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12月8日,备受关注的"复旦投毒案"二审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正式开庭。上午10时,庭审正式开始,被告人林森浩身穿黑色马甲出庭,他低着头,没有看父亲一眼,匆匆而过。旁听席上,林森浩父亲林尊耀忍不住潸然泪下,他摘下眼镜,默默拭泪。而受害者黄洋的父亲黄国强穿着羽绒服,戴着一顶黑色鸭舌帽,坐在法庭的另一边。他红了眼眶,默默流着泪水,妻子依偎着他,泪流不止。  相似文献   

2.
黄洋案再掀朱令案一杯清澈透明的饮用水,改变了黄洋的生命轨迹。2013年4月16日下午3点23分,复旦大学准博士生黄洋中毒死亡。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复旦大学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自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身体不适,出现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成立专案组开展侦查,锁定黄洋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晚,警方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法  相似文献   

3.
2015年1月8日,备受关注的"复旦投毒案"在上海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宣判。由于旁听人数较多,法院专门开辟了视频法庭,让旁听人员同步观看宣判的整个过程。上午10时,林森浩在法警的押送下走进第五法庭,略显疲惫的他穿着一件黑色上衣,脸色有些苍白。在经过长达半个多小时的宣读后,法院最后裁决驳回上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宣判后,林森浩的律师在网上发出《二审裁定尚未生效,我们仍会努力》的声明,认为该宣判不是结束,希望死刑复核时会有转机。  相似文献   

4.
校方否认直博竞争是投毒原因 4月16日,复旦大学2009级物理系本科生高翔在人人网的状态下写道:“只差一步,3:42,只看到空荡的SICU25号床。” 当天15时23分,28岁的黄洋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父母失去了唯一的儿子。  相似文献   

5.
法治故事     
拉人进坑网红主播难逃刑罚2月5日,安庆市大观区法院公开审理一起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并当庭宣判,被告人王某某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有期徒刑9个月,缓刑1年,并处罚金2万元,没收违法所得。事情要从一场直播说起。小学生黄某在观看游戏直播时,为了领取免费游戏皮肤进入了主播推荐的QQ群,进群后群主告知需要使用父母手机辅助验证才能领取成功,黄某便用其母亲的微信和支付宝扫群主发来的收款码、代付款码等。当黄某母亲发现时,其账户已被骗取现金近4万元。  相似文献   

6.
假设情节—— 自从黄药师搬来和药家鑫、马加爵、林森浩同住后,江湖上就传闻不断. 黄药师武功高强,但性格孤僻,脾气又臭又怪.当然,其他三个人也好不到哪里去,药家鑫脾气暴躁,马加爵生性敏感,林森浩更是惹不起的绝命毒师.黄药师独来独往.其他三人关系也不怎么样:药家鑫老是说马加爵打牌作假,又因为马加爵家里穷看不起他;于是,马加爵决定杀药家鑫;马加爵经常嘲讽林森浩,所以,林森浩决定杀马加爵.  相似文献   

7.
法治动态     
《中国审判》2011,(7):4-5
要闻王胜俊在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提出"十个始终坚持"2011年5月30日至6月3日,全国大法官研讨班在上海举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王胜俊发表重要讲话。王胜俊指出,要努力以"十个始终坚持"开创人民司法事业新局面,努力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向中国共产党建  相似文献   

8.
栗阳 《法制与社会》2013,(29):81-82
复旦黄洋中毒案迅速侦破使19年前清华朱令中毒案再次被人们热议。案件是因为特权干预司法而不了了之吗?法律敢对特权说不吗?19年来公众对此案众说纷纭,面对种种质疑司法缺位和程序不合法使法治公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19年后的黄洋案,司法介入迅速,证据得以保全;司法贴近民众,疑虑得以消除;公众监督加强,特权难以干预司法公正.这都体现了法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我们时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9.
梁宗  效林 《中国审判》2014,(4):76-79,5
2014年2月18日,备受关注的复旦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28岁的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相似文献   

10.
警惕啊,电梯里的"陌生男孩"! 20岁的林芳芳是上海某大学学生,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她周末兼职了一份英语家教的工作.2001年10月27日21时45分,芳芳补完课乘上公共汽车回家.22时25分到站时,她用手机打通家里电话告诉父母:"我快到家了."  相似文献   

11.
也许人们还不会忘记在2002年的"3·15"消费者维权日期间,先后3次发生在南京、上海的闹市街头挥铁锤砸毁"双菱"空调器的这一轰动全国的新闻事件.然而,经过上海警方的艰苦侦查,谁也不会料到,这一事件的真相,竟是一个私营企业的老板和江苏某报记者联合导演的一幕闹剧.2002年12月6日,这一在国内外空调市场引起巨大反响的丑闻的主谋者陈恩等人已被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检察院以损害商品声誉罪提起公诉.  相似文献   

12.
域外法治     
前几天,一篇名为《中国特色爹妈,难为美国法律》的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事情是这样的,关国爱荷华州21岁的中国留学生唐鹏被控于3月29日以租房为借口强奸女房主被捕。其父母随后赶赴美国。试图用金钱贿赂受害人让其改变口供,不料却把自己也卷进了官司,爱荷华州警方据此拘传唐鹏父母准备提起诉讼。我马上查看了美国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果然此事在美国引起舆论一片大哗,更有媒体将其解读为“拿钱摆平一切的中国人的那一套,在美国行不通!”  相似文献   

13.
欧锦雄 《北方法学》2016,(1):122-132
近一年多来,全国审理判决的"问题豆芽"案件近千件,被判刑人数愈千人,大多数案件是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处罚的。然而,有些行业人士和法律专家认为,无根剂(主要成分为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钠和赤霉素等植物激素)不属于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生产、销售使用无根剂的豆芽的行为,不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应一律认定无罪,并主张为这些案件翻案。但6-苄基腺嘌呤和4-氯苯氧乙酸钠是低毒农药,是豆芽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的农药,是有毒有害物质,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行为犯和行政犯(法定犯),因此,无论将豆芽制发过程理解为种植过程或食品加工过程,在豆芽制发过程中添加"无根剂"的行为,都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马年春节这一"节日篇章"被翻过,审理或宣判重大案件的闸门随即被拉开。女婿对丈人一家灭门、警察枪杀孕妇、研究生对室友投毒等在2013年度引发关注和热议的案件密集开庭或宣判。在这个时间节点,投毒杀害室友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被一审法院——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随着这一阶段性审判结果的出现,一波舆论热潮再度袭  相似文献   

15.
文化体现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决定一个城市的创造活力。2012年5月召开的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对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出"法治完善"的目标,法治理念在文化建设布局中的地位得到充分彰显。作为上海的"西大门",面对"国际文化大都市①"建设的新机遇,长宁区如何凝聚法治文化的力量,为城区创新驱动提供动力?如何构建法治文化的支撑,为发展转型夯实基础?如何谋划法治文化的蓝图,为社会管理提供牢固保障?本文将就以上问题,作初步探讨。一、法治文化建设的背景"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内、上海和区域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改革,改革,再改革.金融危机下的"省管县"改革,继续以雷霆万钧、排山倒海之势向前推进. 从1992年至今.河北、山西、海南、辽宁、河南等18个省份,加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全国已有22个地区试行了财政"省管县",即由省直接把转移支付、资金调度等经济权限"下放"到县. "省管县"省份已占全国三分之二,余下的三分之一,则可望在最近一两年内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7.
彭哲辉 《法人》2020,(4):57-59
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在向战斗在一线的抗疫人士致敬的同时,也让全体国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治教育和洗礼。以法治新闻的角度看,理性法治思维治理,规范自身言行,守好法治底线,也是另一场"法治大考"。  相似文献   

18.
道歉是对自己教育方式的检视,是一次很好的言传身教.孩子做错了事,如果父母能代孩子向受害方诚心道歉,则多方获益. 2016年12月,“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持续引发社会关注.媒体从学校获悉,亮亮(化名,扔垃圾筐的同学)和军军(化名,发笑的同学)的家长已向学校提交书面道歉信,向明明(化名,受到伤害的同学)及其家长致以深深的歉意,表示“这事对三个孩子都是人生的一次经历”,将对孩子加强教育.  相似文献   

19.
"城市文化"与"法治文化","法院文化"与"司法实践",这些关键词组合到一起后,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11年12月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审判》杂志社与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佛山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法院文化建设"高峰论坛揭幕,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专家学者及法院代表齐聚一堂,智论"法院文化建设"。人民法院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兼《中国审判》杂志社社长杨亚平认为,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我们与佛山中院、佛山传媒集团举办此次法院文化建设高峰论坛,及时而有效应,取得了预期效果。本刊刊发的一组文章,即是围绕法院文化建设的有关方面展开的一个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20.
<刑法修正案(七)>第3条对"偷税罪"进行了全面修订,但修订后的罪名至今没有公布,尤其是修订后的刑法第201条同第202条及第203条因罪名表述上引起的冲突更加明显.因此,在深入分析该修正案及相关条文的基础上,重点整合了与之相关的涉税罪名,大胆提出将原来的"偷税罪"更名为"逃避纳税罪",进而将"逃避纳税罪"和"逃避追缴欠税罪"合并为"逃税罪";并将扣缴义务人主体从"逃避纳税罪"中分离出来,新设"不履行扣缴义务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