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两种对立的研究范式,两者在研究目标、对象及方法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对立。具体说来,这些对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目标上,量化研究重视预测控制而质化研究重视对意义的理解;研究对象上,量化研究强调事实的客观实在性而质化研究强调对象的主观意向性;研究方法上,量化研究注重经验证实而质化研究注重解释建构。这些对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相对的,要求我们以一种方法论的多元主义来对待两者的关系.按照问题来选择方法,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2.
我国信息法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国外信息法学研究的概况与特点,分析了中国信息法学的研究基础、重点领域以及在我国的信息法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强我国信息法学研究与法制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钟其 《法治研究》2009,(11):44-51
环境受损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着紧密联系。本研究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为主要分析对象,概要描述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概况、主要特征以及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详细分析了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四大关键原因。在此基础上,就未来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预防进行了深度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领导者权力性影响力是领导者有效管理组织的必要条件,因此,如何提升领导者的权力性影响力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近年来.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和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社会资本在领导者有效管理组织中日益凸显其独特魅力.本文通过对领导者社会资本影响力的获取与权力性影响力之间关系的分析.认为领导者对社会资本的占有是提升其权力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提出了领导者获得社会资本并借此提升其权力性影响力的建议.希望对领导者有效管理组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钭晓东 《中国法学》2020,(1):202-220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环境法治客观条件与话语体系发生深刻变化,环境法学研究须予以适时因应。环境法学的核心范畴、研究方法与基本话语廓清了新时代环境法学研究格局。作为环境法学研究逻辑起点和环境法律现象认知的中介概念--核心范畴及其建构须对新时代的转型需求予以回应,从一元的权利或义务本位走向二元的"权利-义务"范畴。环境法治客观条件的变化凸显环境法律制度的体系化需求,这意味着环境法学研究方法须对环境法律制度体系化予以关照,环境法学方法本身也应走向科学化与层次化。中国环境法学研究要走出西方话语禁锢,实现话语自觉,建构中国学术话语权,必然需要回归到中国环境法学话语的主体性特征,走向中国环境法治问题的田野,充分理解和利用中国环境法治资源,坚持开放并蓄的话语立场。  相似文献   

6.
中国刑事案卷制度研究——以证据案卷为重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左卫民 《法学研究》2007,(6):94-114
中国刑事程序的流转及司法决策的作出皆以各种证据和文书材料构成的案卷为主要载体。英美法系国家与中国的刑事案卷制度,在案卷的完备性与简单性、案卷使用时空的伸展性与抑制性方面表现出重大差异。中国与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案卷制度相似性较多,其中最为重要之处在于法院应审查起诉机关移送的侦查卷宗,以此作为定案依据;二者主要在案卷制作的单一性与多元性、案卷作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方面存在区别。中国刑事案卷制度的独特性可从司法权力组织的类型、司法目的与诉讼构造角度予以解释。中国刑事案卷制度的大部分特点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仍将保留,但在形成和使用上将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舒旻 《研究生法学》2009,24(3):26-35
面对“环境法及环境法学未来三十年发展”这一宏伟课题,环境法学人应当思考怎样为中国的环境法治建设贡献智慧。这种思考既要关注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要审视环境法律的实效性。只有严格地界定、谨慎地使用、认真地构建各种法学概念,环境法学才能成为一门科学,才能成为环境保护实践的理论指导;只有时时刻刻关注环境法能否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标准,不断检验环境法律的执行力,环境法学才不至于沦于空泛。有鉴于此,我国未来之环境法学研究应当建立在严谨的理论态度和高度的现实关怀之上,以避免四种有害的学术取向,即不顾中国环境现实而创建各种理论,直接用西方理论来完成环境法学研究;在移植国外的经验的过程中不能完成这类移植的理性论证和良好过渡;没有前提约束地借鉴社会学的、经济学的或者技术性的研究方法;华而不实的文风,缺乏对解决具体问题的耐性。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环境。当前,影响我国稳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就"人民内部矛盾"这个专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本文拟在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特点、根源及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对策等几个重要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当前未成年人政府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其中,未成年人的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工作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湖北省宜昌市未成年人政府法律援助工作现状。对政府法律援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初步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进入90年代,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在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需要研究的问题,如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量规模、资金的到位率、投资的结构、环境的保护等等。有必要对此进行对策性研究,从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两个方面正确处理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过程中的矛盾,以促进外商来华直接投资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克隆人研究,是堵还是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隆人研究,是堵还是疏?大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大学法学院和上海市法学会于1997年4月2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举办了“人体克隆技术与法律对策研讨会”。与会者就是否应当允许克隆人研究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赞成克隆人研究的主要理由是:1.科学技术的...  相似文献   

12.
当前民事执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民事执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肖文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执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执行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关系到改革开放中政策法规性问题,有的涉及政治经济形势等社会性、全局性问题,有的关系到地方和社会集团...  相似文献   

13.
近三十年来,学界对青少年团伙犯罪的定性和定义尚未达成统一,分歧主要体现在青少年团伙犯罪归属的具体形式上。在理论研究的早期,学者紧跟国家刑事政策,对青少年团伙犯罪的研究努力契合“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政策要求,多从青少年自身寻找团伙犯罪的原因,提出“严打说”、“感化说”等防治对策。随着研究思路发生变化,学界提倡“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不再仅仅将犯罪归结于青少年自身因素,更多的是从青少年所处的外部环境中探求犯罪根源,并提出“法律完善说”、“特征预防说”、“综合治理说”等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4.
侦讯情境论     
《政法学刊》2015,(5):57-63
情境是人和环境两大系统的交汇点,侦讯情境是对话双方作用于讯问环境的信息交流地。侦讯情境中的情景、背景与其人物,有共性和个性、规律性与典型性问题。侦讯情境的基本特性,有氛围性和临时性、封闭性和局限性、情境的延伸与超越等现象。侦讯的内外语境,也有情境互动性。他们双方的心理互动,与讯问内外的情境相关联。侦讯的对策性情境具有谋略性,它们需要运作环境形成一些暗示性语境,其证据暗示也就具有心证效果。探讨模拟讯问与角色扮演中的对策情境,它们需解决其真实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主要是运用临床医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理论与方法进行的。而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来看,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社会学意义上的问题,这主要与我国国情和青少年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状况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和对策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循环经济国际法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详细阐述了建立循环经济的立法的必然性,循环经济的国际法框架研究,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7.
林振林 《证据科学》2010,18(2):249-256
心理尸检作为一种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相关领域,然而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内地,心理尸检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整合了国内外一些心理尸检的研究新进展.分析了心理尸检的实证研究、信度、效度以及访谈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今后该领域的发展方向.以期尽早把心理尸检的方法应用于各相关领域中。  相似文献   

18.
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严重威胁着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全面分析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点的基础上,围绕道路展开思考,从高速公路道路质量.道路用户.道路管理和道路监控四方面深入探究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而详细研究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前的预防对策.事故现场的救援对策和事故后的安全修复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法医精神病学鉴定中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犯罪学特征。方法采用自编法医精神病学鉴定案例登记表,对98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犯罪学特征进行研究。依据CCMD-3划分为精神病性症状组(51例,52.04%)、人格改变组(42例,42.65%)和智能障碍组(5例,5.31%),并对精神病性症状组与人格改变组犯罪学特征对照分析。结果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违法犯罪者以未婚、青年男性农民为主。其犯罪学特征主要是被鉴定人与被害人双方关系一般(44.9%),无作案前预谋(53.1%),作案目标临时确定(69.4%),使用暴力手段(88.8%),无明显作案诱因(67.3%),作案目的以报复居多(40.4%),现实作案动机(42.9%),作案结果既遂(89.8%),作案次数以1次为主(88.8%),作案类型以凶杀(46.9%)为主,作案后多无自称遗忘(65.3%),作案后多以停留现场、不潜逃等非反侦查表现(57.1%)为主。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人格改变组在作案预谋(X^2=27.64)、作案目的(X^2=13.0386)、作案动机(X^2=23.5290)和作案后表现(X^2=19.3591)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作案目的以报复为主、作案动机以现实动机为主。结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犯罪学特征有多以无作案前预谋,多以报复为主要目的,作案后多无反侦查表现。与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要表现者相比,以人格改变为主要表现者多在现实动机下以报复为主要目的进行作案,因此在法医精神病学鉴定时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法学会金融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围绕“公司资本金融与运作安全研究”这一主题.就“金融危机与金融法律挑战”、“金融创新与法治互动关系”、“小额贷款公司相关法律问题”、“保险资金的运行安全问题”、“不良资产剥离的困境与出路探索”、“证券期货市场监管反思与对策”、“公司资本金融与税务处置”等问题展开专题讨论。大会研讨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