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在初唐前期诗坛,传统儒家"雅"、"颂"的诗歌观念的复归并没有影响到当时诗人在诗歌艺术领域里的探求,"丽藻穷雕饰"成为诗人们的共同创作观念和努力目标;与此同时,"清辞巧制"也为诗人普遍接受.这使得在艺术风貌上,此一时期的诗歌表现出追求辞藻的雕琢、体制的精巧和诗风的清雅等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2.
晚唐诗歌研究在新时期最大的突破,就是把“唐末”作为独立的时段从晚唐文学的大框架中独立出来。从具体的研究对象看,晚唐诗歌研究涉及到作家的生平考订与作品的编年、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诗歌类型、作家群体以及“转型”、“过渡”的特性等不同层次的问题。而在研究观念逐渐调整的新时期,如何直面晚唐文人的生存方式、心态以及观念,如何确定晚唐时段在历史流程中的定位与意义,也许是晚唐诗歌研究中具有潜力的两个命题  相似文献   

3.
自明代诗学将汉魏分论,到清人选诗有"汉音"、"魏响"之谈,至今影响甚巨.对"三曹"及邺下文人集团诗歌创作的定位,已经成为汉魏诗歌分期及其"自觉时代"确定的焦点.从理论上讲,诗歌自觉的标志,应以其作为语言艺术而独立之时为起点.据此而论:曹操的作品仍是诗歌语言与音乐旋律之美的综合体,属于汉代"歌诗"的范畴;曹丕与曹植的诗歌,则由于创作心态与观念的新变,逐渐表现出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分离,从而走上了诗歌自觉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面对成千上万种艺术品而不知怎样去欣赏,更不知道艺术品在自己身上产生的巨大震撼力由何而来。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张启胜先生撰写的专著《艺术鉴赏学》,从艺术鉴赏对象和途径、鉴赏结构、鉴赏心理规律等方面,揭示出艺术鉴赏的方法和途径,为人们打开充满神奇的艺术之宫提供了一把新钥匙。啄破“蛋壳”,展现一片新天地。艺术世界充满着神秘的魅力,古往今来,人们从音乐、绘画、书法、诗歌、戏剧、建筑等多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对艺术鉴赏进行分析研究、观察、感受、体验,乃至全方位的立体的包抄研究,但所…  相似文献   

5.
得天独厚的知识背景与崇尚"优雅"的美学品格,使得"新月派"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情有独钟.其灵魂人物徐志摩以及文学中坚林徽因等均与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精神领袖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着深刻的精神契合与文学关联.徐志摩是中国文坛评介伍尔夫思想与创作成就的第一人;林徽因不仅在教养、才情上与伍尔夫颇多类似,其小说创作的现代性特征也体现出对伍尔夫式的意识流技巧的借鉴."新月派"作家与伍尔夫的不解之缘,映照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6.
苏文国 《政府法制》2012,(23):30-31
1924年四五月,应中国学者梁启超、蔡元培之邀,泰戈尔率领代表团访问了北京.泰戈尔原计划是从北京到大连,然后从大连乘船东渡日本的,但当泰戈尔听徐志摩等人介绍山西的乡村建设搞得颇有特色。这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7.
在中晚唐诗歌史上,姚、贾虽以苦吟并称,但思想境界的不同、时代士风的变迁,已使二人的诗歌精神产生巨大差异.从孟郊、贾岛到姚合,随着苦吟的内蕴变化,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姚合上承王维及大历诗人,融汇张籍、贾岛等诸家之长,成为苦吟诗人的集大成者.他所追求和倡导的"清峭"诗风,代表了晚唐苦吟诗人共同的审美趋向.这是他们在艺术旨趣上最终选择姚合,远离贾岛,形成情感平和、风格雅正创作格局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唐宋诗歌的传播,除了受到思想观念、社会环境、个体差异等非传播因素的影响,更取决于不同时期的媒介因素。唐宋诗歌传播主要有艺术、生活、印刷三种媒介类型。艺术媒介主要包括音乐、歌舞、绘画、书法等,生活媒介则指各种自然之物和生活物品,印刷媒介主要指各种印刷书籍。这些媒介传播效果各异,对唐宋诗歌的发展产生过不同的作用,共同成就了唐宋诗歌作为民族文化精粹的世代传播。  相似文献   

9.
南宋李壁笺注的<王荆文公诗注>是宋代重要的一部诗歌笺注本.李壁在<文选>式的传统笺释方法基础上,发展了前代的注释之学,主要有三方面的贡献:以史证诗,借注王诗以显史;探求诗歌旨意;从文学角度来评论诗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这对后代诗歌笺释之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情书的力量     
禾刀 《江淮法治》2014,(22):62-62
正算上附录,本书共辑录了包括鲁迅、徐志摩、郁达夫、沈从文、萧红等在内共17对民国文人的情书。这些情书就像是一个个穿越时空的心灵密码,充分折射出民国文人们挑战世俗,抛弃物欲浮华,勇敢追求爱情的时代特质。与鲁迅那过早沉淀到生活的情书截然不同,许多文人的情书充满了火辣辣的冲动。以敢爱敢恨著称的诗人徐志摩在致陆小曼的情书中称陆"你是我的生命,我的诗"。早就被徐志摩的才气深深折服的陆小曼则回之以"我愿意从此跟你往高处飞";沈从文追求张兆和的故事早就成为那个年代  相似文献   

11.
曹植之失志 ,是被“夺志”;阮籍之失志 ,则是“弃志”。失志原因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心境、安顿身心的方法和诗歌的抒情方式的差异。曹植因失意而痛苦 ,却无法忘怀已被剥夺的志向 ,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安顿身心 ;阮籍孤独而苦闷 ,怀疑甚至否定一切传统的价值观念。曹植采用比兴的手法 ,抒情中带有“缘事而发”的乐府精神 ;阮籍则意欲摆脱具体事实 ,注重更为纯粹的情感抒发  相似文献   

12.
《伤逝》创作动因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与许羡苏交往共十余年,在写作《伤逝》时已相交五年,鲁迅对许羡苏一直有好感,而许羡苏对鲁迅则是敬中有爱,但始终缺乏使埂关系飞升到恋爱层面的契机,许羡苏的婚事因此被耽搁。在鲁迅与许广平确立恋爱关系并准备向新的生活迈进时,他在有意无意之间感到有愧于许羡苏,因此就虚拟自己若果真与她结合了,其结局必然会像涓生与子君那样,以悲剧告终,既然如此,还不如不结合。这样,鲁迅悬着的心终可平衡了。  相似文献   

13.
谢灵运不少描写山水的诗歌,向被称作山水诗;因为在他的这些诗歌中,山水成为了审美的主要对象.然而,除了山水之外,谢灵运对自己身体的描述,也是其诗审美的重要对象.尤其他喜欢在山水之间流连,其诗除了写山水景色之外,也涉及作者行旅与游览的姿态和动作.甚至在有些诗作中,谢灵运对自己寓目身观的行姿描写,比对山水自然的描写,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诗、词、歌、赋代代相传,诗人辈出,世代相袭。中国历代政治家几乎都能诗会文。当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风格古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隽永,常为国人及国际友人传诵引用。毛泽东诗词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被译成多种外文,流传到世界各地。其英文译本几近二十余种,各家译本竞显风流。不同译本的对比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译文质量,更加有效促进地我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许霆案判决之误的原因,该案的民/刑违法属性差异,采取证伪与证成并举的方法,论证该案作为"刑事犯罪案"的不成立和作为"民事侵权案"的成立。许霆案引致的"刑事犯罪与民事侵权的关系"、"刑事理论与刑事实践的关系"、"刑事实践与刑事政策的关系"等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如何会通法治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6.
诗是否可译,争论由来已久。不少中外学者都提出过不同观点。无论从"传神达意"还是从"形式音韵"看诗的翻译的确很艰难。然而,诗并非不能翻译。通过对优秀译诗赏析,从诗的翻译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辩证统一的角度,我们对诗的可译性问题可以出"诗难译,但可译"的答案。  相似文献   

17.
玄言诗作为一种诗歌类型 ,其产生和发展必有来自文学系统自身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受玄学言意之辩的影响 ,魏晋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应把表现某种形而上的义理当作义务 ,这就给诗歌谈玄说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先秦以来的诗歌创作就已存在说理论道的情形 ,至魏晋受老庄玄学炽盛的影响 ,集中以玄妙语言阐讲老庄之道 ,便蔚然成风 ;魏晋清谈作为一种口头创作 ,其谈论的内容及语言风格 ,对玄言诗追求简约平淡的创作风格 ,有很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亲属法哲学的发展方向——兼与徐国栋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慧 《法学杂志》2012,33(7):66-73
近年来,我国亲属法制建设与法学研究进入了比较繁荣的时期。但是,亲属关系的立法和亲属法基本原理的研究依然令人忧虑,有许多重大基本理论问题未能得以明晰。其主要原因在于,作为部门法哲学重要分支的亲属法哲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该研究领域还有许多等待开垦的荒地。由于基本原理中很多重大问题难以达成学术共识,导致目前亲属法的实践,尤其是司法解释和司法适用的法律实践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亲属法哲学的本体论层面,就亲属法的法律定位及调整对象等问题的学术论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就徐国栋教授的某些学术见解提出了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9.
反诉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诉制度是现代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一种独立之诉。由于我国立法规定的反诉制度存在一些缺陷,理论研究尚未达成共识,使司法实践操作不一,致使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得不到切实的保护。故建立健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反诉制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