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致心律失常性疾病患者死后尸检时心脏没有发现病理学异常的证据,过去都将其归为原因不明的猝死,近年研究显示,很多致心律失常性疾病与心脏钠通道基因(SCN5A)突变相关。本文对钠通道SCN5A基因的基本结构、SCN5A基因突变与几种相关的致心律失常性疾病的相关性等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原因不明猝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心脏传导系统(CCS)疾病可引起猝死已得到公认,但其各种病变的具体意义尚需更多的资料积累。本文观察了10例经过常规检查,未发现明确死因者的CCS,现将其CCS的病理学改变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2000年~2004年间沈阳市公安局受理的10例尸检,均经过系统的尸体解剖、病理组织学和毒物分析学检查,排除了暴力、中毒和常见疾病致死。按宋一璇、姚青松[1]介绍的方法检查CCS,常规脱水、石蜡包埋,连续切片,间断取片。每例取25~35片,HE染色,少数经Masson三色染色,光镜检查。表1一般资料及心脏常规检查结果编号性别年龄职业心重(g)冠脉狭窄心脏病变死…  相似文献   

3.
胡丙杰  陈玉川 《法医学杂志》1996,12(2):79-80,96
作者应用抗S100抗体,对10例正常心脏传导系统的神经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显示:S100阳性的神经组织在心脏传导系统内广泛分布,其含量以窦房结最多,房室结次之,希氏束和束支最少。该研究获得了正常人心脏传导系统神经组织分布的概貌,为进一步研究心脏传导系统神经组织病变与猝死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心脏传导系统疾病常是全身或心脏病变的一部分 ,也可以是独立的发生。心脏传导系统疾病虽不多见 ,但它可诱发心律失常导致猝死。心源性猝死是法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法医应该了解、掌握心脏传导系统病变 ,以便在损伤与疾病并存中作出准确鉴定 ,为执法部门提供量刑定罪的依据。日常尸体解剖中 ,常规心脏传导系统检查 ,都可见到心脏传导系统存在某些异常变化 ,但不要随意轻率地定为猝死原因 ,认定心脏传导系统疾病是其死亡原因 ,需具备以下条件 :1 没有可致死的暴力损伤 ,排除暴力致死 ;2 排除中毒致死 ;3 排除心脏外疾病致死 ;4 排除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不明原因猝死案例的流行病学及法医病理检验特点,为探明其死因提供依据和线索。方法回顾分析发生于云南省的81例不明原因猝死案例的年龄、性别、死亡时状态等流行病学特征以及解剖检验和组织学检验结果。结果 81例不明原因猝死中7例为聚集性不明原因猝死,74例为散发性不明原因猝死。聚集性不明原因猝死发生具有时间、空间和家庭聚集性,死亡时清醒状态较多。散发性不明原因猝死以男性较多见,死亡时以睡眠状态居多。聚集性不明原因猝死病理改变以心肌炎为主,同一家庭内死亡案例间病变可互不相同。散发性不明原因猝死常见的心脏病变依次为心肌脂肪浸润、心肌间质水肿、心肌纤维断裂等非特异性病变和心肌间质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聚集性不明原因猝死符合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的特征,其病因可能与季节、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散发性不明原因猝死大多数具有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电击死心脏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鹏  袁世俊 《法医学杂志》1994,10(2):57-60,F003
本文对三例因电击死亡尸体的心脏(包括传导系统)的病理改变进行了研究。研究中使用了三例非电击死尸体的心脏进行对照,并采用了多种染色方法以增加诊断的可靠性和消除假阳性。结果显示,两例220伏电压电击死的心脏除发现血管壁及其中的血细胞有改变外,心肌及传导系统未见文献所述的坏死性改变。而这种坏死改变在另一例因75伏交流电电击死的心脏中却表现得相当明显。笔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同时认为在进行类似的研究时,采用对照组和多种染色力“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心肌病变为主的心脏疾病。在法医尸检工作中,心肌病猝死案并不十分罕见。国内最近报道过10例心肌病猝死。我们见到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对32例无心外原因猝死者传导系统(CCS)组织学观察中,发现31例 CCS 有异常和病变,其中11例可致猝死。这些病变包括有急性炎症、出血、脂肪浸润和结内外神经病变,且与猝死有关。  相似文献   

9.
胡丙杰  陈玉川 《法医学杂志》1997,13(1):47-48,46
心脏传导系统(CCS)包括窦房结(SAN)、房室结(AVN)、房室束(又称希氏束,HB)、左右束支(LBB,RBB)及其终末纤维网,其功能是把心脏搏动的冲动传导到整个心脏,以协调心脏的节律性收缩.近年来,CCS病变与猝死的关系引起重视,已有研究表明,一些猝死与CCS的病变有关。但在实际应用中,必须将CCS增龄变化同其病变区分开来,以免误将其正常增龄变化视为病变,导致错误的结论.1SAN的年龄变化在光镜水平,Lev[1]首先对53例4个月胎儿至90岁老人的SAN进行了分年龄组观察;Davies[2]对50岁以下和75岁以上两组各50例的SAN…  相似文献   

10.
心肌及传导组织内3种蛋白的变化与SMDS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心肌及传导组织内肌动蛋白、血浆白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的染色变化,探讨青壮年猝死综合征(SMDS)死后诊断的新方法。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SMDS及冠心病猝死者心肌及传导系统内肌动蛋白、血浆白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的进行染色观察。结果 22例SMDS例猝死者心肌及传导系统内的肌动蛋白缺染17例;血浆白蛋白染色阳性18例;纤维连接蛋白染色阳性15例。并发现在SMDS中,8例有CCS严重病变。结论 心肌及传导系统内血浆蛋白、肌动蛋白改变与SMDS密切相关,部分SMDS病例死前存在早期心肌缺血或梗死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连接蛋白43与心性猝死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部分心性猝死者死后尸检时心脏没有发现明显病理学异常征象,过去均将其归属原因不明的猝死范畴。近年来研究显示,心肌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表达对于心性猝死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Cx43结构、功能以及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法医学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心肌炎侵及心传导系统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采用已建立的人体心脏传导系统简易取材法,对6例心肌炎的案例进行了传导组织的病理学观察,结果发现6例心肌炎患者CCS均有明显炎症,尤以SAN、AVN病变为主;推测CCS炎症可能为心肌炎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提出对怀疑心性猝死案例应作常规传导系统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不同原因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大体病理学数据,为不明原因的猝死鉴定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司法鉴定所2010—2020年行法医病理鉴定的167例成人SCD案件,汇总SCD案例的大体病理学检验数据,统计分析不同死因的特征。结果 男、女性SCD案例比例3.4∶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引起SCD的首要原因,主要分布于40岁以上的人群。心肌炎导致的猝死主要分布于年轻群体,平均死亡年龄为(34.00±9.55)岁。分析不同原因SCD的心脏病理学参数差异发现,主动脉瘤或动脉夹层猝死者的主动脉瓣瓣环周径多呈明显扩张(P<0.05)。男性主动脉瘤或动脉夹层和合并死因组的心脏质量增大,合并死因组的肺动脉瓣和三尖瓣瓣环均扩张(P<0.05)。结论 不同原因SCD存在多个大体病理学测量指标差异,在心脏性猝死的原因推断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形成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早期诊断作用。方法取30例青壮年猝死、20例正常对照心脏标本的左右心室肌、窦房结、房室结组织,通过免疫组化学染色,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对HSP70分布及强度变化进行定量检测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青壮年猝死者心肌传导系统内HSP70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青壮年猝死者右心室肌HSP70的表达显著低于其他部位心肌组织(P〈0.05)。结论HSP70作为一种应激反应的介质参与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的发生过程,并对心脏起到保护性作用。HSP70可作为青壮年猝死综合征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扩张性心肌病是心性猝死常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2例尸检病理报告并结合文献,讨论了扩张性心肌病病变特点、猝死原因、病理诊断要点及法医学鉴定注意事项.不明原因的心腔扩张;心脏轻度到中度增重,但心室壁增厚不明显:心肌肥大:心内膜和间质纤维化是病理诊断要点.猝死原因除充血性心力衰竭外,不应忽视心律紊乱.全面系统尸体解剖,在排除其他死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种简便的心脏传导系统检查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His 束)、左右束支及其末稍等部分。其中窦房结和房室结是起搏的主要成分。猝死常与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和束支结构异常或病变有关,尤以窦房结和房室结更为重要。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检查心传导系统的传统方法,主要是与其长轴方向垂直切取若干块组织,作连续切片,每例需检查数百甚至  相似文献   

17.
<正>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逐年升高,在其组织学、病因学、血清学及发病机制等方面国内外进行了较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对心脏传导系统的组织学研究较少。鉴于某些病人尸检除心肌炎外,其它器官未见致死性病变,而且心肌本身的病变也不足以引起突然死亡。为研究猝死是否由心肌炎累及传导系统所致,本文对3例心肌炎猝死传导系统的组织学进行了系统的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广东地区622例猝死案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探讨猝死的发病机制、鉴定指标提供基础依据。方法收集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2009至2012年622例确诊猝死的案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一般情况、临床病历、法医学尸体解剖所见及病理学诊断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2例中心源性猝死为主要类型,占59.49%,以中青年男性多见(30~50岁男性占43.78%),冠心病为主要病因,发病呈年轻化(≤35岁者占17.89%);心源性猝死、其它系统疾病猝死、不明原因猝死3组之间心脏重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青壮年猝死综合征与心源性猝死组中胸腺肥大或出血阳性率存在差异(P0.05)。结论心源性猝死为猝死主要类型,发病呈年轻化,中青年男性为甚,冠心病为主要病因;胸腺肥大或出血引起个体应激系统障碍可能是致猝死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早期心肌梗死bFGF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u B 《法医学杂志》2000,16(4):205-207
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方法,对人体早期心肌梗死猝死者心肌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心肌梗死组 24例的心肌细胞核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核均为强阳性染色,有些细胞浆也有阳性染色,尤以心肌梗死灶周围区域心肌细胞为甚。可疑梗死组 21例中 17例见心肌细胞核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核为强阳性染色, 4例为弱阳性染色,未见阴性染色。而正常心脏对照组 16例中 3例呈弱阳性染色,其余均为阴性。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对照组 bFGF阳性指数明显低于心肌梗死组和可疑心肌梗死组( P< 0.001),而后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果表明 bFGF免疫组化染色可望为早期心肌缺血致猝死的死后诊断提供客观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VEGF免疫组化染色在冠心病猝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系统 ,对16例冠心病猝死和15例非冠心病猝死对照组尸检心脏标本心肌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 :16例冠心病猝心脏标本心肌梗死局部心肌均有VEGF的阳性表达 ,尤以心肌梗死灶边缘为甚 ,阳性表达率为100 %。15例非冠心病猝死对照组心脏标本仅有2例心肌局部散在有VEGF弱阳性表达 ,其余为阴性。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图像定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冠心病猝死组阳性指数为13.68±2.73 ,对照组为2.05±0.84 ,两组结果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本研究结果提示 ,VEGF免疫组化染色可望为冠心病猝死的死后诊断提供一个比较客观的病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