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猝死是一类特殊的疾病死亡形式,严重威胁着社区人群的生命安全。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最常见的猝死类型,一直以来是法医病理学鉴定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流行病学、形态学、分子病理学、虚拟解剖学等角度综述了SCD的法医学研究进展,以期为此类猝死的形态学鉴定、死亡原因诊断及其综合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心脏性猝死者(SCD)心肌组织的神经性钙粘附蛋白(N-Cadherin)和Bax的表达变化,探讨其法医学意义。方法分别选取心脏性猝死和排除心脏疾病死因的尸检案例心肌组织标本各33例、29为SCD组和对照组。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N-Cadherin和Bax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Cadherin在SCD组心肌中表达呈弱阳性,排列紊乱,显著低于正常心肌,正常心肌组织中N-Cadherin呈强阳性表达,细胞间界限明显,排列整齐。Bax在SCD组表达呈阳性,显著高于正常心肌。结论 N-Cadherin和Bax的变化表达对心脏性猝死鉴定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猝死案例中,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及猝死发生后死因鉴定一直是难点问题。因此,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研究和法医病理学鉴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代谢组学逐渐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门领域,检测生物体液的"代谢指纹"可以为疾病早期诊断、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发掘等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就心脏性猝死的研究现状以及与心脏性猝死密切相关的心血管疾病代谢组学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分析代谢组学在心脏性猝死鉴定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正>猝死(sudden death)在本质上是指潜在的疾病或重要器官急性功能障碍所导致的急速而出乎意料的自然性死亡[1];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特指由于心脏病所引发的猝死,居猝死的各类病因分布之首,其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1]。由于此类突发死亡可能牵涉到暴力因素,或被怀疑为暴力死,或真正的暴力死被误报为猝死,故涉及SCD案件的确切死因鉴定  相似文献   

5.
118例心源性猝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e K  Xu JS  Wang ZY 《法医学杂志》2007,23(4):299-301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在成人猝死的死因中占首位,本文对1998-2005年陕西地区发生的118例SCD案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是女性的5.9倍,其中冠心病占55.1%,心肌炎占17.8%,心肌病占9.3%,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主动脉夹层瘤破裂各占2.5%,其他疾病占4.5%。说明SCD多发于男性,冠心病仍是SCD的主要基础疾病,心肌炎是青少年SCD的主要原因,心肌病是青壮年SCD的危险因素,无结构异常的心脏病也同样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6.
7.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死亡,最常见于冠心病,且很多合并心肌梗死。但某些SCD(包括早期心肌梗死)由于发生突然,在极短的时间内即可引起死亡,肉眼和镜下缺乏典型的形态学改变,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心肌梗死与心脏传导系统(cardiac conduction system,CCS)异常引起SCD的原因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本文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个方面入手,对心肌梗死与CCS病变引起心脏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揭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对今后心肌梗死引起猝死机制方面的研究提供线索,为SCD的法医学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300例心源性猝死案例的法医学鉴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案例的病因、诱发因素及法医病理学特点,以期为心源性猝死案件的法医病理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法医病理检案中的心源性猝死案例,对其年龄、性别、死亡时间、死因、诱因及场所等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00例心源性猝死案例中男性多于女性,18~45岁发病最多;病因包括冠心病(129例),心肌病(78例),心肌炎(36例)等;应激为SCD最常见的诱发因素(157例)。结论 1应激和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2心源性猝死的法医学鉴定除了要进行系统的尸检及病理学检查外,还要对死者的相关资料如:基础疾病、诱因、死亡时间、死亡经过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明确死因。  相似文献   

9.
离子通道病所致的心源性猝死与死后基因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大威  赵锐 《法医学杂志》2010,26(2):120-127
心脏疾病引起的猝死占人类各类疾病所致猝死的首位.多数心源性猝死案例通过尸体解剖、病理组织学检验可以明确死因为心源性疾病,但尚有少数案例虽经过详细检验并高度怀疑为心源性猝死,但仍不能明确检测到可说明死因的心脏疾病.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发现此类猝死者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先天性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疾病所致,主要包括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短QT综合征等.本文对此类疾病的分子遗传学、心电图所见、临床表现和猝死机制以及死后基因检测技术在死因鉴定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为法医学实践中先天性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疾病所致猝死原因的鉴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性猝死(SCD)的特点、病理基础及致死因素和诱因等。方法对本系2002年12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所作450例法医病理检案的97例心性猝死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97例SCD患者中,冠心痛猝死38例,心肌炎23例,心肌痛1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主动脉瘤破裂4例,肺栓塞4例。结论SCD病程短骤、凶险,以老年男性多见,冠心病占首位。由于猝死的因素繁多,因此对猝死事件的法医学鉴定要根据其发生特征和变化规律,作出客观、全面、准确的签定结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致死性心脏压塞的法医病理学特点和鉴定要点。方法对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2005~2015年完成的38例心脏压塞致死案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致死性心脏压塞好发于男性(71.1%),平均年龄44岁;直接死因血性积液34例,非血性4例;根本死因以疾病多见(73.7%),主要为夹层动脉瘤、冠心病、恶性肿瘤;发病12小时内死亡占75%;涉及医疗行为30例(78.9%),26例无医疗过错(86.7%);疾病致死案件涉及伤病关系15例(39.5%)。结论掌握致死性心脏压塞的法医病理学特点和鉴定路径是准确完成该类案件法医学鉴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广东地区622例猝死案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探讨猝死的发病机制、鉴定指标提供基础依据。方法收集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2009至2012年622例确诊猝死的案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一般情况、临床病历、法医学尸体解剖所见及病理学诊断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2例中心源性猝死为主要类型,占59.49%,以中青年男性多见(30~50岁男性占43.78%),冠心病为主要病因,发病呈年轻化(≤35岁者占17.89%);心源性猝死、其它系统疾病猝死、不明原因猝死3组之间心脏重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青壮年猝死综合征与心源性猝死组中胸腺肥大或出血阳性率存在差异(P0.05)。结论心源性猝死为猝死主要类型,发病呈年轻化,中青年男性为甚,冠心病为主要病因;胸腺肥大或出血引起个体应激系统障碍可能是致猝死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扩张性心肌病是心性猝死常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2例尸检病理报告并结合文献,讨论了扩张性心肌病病变特点、猝死原因、病理诊断要点及法医学鉴定注意事项.不明原因的心腔扩张;心脏轻度到中度增重,但心室壁增厚不明显:心肌肥大:心内膜和间质纤维化是病理诊断要点.猝死原因除充血性心力衰竭外,不应忽视心律紊乱.全面系统尸体解剖,在排除其他死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178例心源性猝死法医组织病理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SCD)的病理特点与鉴别要点。方法对四川华西法医学鉴定中心2000—2005年尸检出的178例SCD死亡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对其病因、年龄、诱因及病理改变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冠心病、心传导系统病变、心肌炎、心肌病等在SCD中占有较大比例。冠心病猝死是中老年人SCD的最主要原因,青壮年人SCD的病因以非冠心病为主。如传导系统病变、心肌炎、心肌病。在儿童的SCD中先天性心脏病、传导系统病变及心肌炎占主导地位。结论不同的病因,其病理特点不同,其病理变化是法医学鉴定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监管场所内被监管人员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0—2013年75例河南省监管场所内被监管人员SCD解剖案例,从猝死者生前所在监管场所生活环境、心理因素以及身体受限制方式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组织病理学改变,研究监管场所中特殊因素对SCD的影响。结果 75例猝死者中,生前有慢性病史者21例(28%),经解剖后确诊有潜在心血管疾病者75例(100%)。结论被监管人员SCD仍以原有潜在心脏结构病变为病理基础,监管场所特殊环境、被看管人员心理应激因素以及对其肢体限制等是SCD的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探究,了解SCD的病理及临床特征,完善法医临床工作的理论依据,提高临床工作的防治效果.方法:对猝死者进行验尸检验,在检验过程中从不同组织及部位进行材料收集,采取福尔马林进行固定(浓度为10%),采取石蜡包进行切片,并利用HE进行常规性染色,观察.结果:SCD尸解病理特征是猝死者的心脏表面均有程度不同的脂肪组织浸润,以右心为著;心原性猝死临床特征较多,患者出现心原性猝死时会表现出意识不正常,同时存在烦躁的情绪,严重时将直接导致呼吸困难,并且由于人体电解质不平衡会导致大量出汗.若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会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结论:通过探讨心脏猝死的病理基础及临床特点,并配合法医学鉴定,有效的提高临床防止效果及避免医疗纠纷,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司法程序中的当事人以公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以下简称甲亢性心脏病)猝死案例,探讨其死亡的一般情况及法医病理学特点,为此类案件的法医病理学鉴定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学院2001—2016年6例甲亢性心脏病猝死案例,回顾性分析基本信息(性别与年龄)、临床表现、病史、解剖所见和组织病理学所见、生物化学检测指标、死亡原因。结果 6例案例多具有明确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病症状;均具有明显的死亡诱因;甲状腺病理学检验符合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表现;心脏质量均增加,心腔扩张,心肌肥大,灶状坏死;死后心包液的生物化学检测可作为甲亢性心脏病猝死的辅助手段。结论对甲亢性心脏病猝死案例进行诊断时应参考临床病史、尸体检验、组织病理学检验、死后毒(药)物检验等结果综合判定,必要时进行死后甲状腺和心功能的生物化学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高血压主动脉夹层猝死的死因、临床症状及法医病理形态学特点,以期为非高血压主动脉夹层猝死的法医病理学诊断及规范尸体检验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2015年本司法鉴定中心受理鉴定的8例非高血压主动脉夹层猝死的案例进行统计、归纳和分析。结果非高血压主动脉夹层破裂多见于40岁以下男性,病理分型主要为De Bakey I型,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无1例临床确诊。经基因检测1例确诊为Marfan综合征,1例存在Smad3基因变异。非高血压主动脉夹层均无高血压病史,排除外伤,均未见高血压病相关病理学改变,镜下大动脉检见弹力纤维减少、平滑肌减少、囊性中膜变性、炎细胞浸润等改变,某些案例还见于中动脉。结论非高血压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学和炎症等多因素密切相关,常常波及全身多血管病变的特点。尸检时除了系统检验大血管的同时,还有必要对全身的中动脉进行检验,建议积极进行基因检测,探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破裂的死亡原因、临床表现及法医病理学特点。方法对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2001—2011年受理的63例主动脉夹层破裂致死的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动脉夹层破裂好发于中青年男性(30~49岁);病理分型以DeBakeyⅡ型为主;常见死亡原因为心脏压塞;临床症状以中腹痛最为常见,但其疼痛部位和主动脉夹层部位吻合度不高,部分可无明显症状;破裂口多在升主动脉,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理改变。结论熟悉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及法医病理学特点,对此种疾病生前诊断及死因鉴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孤立性心肌炎(isolatedmyocarditis)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并不少见,由于本病可致猝死,故在法医病理学鉴定工作中常可遇到。一般对那些病变典型,有相应临床表现的案例,鉴定并不困难,但对病变程度较轻,又无相应临床表现的猝死案例,在死因诊断时往往出现分歧。作者复习本室30余年来尸检诊断为孤立性心肌炎猝死的案例,并选择部分因急性暴力死亡尸检案例的心脏标本作对照,结合文献,对该病猝死的法医病理学诊断问题进行探讨。材料与方法1.5例孤立性心肌炎猝死者的心脏。分别在其左室、乳头肌、右室取材,石蜡切片,HE染色,镜检。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