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政府反腐败力度与公众腐败感知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得到理论界和实务部门的共同关注,研究如何将政府反腐败成果转化为公众对政府清廉环境的正面认识。已有研究和实践表明,反腐败力度的加大并不必然降低公众对政府的腐败感知水平。研究利用广东省GZ市和JY市两地级市市委书记被调查的契机,结合2014年广东省清廉指数调查的主观数据,进行了一个探究腐败感知度影响因素的准实验研究。通过倾向值匹配发现,在短期内,反腐败力度加大不仅不会降低公众的腐败感知水平,反而导致公众腐败感知水平平均2.3分(范围0-100)的增幅感知水平。该发现在理论层面增进了人们对腐败感知影响因素的知识积累,回应了公共管理学的经典问题:绩效产出与绩效结果之间是何种关系。同时,在现实层面,则回应了外交部与透明国际关于中国2014年清廉指数得分下降、排名骤跌的争议。  相似文献   

2.
腐败与洗钱是国际社会的两大公害。以往,洗钱多与贩毒、走私、黑社会相关联,但近年来,腐败犯罪与洗钱犯罪日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又极具危害的新型犯罪,我们称之为"腐败洗钱"。以"加强对腐败洗钱的防控作为我国反腐败制度建设的突破口"为切入点,确立一条"把腐败与洗钱结合起来研究,通过控制腐败洗钱来预防和打击腐败犯罪"作为一种新思路,将会对我国的反洗钱斗争和反腐败制度建设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3.
腐败机理与腐败风险防控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私利心是产生腐败的根源,价值观和权力运行规范交互作用的情形,决定着腐败发生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腐败的发生发展具有规律性,因此是可控的。所以,应该科学构建腐败风险防范控制体系治理腐败,在该体系中应该包括确立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战略和对反腐败工作进行系统化的理论设计,构建腐败风险防范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4.
腐败测量:基于腐败、反腐败与风险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测量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建立科学的腐败测量指标体系是目前腐败问题理论研究的热点,也是反腐败机构十分关注的问题。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国际组织和国内外一些政府的实践探索,论证了腐败测量的理论背景,分析了其中涉及的关键问题,提出从腐败状况、反腐败绩效、腐败风险三个维度测量腐败的框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腐败测量指标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构建了具有系统性的指标体系,为腐败测量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工具。  相似文献   

5.
腐败有掌权者腐败和机构腐败之分。掌权者腐败具有“行为的个别性”和“明显的不合理性”的特点。机构腐败也有两个显著特点:(1)它是机关行为或一定权力系统的行为,没有具体的责任人;(2)它的不合理性不十分明显,人们对它常常不能形成稳定一致的是非评价。由于腐败与执法的同源性、权力的不受惩罚性、反腐败的法令只能由不腐败的权力创制等原因,对腐败无法像对其他犯罪那样通过严格执法来实现治理目标。在民主政治下,根治腐败的根本出路是贯彻品德原则,建立对官员的品德评价系统。品德评价系统是依据品德标准对公职人员实施辞退、罢免、撤换的政治评价系统。这个系统由执法权自洁系统、监督系统和以公众为力量源泉的基础系统等构成。  相似文献   

6.
反腐败历来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心,政府不断采取新的反腐措施来抑制腐败的恶性发展,其表明了政府的反腐决心并收到许多成效,但是腐败问题却屡禁不止。笔者认为对于反腐工作应该从深入剖析腐败原因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真正抑制腐败的蔓延。  相似文献   

7.
论文从保加利亚的政治实践出发,分析了东南欧国家四种类型的庇护关系:政治庇护关系、裙带关系、种族庇护关系、准公司庇护关系,并探讨了这些庇护网络带来的后果,如带来大量有组织的犯罪,出现"高层"腐败等。如何惩治腐败?目前有三种主要的反腐败策略:威慑方法、经济刺激和价值重塑。论文认为这三种方法在民主体制下适用,但是,在缺乏法制、民主失灵的社会中并不适用。论文提出应该重构法治;通过相关政策,对有可能产生腐败的行为体进行监控;通过欧盟协调政策,建立反腐败的国际联合机构,以此积极改善东南欧的腐败庇护关系。  相似文献   

8.
《政法学刊》2021,(2):58-64
在依照《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进行腐败资产返还过程中,各国就资产流入国能否对返还时间,返还对象加以限制的问题产生了分歧。在扣除必要费用后对腐败资产的无条件返还符合资产返还原则设立的初衷和内在要求,是各主权国家相互尊重的体现,对资产流出国和资产流入国均有裨益。应当对《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规定的"订立协议"和"共同安排"进行限缩解释,并在实践中以国家监察委为对外挂牌的反腐败国家机构,并做好腐败资产的管理和公示制度。  相似文献   

9.
腐败问题在当今中国越演越烈,随之,反腐败问题也就成了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为了更加有效地抑制腐败问题,对于产生腐败的人性原因进行分析才是重中之重。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试图从人性的角度,分析腐败产生的人性根源。通过对腐败原因的人性分析,加强公众教育,对政府行政监督,为政府综合性监督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特别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建构依法和以德治国的反腐败的基本模式,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0.
权力的腐败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权力腐败产生的的根源很多 ,但最关键的原因是制度腐败。官本位体制是产生腐败的制度性根源。反腐败应从腐败产生的源头抓起 ,从制度上、源头上防止权力异化 ,确保人民主权。  相似文献   

11.
邹红玲  张文楚 《行政与法》2002,23(5):45-47,67
腐败犯罪是公共权力异化和权力拜物教的产物,反腐败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着力在源头上下功夫。本文简要比较了古今中外四种反腐败的经验,提出预防腐败犯罪,应从体制上遏制权力被滥用,强调体制改革与创新是反腐根本之策,并探讨了具体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2.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地重视保持党的廉洁,一以贯之的坚决反对腐败。历代领导集体无不把反对腐败提高到会“亡党、亡国”的高度,但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纵观我国惩罚腐败的法律规范,在对腐败分子受贿的量与适用法条的情节上,笔者认为,我国刑事法律的部分规定有悖法理的主旨,其法意的严谨性和在操作上的合理性方面存在疏漏,并就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国家政权,就开始有腐败发生。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从理论上来说,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似乎不应有腐败发生,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也是通过在各个权力职位点上的管理者来实现的,因而只要管理者中间出现谋私者,社会主义国家也同样会有腐败发生。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腐败是公共权力的伴生物。所以反腐败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腐败”概念的分析与刑法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败”在不同的语境下往往被赋予不同的含义 ,在公众观念、规章禁止、刑法规范等不同视野下透视也会具有不同的内容。事实上 ,不同语境、不同视野下对“腐败”的理解并非截然对立 ,而是相互包含、联系和互动的。对“腐败”概念以科学、合理、清晰的界定 ,对正确的评估反腐败形势、有效展开反腐败斗争至关重要。“腐败”概念的认识应以法律作为基本出发点 ;“腐败”内容的确定要实现刑法规范与公众观念、规章禁止的有效对接 ;“腐败”的基本表现形式和严重形态是职务犯罪。如此去认识“腐败” ,有助于突出刑法在反腐败中的统领地位 ,从而进而更好地发挥刑法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特殊功效。  相似文献   

15.
腐败容忍度与“社会反腐”:基于香港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关注民众对腐败的容忍度,也即民众对腐败的接受程度。对腐败容忍度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一个社会及其文化内生腐败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对如何从社会层面自下而上有效遏制腐败,也即"社会反腐",有现实意义。研究以香港为个案探讨腐败容忍度的测量及影响因素。腐败容忍度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整体的腐败容忍度、具体情形下的腐败容忍度和反腐败的行动意愿。基于2015年对香港市民1 025份有效问卷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市民对腐败的容忍度总体上很低。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则显示,教育水平能够显著地降低人们对腐败的容忍度。此外,腐败经历和年龄也是影响腐败容忍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刘海明 《检察风云》2013,(16):12-14
日前,中纪委发起的清退会员卡行动,受到舆论关注。不可否认,短时间内,"卡腐败"现象有所控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反腐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何一种腐败现象的蔓延,都有其特定的土壤。遏制腐败如"割韭菜",若不能建立长效机制,暂时取得的成效,将面临付之东流的可能。此番清退会员卡行动,就遇到了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7.
当下,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国惩治腐败的方针是"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因而,我们更注重腐败预防机制的构建。我国目前缺乏预防腐败的中央级专门立法,这给我国预防腐败地方性立法创造了空间。然而,我国预防腐败地方性立法呈现参差不齐的现状。2013年广东省两个经济特区预防腐败条例的出台成为我国预防腐败地方性专门立法的良性实践。在充分肯定两部地方立法的同时,也应当认识到我们仍然需要借鉴国际预防腐败的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18.
利益最大化原则是每个权力主体追求的目标,权力主体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就有可能将手中的权力谋取额外收益,进行违法违纪和违背党的宗旨的腐败行为。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市场化交换。当法制不完善、腐败惩治机制存在一定漏洞时,政府当局严厉的反腐政策在短期之内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腐败政策也因此陷入两难困境。遏制腐败的方式各种各样,而制度反腐败是其中的重要方式,即较高水平的制度化能够防止腐败,以非正式制度创新制约腐败也是一种不错的举措。  相似文献   

19.
周实 《经济与法》2003,(7):33-34
腐败是自古以来,在全世界范围都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人民的疾苦。重则危及政权,所以反腐败已成为历史性、全球性的课题。因为腐败与权力密不可分,没有权力,就没有腐败.腐败就是利用权力以权谋私。但拥有权力只是存在腐败的可能。而不是腐败的必然。如何抑制腐败。从可能转为现实,都是由每个国家所投入成本与注视的程度决定的。本文着重分析权力腐败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0.
萃岚 《政府法制》2010,(18):22-22
俗话说:"你有你的关门计,我有我的跳墙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反腐败斗争与时俱进,但腐败分子也在不断变换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们反腐败的难度。当下官场腐败主要有十大新"变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