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静 《行政与法》2002,(10):87-88
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的主要学派,这一学派关注人生,倡导仁义,为实现其“仁爱”的理想奋发有为,自强不息。儒家学派注重人格修养,谦逊好学,襟怀坦荡,积极用世。由此而形成的儒家文化确立了后世人们修身立世的道德标准,也已成为人们奉行的做人准则。  相似文献   

2.
胡仁智 《现代法学》2006,28(4):181-186
孔子思想是第一次文化轴心时代人类思想的伟大创造,儒家社会理想的本原是“和谐”。孔子纳“仁”入“礼”,希望通过体现以民为本的社会正义观的“礼法”体系去整合社会,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在孔子的利、义观中,个人之“利”与个人之“义”并不相互冲突。孔子的“义利”观体现了法律的利益调控功能与正义价值的和谐统一,与和谐社会的法治理念有契合性。孔子思想中所体现的“利”与“义”的和谐统一观,对今天以社会和谐为目标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在法律思想方面,他主张“为国以礼”的礼治。这种礼治,无疑是一种人治主义的法学理论,其整个体系和一系列原则都是封建主义的,但这样说,并不排斥其中含有某些合理的颗粒。孔子关于司法道德的论述就含有这种颗粒。孔子的司法道德论集中到一点,就是他关于“治人”的主张。按照孔子的设计,“治人”,是“仁以为己任”(《论语》),有高尚道德,能公平执法,把国家治理好的人。这种“治人”所应具备的司法道德,主要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孔子的法律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一、孔子所向往的西周“礼治”,代表的是西周大一统的政治法律秩序.“礼崩乐坏”首先意味着法律秩序的崩溃,因此,孔子的最高政治目标“复礼”显然包含着恢复西周法律秩序的含义.二、孔子的“德治”思想中并不排斥“刑治”,“宽猛相济”同样是孔子刑法思想的基调.三、孔子在容隐问题上有双重标准,即一般犯罪容许亲属相隐,而重大犯罪不得容隐.四、孔子杀没杀过少正卯,这是一个历史悬案.但无论是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是从孔子基本的思想倾向进行分析,我们都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而这种肯定的结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陈义平 《现代法学》2005,27(3):175-178
康德围绕解决“一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如何可能”这一法哲学问题,通过权利的普遍原则论证了权利的道德哲学基础、权利对于道德的优先性以及一个公民社会的私人权利原则是如何可能的;通过法治的理想社会原则论证了人的两重性、法治国原则以及一个永久和平的伦理的世界共同体是如何可能的。康德法哲学的古典自由主义传统、自然法思想、宪政理念和法治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理想的制度形式与理想的道德规范相一致,是孔子和柏拉图所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然而,由于历史文化渊源以及两位思想家个性的不同,使得两者的”贤人政治”在东西方各具特色。孔子的人治观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的内化作用,最终难免会走向人治,而柏拉图的人治观则提倡理性的制约和知识的重要,它较之孔子的人治思想而言,更容易走向法治。  相似文献   

7.
在特定社会情境中的不良压力,影响甚至改变着其自身保持较为稳定状态的人格中的“可变成分”,并进而产生贪官们特有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人格不同于心理,也不同于特定行为的外在表现。人的“需要”膨胀应当是与社会文化有关。显而易见,除去无道德评价意义的本性“冲动”的“贪婪”是一种社会的“催逼”,是社会发展压力下的必然结果。人们不得不做出更多更快的自我调整来应对更多压力的到来,即使这份“调整”是在违背道德与法制。  相似文献   

8.
一、依法行政必须树立诚信执法观念 诚信就是真诚守信,也称信用,是一种社会道德。二千年以前,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失去人民的信任,国家就会无法生存下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枷锁解除了,但道德思想却成了真空,社会信用度下降。据统计,我国一年假产品造成  相似文献   

9.
“继续解放思想”是十七大提出的首要实践原则。对于“解放思想”原则的理解众说纷纭,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一原则的本有规定进行“元”意义上的讨论。“解放思想”原则的基本内涵是要求确立思想者的主体地位,确立对一切既得前提的批判态度,确立它的“求是”的目的性质。“解放思想”原则具有绝对性,因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无止境,决定着解放思想的无止境;“解放思想”原则又有相对性,因为它受“实事求是”原则和人民本位基本价值观的制约。当前阶段的二者统一,要求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又坚持思想的不断解放,实现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实践的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0.
伦理刑法传统与刑法民族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律与制定法相融合的刑法典、“德主刑辅”观念下的刑法运行、无讼的刑法价值追求,昭示了中国古代刑法的伦理品格。这种品格一经形成便绵延千年,演成今日伦理刑法之传统。国家权力至上以及对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统一的追求是伦理刑法留给我们的两个最强势的传统。传统的长期延续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法律全球化背景下的刑法民族性问题。刑法的民族性必然包含着对本民族道德的考虑和弘扬,这不是一种落后的态度恰是一种科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一种精神力量,代表着一个人的价值信念,支撑着人的自尊、自信和理想。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它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我们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在“自律”上下功夫。坚持批判与继承的统一,促进传统道德向现代文明的转化。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其应批判地继承,即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对于那些思想先进、观点正确的内容,我们应继承并发扬光大,用于指导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行为;对于那些随着时代进步…  相似文献   

12.
<正> 孔子有无法律思想?对这一问题,法律思想史界存在有不同意见。大多数论者认为,孔子有法律思想;也有个別论者认为:“孔子没有正式的、系统的法律思想。”(程天权:《孔子法律思想立疑》《法学杂志》1985年第4期)后者认为:“我们既看不到他(指孔子。笔者注)对法律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有什么见解,又没见过他对立法提出过什么原则,对于法律如何为国家政权、经济基础服务,孔子没有提出过任何理论”,因而谈不上有什么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用“致良知”三字概括自己的学说,提倡知行合一,教人防“私欲”,从而达到“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的圣人境界。超凡入圣的路径就是致良知,是建立在“致”的基石之上的。致良知道德修养论包括了内外工夫,知行合一并最后达到理想人格,是内心省察与外在磨练相互为成的结果,是求诸于心和道德实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孔子“仁”的思想密切相关的,是他的“德教”思想。一、以德服人。孔子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力”就是暴力、刑罚。孔子曾经把“力”和“德”加以对比,认为“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在这里,孔子虽然没有完全否定“政”与  相似文献   

15.
孔子法律思想已受到法史学界和社会的重视。前不久,从事中国法律思想史教学和研究的同志专门召开了一次“孔子法律思想讨论会”。这在国内外“孔子学”研究方面是空前的。孔子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和中华法系中的地位应该得到这样的重视,孔子法律思想对中华民族法律文化、法律意识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正作用和负作用,也使我们有必要给以足够的重视。管见以为,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伦理法律化、法律伦理化,熔伦理和法律于一炉的法律思想。正是在这  相似文献   

16.
林海峰 《法制与社会》2011,(21):232-233
儒家理想人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儒家理想人格“尚中贵和”,内含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内心等方面的文化育人内容。对儒家理想人格的育人文化资源进行批判继承,积极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批判意识和竞争意识,对完善儒家理想人格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法学家,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伦理的法律思想,而关于预防犯罪的思想刚在其法律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拟就孔子的这一法律思想作一番粗略的探讨. (一) “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对于犯罪这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能不能加以预防与控制?对于犯罪分子这些“孤立的个人“能不能加以教育感化?孔子基于“仁”的思想体系、民本主义思想、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以及对犯罪原因的认识,对这些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目标建构的依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指向,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其目标建构有着哲学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还有着人类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具体地说,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目标建构的依据主要有三点:一是人类有关个人自由与尊严的思想的宝贵遗产,特别是个性教育、自由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二是现代教育,特别是我国目前道德教育所肩负的使命;三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结构与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论语·颜渊》中 ,孔子提出了“必也使无讼乎”的思想 ,这是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如果仅仅孤立地看孔子的这段论述 ,我们也许会得出孔子企图取消社会的法律制度 ,完全用“德”来统领世界的结论 ,与法家用“严刑峻法”、“以刑去刑” ,① 达到长治久安有殊途同归之妙。这当然是一个误解 ,是一个没有全面考察孔子的思想及其与他所处时代的关系所产生的误解。但是 ,这个误解触及到了重大的理论问题 ,它为我们深入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法律思想 ,提供了契机。一钱穆先生说 ,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所谓宗法制就是以宗族的血缘…  相似文献   

20.
在孔子"君子"式理想人格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赞赏、追求人格境界美的人文传统,而大学生道德素质问题日益加剧引起各界注视。本文就大学生人格塑造问题,论述了孔子理想人格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几种基本品德:自尊自爱,诚实守信,持之以恒,自强自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