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指出研究和探讨相学与中国传统肖像画的形神观念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找到相学中的传统文化哲学、伦理等因素与形神观的关系,看看他们之间是怎样的联系。以期为寻找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学最本质的精神特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价值观与西方确实有着诸多的不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将"权力"视为治国工具,而西方先人一开始就对权力充满戒心。本文分析了孟德斯鸠、魁奈等西方启蒙思想家和梁启超等对古代中国政体的认识,并引申出一个问题,即如何定义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中西不同的权力理念源于对人性认识的差异。先秦儒家认为"人性善",对贤人始终寄予希望;先秦法家则认为"人性恶",主张利用"人性",加强君主的权力。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则坚持以法治限制人性,制约权力。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权是一个畏惧、荣誉、品德兼而有之的"混合政体",中国的"传统法"是"礼与法"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栗铭微  曾琥 《法制与社会》2013,(33):113-113,116
人们一般认为,"无讼"是古代中国法律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学界以往研究也指出:在传统社会,儒家伦理道德可以产生"息讼"的效果,小农经济、乡土社会是"健讼"的天然阻碍,宗族血缘、保甲组织可以很好地消弭诉讼,高昂的诉讼成本、"讼累"也可以阻止诉讼的发生,故而,"无讼"在传统中国得以实现。然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却显示,在古代中国,"健讼"、"好讼"往往以普遍且严重的态势存在,而"无讼"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中国古代官方一厢情愿的追求,并非历史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4.
罗冠杰 《法制与社会》2010,(33):291-291
本文以古代司法判决和其它文献为材料,从"功利"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无讼"观念的表达与实践进行重新解读,希望能够为我国传统法文化的研究开拓一个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法律强调"情"的作用,这与古代农业社会的人情观和儒家礼制理念相吻合。但这种非逻辑性的法律传统,与现代法制观念和法律哲学相去甚远。本文通过分析"情"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作用和对现代法制造成的负面影响,着力说明在现代法律教育和司法实践中应强调法律逻辑思维的养成,以实现法律规范的明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古代因何无版权”研究的几点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因何无版权是一个伪问题,版权属于近代范畴。这个伪问题的提出,是因为把版权制度的功能误解为鼓励创造。理论上,鼓励创造可以属于任何历史范畴。事实上,版权制度的真正功能是维系作品与资本的结合,后者属于近代的产业结构。古代无版权不是中国问题,版权不属于古代的范畴。许多研究成果在解答这个伪问题时夸大了文化解释的作用,而且在文化解释的过程中以经典引述代替社会现实分析的现象比较突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亦存在诸多误区。中国古代因何无版权之问与答均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7.
中国美学中之自然美作为“天人合一”哲学观在美学中的特殊产物 ,具有十分丰富、独特的内蕴 ;且由于自然美影响着中国美学独特的审美主体、独特的审美视角以及一系列美学范畴的形成 ,因而在中国美学中有着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8.
胡兴东 《北方法学》2011,5(6):132-144
中国古代司法适用中公开承认"比类"司法技术,其运用与中国古代逻辑思维形式有关。比、类和比类是中国古代逻辑思维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在法律适用中的比类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指整个司法适用的逻辑过程,狭义指法律适用中"法无正条"下的疑难案件。这种比类司法技术形式是在特有的"比"和"类"思维形式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使中国古代形成了特有的司法逻辑思维、特有的律与例的法律结构和具有独特性的判例结构。中国古代很多法律形式结构与法律术语都与比类司法技术有关。  相似文献   

9.
陈会林 《北方法学》2011,5(2):119-127
"招夫养子"是从宋代即有文献记载的民间习俗,从有关"招夫养子"诉讼的批词和判词来看,在中国传统司法中是直接适用民间法,把民间习俗当作"法"来对待的。在古代中国,习惯法作为一种法律渊源,是以"人情"为进路进入到以"天理—国法—人情"为总体适用规范的国家司法之中的。  相似文献   

10.
梁岩  贾敬鸿 《法制与社会》2010,(20):290-290
由于东西方之间人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不完全相同,因而造成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产生了未必完全相同的法律智慧。自然法反映了西方人对某种永恒正义的信仰,而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产生了道家的法自然思想。但是历史发展结果截然不同,分别在东西方形成了人治和法治的传统。本文指出研究中西方古代"自然法"思想是中国法制进程的必然要求,现代中国在大量吸收西方自然法思想的同时应从中国古代道家法自然思想中汲取营养,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1.
豆琨 《法制与社会》2010,(3):297-297
人类社会的各种主要制度都起源于蒙昧社会,发展于野蛮社会,而成熟于文明社会,刑罚制度亦是如此。特定的刑罚制度是反映社会进步状况和文明程度的晴雨表。中国古代刑罚经历了由野蛮到文明的流变,刑罚功能以报复和威慑为主。在传统刑罚观念中,重刑威慑在古代社会陈陈相因,使中国刑罚演化史充满了暴戾和血腥,而刑罚的"礼化"亦使古代刑罚具有威慑与道义的双重性格。  相似文献   

12.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古代社会,在建立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时,凸显儒家中庸之道所追求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思想理念。"和为贵"既是古代中华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法制观的终极价值取向。当代,我们重新提出了"创建和谐社会"的构想,并赋予了"和谐"二字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李方  李嘉茗 《法制与社会》2011,(12):148-149
中华法系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其"礼法"合一或礼法并用的法制传统,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古代中国在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中所体现的"礼法"精神与原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生长、演进,横亘古今,远播四邻,究其生命力何在?所谓"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德礼和刑罚作为政教的两端而为古代中国政治统治"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并由此形成一种牢固而高效二元政制格局,这种二元格局又在何种意义上维持了庞大帝国的运转与稳定?以史为鉴,此"礼法"语境下的二元政制对于当代欲"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之中国,当有何启示?谨藉此文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饶晓东 《法制与社会》2010,(26):295-295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孙武所著的一部经典传世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东方兵学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该书全卷共分13篇,揭示了一系列军事规律,构成一套完整的军事战略思想体系,备受推崇。本文认为在当代,它的应用范围早已超越军事范畴,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经济,外交,管理,教育等领域,将《孙子兵法》中的军事理论思想引入刑事犯罪预防政策中未免不是一种崭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唐代对于民间复仇,仍然承继着传统法律中对此问题的两难处境。从实质上而言,复仇问题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礼”与“法”之间的冲突。“礼”与“法”是中国古代治国的两种手段,帝王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礼与法的和谐,可是礼与法毕竟不是同一范畴的事物,两者在具体个案中导致  相似文献   

16.
许锡良 《政府法制》2010,(18):41-41
中国古代的刑罚之残酷惨烈,是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其中有"活剥人皮,填草示众"、"腰斩",另一个酷刑就是著名的"凌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封建社会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公法体系,那么这种公法体系的特点是怎样的呢?我认为,中国传统的公法体系是具有强烈的管理法特色的法律体系。而这种管理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公法体系对于皇权的强调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皇家法"、"集权保护法"。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公法的主要特色。通过君权与相权的不断博弈演进,我们可以验证这样的特色。从而,我们从这样的特色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公法体系、传统行政制度与现代的不同。然而,中国古代行政制度上还是仍然有所传承的。这一点也不能完全忽略。当然,这里我主要讲的是人事管理,而非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因此,主要着重在中央政府这个范畴之内讨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刑事政策论纲黄晓明考察中华法系的沿革和特点,我们赞同这样一种认识,即中国古代刑法史是中国法制历史的主干。①从历史渊疏来看,法制发展早期,法源于刑,刑与法雷同,无严格界限。古曰:"刑,常也,法也",②"井(刑),法也",③又有"苗民弗用录,制以...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代行政郑秦行政,在中国古代指的就是执行政务的意思.政,即政事、政务,泛指国家、公众的事务.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韩非子云:"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书传》亦道:"政化治理,其德泽惠施,乃浸润生民."先秦典籍中的"...  相似文献   

20.
被称为百经之首的《周易》,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美感的民族,审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周易》虽然本身不是一部美学著作,但是为美学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奠定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华美学思想格局。《周易》天人合一的和谐美学论,阴阳交合的生命美学论,立象尽意的意象美学论,都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主干和精髓所在。当下弘扬和发展中华美学精神需要回到源头,通过寻找和阐释传统美学的根基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