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胡兴东 《北方法学》2011,5(6):132-144
中国古代司法适用中公开承认"比类"司法技术,其运用与中国古代逻辑思维形式有关。比、类和比类是中国古代逻辑思维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在法律适用中的比类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指整个司法适用的逻辑过程,狭义指法律适用中"法无正条"下的疑难案件。这种比类司法技术形式是在特有的"比"和"类"思维形式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使中国古代形成了特有的司法逻辑思维、特有的律与例的法律结构和具有独特性的判例结构。中国古代很多法律形式结构与法律术语都与比类司法技术有关。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价值观与西方确实有着诸多的不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将"权力"视为治国工具,而西方先人一开始就对权力充满戒心。本文分析了孟德斯鸠、魁奈等西方启蒙思想家和梁启超等对古代中国政体的认识,并引申出一个问题,即如何定义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中西不同的权力理念源于对人性认识的差异。先秦儒家认为"人性善",对贤人始终寄予希望;先秦法家则认为"人性恶",主张利用"人性",加强君主的权力。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则坚持以法治限制人性,制约权力。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权是一个畏惧、荣誉、品德兼而有之的"混合政体",中国的"传统法"是"礼与法"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栗铭微  曾琥 《法制与社会》2013,(33):113-113,116
人们一般认为,"无讼"是古代中国法律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学界以往研究也指出:在传统社会,儒家伦理道德可以产生"息讼"的效果,小农经济、乡土社会是"健讼"的天然阻碍,宗族血缘、保甲组织可以很好地消弭诉讼,高昂的诉讼成本、"讼累"也可以阻止诉讼的发生,故而,"无讼"在传统中国得以实现。然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却显示,在古代中国,"健讼"、"好讼"往往以普遍且严重的态势存在,而"无讼"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中国古代官方一厢情愿的追求,并非历史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4.
李方  李嘉茗 《法制与社会》2011,(12):148-149
中华法系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其"礼法"合一或礼法并用的法制传统,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古代中国在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中所体现的"礼法"精神与原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生长、演进,横亘古今,远播四邻,究其生命力何在?所谓"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德礼和刑罚作为政教的两端而为古代中国政治统治"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并由此形成一种牢固而高效二元政制格局,这种二元格局又在何种意义上维持了庞大帝国的运转与稳定?以史为鉴,此"礼法"语境下的二元政制对于当代欲"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之中国,当有何启示?谨藉此文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梁岩  贾敬鸿 《法制与社会》2010,(20):290-290
由于东西方之间人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不完全相同,因而造成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产生了未必完全相同的法律智慧。自然法反映了西方人对某种永恒正义的信仰,而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产生了道家的法自然思想。但是历史发展结果截然不同,分别在东西方形成了人治和法治的传统。本文指出研究中西方古代"自然法"思想是中国法制进程的必然要求,现代中国在大量吸收西方自然法思想的同时应从中国古代道家法自然思想中汲取营养,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6.
张晓艳 《法制与经济》2010,(14):138-138,F0003
音乐形神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音乐美学中的重要范畴,本文从中国古代音乐形神论历史发展的视角,将"形神合一"的美学范畴提到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母体地位予以文化解读,使之成为中国传统声乐美学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儒家讲求礼之用,和为贵,孔子云:"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追求无讼的理想社会状态,宗法制度的高度发达,家国一体和礼治的治国原则,使得在宗族社会内部更多的是利用调解来解决纠纷,诉讼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被尽量的压制,起诉受到各种严格的限制.从西周到清代,古代中国人走入衙门进行诉讼会遇到哪些障碍呢?  相似文献   

8.
罗冠杰 《法制与社会》2010,(33):291-291
本文以古代司法判决和其它文献为材料,从"功利"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无讼"观念的表达与实践进行重新解读,希望能够为我国传统法文化的研究开拓一个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9.
许锡良 《政府法制》2010,(18):41-41
中国古代的刑罚之残酷惨烈,是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其中有"活剥人皮,填草示众"、"腰斩",另一个酷刑就是著名的"凌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法律强调"情"的作用,这与古代农业社会的人情观和儒家礼制理念相吻合。但这种非逻辑性的法律传统,与现代法制观念和法律哲学相去甚远。本文通过分析"情"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作用和对现代法制造成的负面影响,着力说明在现代法律教育和司法实践中应强调法律逻辑思维的养成,以实现法律规范的明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婚姻的标准是"门当户对"。西周时禁止贵族跟平民通婚,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度",门第等级森严,士族与庶族之间禁止通婚,南朝士族王源嫁女庶族富阳满氏,被弹劾为"唯利是求",并拟"禁锢终身"。  相似文献   

12.
《晋书·刑法志》中记载了刘颂关于"法治"的观点,本文认为其观点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内容主要是三个层次,是封建社会流行并实践着的制度设计,其形成是封建社会"任人"和"任法"两种思想融合的结果,刘颂的"法治观"为我们揭示了实现法治离不开"人、法、制度"三个要素,并足以反驳认为中国古代"毫无规则"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陈会林 《北方法学》2011,5(2):119-127
"招夫养子"是从宋代即有文献记载的民间习俗,从有关"招夫养子"诉讼的批词和判词来看,在中国传统司法中是直接适用民间法,把民间习俗当作"法"来对待的。在古代中国,习惯法作为一种法律渊源,是以"人情"为进路进入到以"天理—国法—人情"为总体适用规范的国家司法之中的。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都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汲取了我国古代和西方文明的精华,依据马克思主义人本原理,在"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在刑法学中主要是通过人性、人道、人权及其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的,总的来说就是刑法应当立足于人性,以人权保障为价值追求之一,以人道为其要求,三者有机结合,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豆琨 《法制与社会》2010,(3):297-297
人类社会的各种主要制度都起源于蒙昧社会,发展于野蛮社会,而成熟于文明社会,刑罚制度亦是如此。特定的刑罚制度是反映社会进步状况和文明程度的晴雨表。中国古代刑罚经历了由野蛮到文明的流变,刑罚功能以报复和威慑为主。在传统刑罚观念中,重刑威慑在古代社会陈陈相因,使中国刑罚演化史充满了暴戾和血腥,而刑罚的"礼化"亦使古代刑罚具有威慑与道义的双重性格。  相似文献   

16.
李铭 《法制与社会》2011,(11):298-298
我国社会的治安历史大致分为了古代治安、近代治安和现代治安这三个方面,贯穿其中的治安思想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综合为治",直至现在的"明确职能、维护稳定"。透过"综合为治"治安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历史的现状,此思想也会对我国当今社会治安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古代行政郑秦行政,在中国古代指的就是执行政务的意思.政,即政事、政务,泛指国家、公众的事务.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韩非子云:"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书传》亦道:"政化治理,其德泽惠施,乃浸润生民."先秦典籍中的"...  相似文献   

18.
王名海 《法制与社会》2011,(19):293-293
李庄案的诸多评论中频繁出现"讼棍"一词,首先要对所谓"讼棍"进行分析,通过对中国古代讼师的研究,结合现行律师制度,简要分析讼师与律师的区别,对律师制度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儒家文化向来推崇"和为贵"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谐与发展。那么在孔子看来,"和为贵"何以维系?"和而不同"何以可能?人际间如何把握"和为贵"才能"和谐"呢?孔子的人际和谐思想又为当下的我们求得"共赢"的共同发展给出了怎样的启示?本文将对此做简要的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刑事政策论纲黄晓明考察中华法系的沿革和特点,我们赞同这样一种认识,即中国古代刑法史是中国法制历史的主干。①从历史渊疏来看,法制发展早期,法源于刑,刑与法雷同,无严格界限。古曰:"刑,常也,法也",②"井(刑),法也",③又有"苗民弗用录,制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