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贵扬 《当代法学》2012,(6):101-107
被害人量刑意见是被害人复仇意愿的表达。被害人应该参与量刑程序,发表意见。被害人量刑意见不仅是一个量刑情节,而且应在量刑程序中起到统摄诸量刑情节的作用。包括新刑事诉讼法在内的立法规定对被害人作用的发挥做出了有益探索,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被害人参与量刑程序是量刑程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从当前试行效果看,这一制度设计在实践中遇到一些困境。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为被害人参与量刑程序、发表量刑意见预留了足够空间。未来应区分"被害人影响陈述"与被害人的量刑意见,处理好被害人的量刑意见与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具体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3.
冯杏华 《法制与社会》2013,(26):254-255
被害人是刑事公诉案件的独立参与人,对案件进展情况具有充足的知情权,对案件定罪及量刑事先具有独立的发表意见权,事后应具有独立的申请救济权。我国现行法律体系显然对被害人的上述权利重视不足。本文试通过分析我国法律体系在刑事公诉案件被害人量刑意见权的现状及不足,初步构建独立的被害人量刑建议制度,以充分保障被害人独立的量刑意见权。  相似文献   

4.
王瑞君 《法学》2012,(7):128-136
根据刑罚正当化根据理论,被害人谅解无法成为酌定量刑情节。在恢复性司法中,被害人谅解虽然成为影响部分刑事案件处理的因素,但如果以此将被害人谅解作为量刑的酌定情节,其弊端十分明显。近年来,我国司法解释和实务中将被害人谅解作为酌定量刑情节,事实上,自诉案件的被害人谅解无非是对法律赋予的处分权的行使,公诉案件中将被害人谅解作为酌定情节,则违背了酌定量刑情节应与犯罪、犯罪人有直接关联性的基本原理,建议公诉案件中用"被害人向司法机关表达量刑的意见"取代被害人谅解作为酌定量刑情节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梅文娟 《法制与社会》2010,(29):123-125
犯罪首先是侵犯被害人权益的行为,被害人是当然的刑事诉讼当事人,传统的三方诉讼构造因为被害人的加入变成了四方诉讼构造。在四方诉讼构造下,虽然被害人与检察机关一起履行控诉职能,但被害人是独立的诉讼主体,享有独立的诉讼利益。被害人量刑建议权的行使不仅有利于被害人恢复,实现被害人个人正义,也有利于促成量刑公正。本文指出为了规范被害人量刑建议权的行使,法律应当明确规定量刑建议权的行使主体、建议内容、提出时间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罗晓萌 《法制与社会》2013,(11):121-122
作为刑事案件的当事人之一,被害人参与量刑的权利已得到了法律的认可,但是参与的具体路径尚未明确。通过借鉴国外立法对被害人参与量刑制度的规定,以完善我国刑事案件被害人参与量刑的有效路径,确保被害人权益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英美法系国家为加强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推出了“被害人影响陈述”制度,赋予被害人在量刑阶段陈述犯罪影响甚至量刑意见的权利。目前,该制度虽然在某些方面尚存在争议,但总体上它有利于法官的准确量刑,有利于被害人的权利保障,有利于犯罪人的改过自新,逐渐成为世界刑事司法发展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长期存在重定罪、轻量刑的职权主义色彩,被害人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参与度低,其对最终裁判的影响亦极其有限.在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的诉讼模式之下,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呈现出书面化的特点,其求刑行为具有极强的国家化特征.而被害人作为当事人参与量刑程序,有利于推进我国恢复性司法构建,对法官量刑裁量进行合理制约,提升刑罚效益及裁判的可接受度.本文以程序参与和刑罚效益的双优化为目标,提出被害人参与量刑程序的具体模式构建.  相似文献   

9.
论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中国量刑程序的理论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0年10月1日<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一种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在中国正式确立.按照这一量刑程序,检察机关可以提出量刑建议,当事人可以提出量刑意见,侦查机关和公诉机关有义务收集量刑证据,法律援助的适用范围得到扩大,改革者在简易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的普通程序以及被告人不认罪案件的普通程序中分别确立了各不相同的量刑审理程序.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的确立,对于量刑裁判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和适度对抗化固然有着积极的保障作用,但仍然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0.
梁永政 《法制与社会》2014,(16):120-121
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赋予了刑事被害人相应的诉讼地位及权利,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依旧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在庭审量刑中,被害人往往是缺位的,如果刑罚的产生完全忽视被害人的自身感受,就有可能影响司法的公信力,对被害人庭审量刑参与机制的研究,正是基于如何保障被害人庭审量刑参与权而展开。  相似文献   

11.
为量刑比例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涛 《政法论丛》2010,(1):64-69
作为策略,为量刑比例辩护本就是一种提出和论证其规范正义性的学问,有效的辩护一般都有达致相关目标的最佳途径。从渊源上审视量刑比例的实践,从概念上把握量刑比例的属性,以理性为视角论证量刑比例的生成,并把重心落于量刑比例的确立,无疑是开展这种辩护的最佳途径。经由这一辩护,量刑比例的意义维度随即呈现,即防止和克服量刑活动的异化,突破和超越传统量刑的局限,推动和启迪量刑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刘柏纯 《政法学刊》2010,27(4):50-54
量刑偏差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在我国也是使刑事司法深受困扰的难题,量刑偏差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司法机关的威信,危害极大。导致量刑偏差有多种原因,必须有针对性在采取措施,预防、避免量刑偏差。  相似文献   

13.
量刑建议制度在试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定罪建议权限设置低于量刑建议权、量刑建议随起诉书移送导致出现因量刑理由变化影响量刑的准确性、量刑建议在庭审中提出的阶段缺乏统一规定等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以及面临量刑建议与法院判决存在一定偏差、量刑建议是否被采纳受法院内部标准和刑事政策变化的影响大、法院就低采纳量刑建议、量刑建议未完全纳入判决书等制度运行中的弊端。应当建立量刑建议听取辩护人和被害人意见的制度,取消量刑建议讨论程序,实行庭前证据开示,赋予公诉人在法庭上改变或者撤回量刑建议权,将量刑建议采纳情况作为抗诉依据,设置科学合理的量刑建议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14.
论被害人过错影响定罪量刑的根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害人过错影响定罪量刑的根据,西方有责任分担说和谴责性降低说两种学说。责任分担说从分析造成客观危害的原因入手,引出了被害人过错应当分担部分责任的结论;谴责性降低说着眼于加害人的主观面,提出了被害人过错会导致加害人应受谴责性降低的观点。两种学说均只揭示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并存在缺陷。主客观相统一是现代刑法的主轴,只有既重视主观又强调客观才能完整地说明被害人过错影响定罪量刑的根据。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locates the victim impact statements of raped women in the sociolegal context of significant sentencing law reforms introduced in Canada to address an ascendant victim’s rights movement. We examine 38 reported sentencing decisions in sexual assault cases in Ontario, Canada (1999–2010). Our objectives are to discern (a) whether the archetype of the ideal victim continues to influence juridical discourse after conviction and (b) what narratives of harm intersect with sentencing objectives and aggravating factors. Our findings suggest women express profound fear of re-victimization and traumatic effects of sexual violence regardless of the relational context of their rape experience. Most surprisingly, our data show sentencing judges view the sexual assault of an intoxicated rape victim as an aggravating factor. Future consideration for victim impact statements in sexual assault case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当前,量刑规范化的试点工作已在全国推开。科学确定各种常见量刑情节及其对基准刑的调节幅度,为最高法院补充、完善各种量刑情节的适用提供参考,是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的重要责任。本文以刑事被告与被害人的关系为视角,从中国传统司法的成功经验中,梳理出三大原则,即亲属伦理原则、责任分配原则、补偿原则,发现其对合情合理合法地处理各类刑事案件,实现量刑公正,树立司法公信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和智慧。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于当代司法的进一步完善,必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随着刑法理论的提升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国刑事司法实务面临的突出问题不再是定罪问题而是量刑问题,解决问题的迫切性催生了《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的出台。然而,问题思考的难题,需要通过体系性思考来解决。量刑规范化的较高境界应该是量刑结果的公正性与稳定性。通过体系性思考,实现犯罪论与刑罚论的逻辑衔接,明确刑罚理念、尊重量刑规律、量刑活动逻辑思维顺畅,量刑的公正性和稳定性才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8.
量刑是法官在遵循犯罪事实和刑法规范的基础上,运用自身经验和司法逻辑进行理性判断的过程,科学的量刑结果不可能完全整齐划一。电脑或数学量刑均无法代替法官自身经验和智慧。因此量刑规范化的实现,有赖于在立法完善的前提下,发挥和提高法官自身的司法智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量刑程序改革需要"从技术到制度"逐步推进.具体而言第一,确立量刑听证,实现量刑的"司法化";第二,制定量刑指南,推进量刑的"精密化";第三,革新量刑技术,促进量刑的"现代化";第四,公开量刑过程及理由,保证量刑的"透明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