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论少年刑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少年刑法可作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少年刑法是指规定少年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广义的少年刑法则是指关于不良行为、少年犯罪,以及保护处分与少年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迄今为止我国尚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少年刑法。少年刑法是我国刑法制度所忽略的领域。创建现代意义上的少年刑法,实现对少年犯罪处遇以刑罚为重心到以保护处分为重心的转变,应当成为我国今后刑法改革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试论环境犯罪保安处分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环境犯罪的特殊性,传统的"犯罪——刑罚"责任追究机制难以产生良好的刑法效果。顺应目前刑法刑事政策化的发展趋势,借鉴西方国家保安处分理论,建构契合环境犯罪特征的环境犯罪保安处分制度作为目前应对环境危机的有效刑事举措。  相似文献   

3.
我国保安处分立法模式可以考虑根据不同的行为人类型,以犯罪预防为目的,综合采用多种方式;适用基本原则包括法定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均衡性原则等;适用条件包括一般条件和特别条件两方面;适用对象分为以人为对象的保安处分和以物为对象的保安处分;具体种类有收容教养、强制医疗、少年保护、禁止执业等8类。  相似文献   

4.
时延安 《法学研究》2013,(3):140-157
我国现行法律中虽无保安处分的概念,但在刑法中已实质性地存在保安处分,其与刑罚共同构成刑法所规定的法律后果,由此形成“隐性双轨制”的格局。对保安处分规范的识别,首先应从与罪责的关系上、目的与功能的差异上明晰刑罚与保安处分的基本界分,进而从法律特征上区分刑罚规范与保安处分规范,最终将现行刑法中的保安处分措施“挖掘”出来。澄清现行刑法中保安处分措施的性质和法律地位,有利于确保这类措施的正当适用,同时也有利于保障个人的基本权利免受不当干涉。  相似文献   

5.
张晓 《法制与社会》2012,(21):48-49
保安处分制度是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及英美法系国家普遍适用的刑罚之一,或与一般刑罚并列,或单列成文,都期许在社会矫正和预防二次犯罪中发挥功能。近年来,我国学界讨论保安处分制度较多,不仅在刑法学领域,更多的也涉及到青少年司法、艾滋病领域及环境犯罪领域。目前保安处分制度的研究状况已经不再局限于探讨我国是否存在保安处分制度,而扩展为保安处分制度的改革或者立法化。研究这一制度本身和我国特殊的劳动教养制度,二者的结合探讨对我国刑法理论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区处遇(Community-based Treatment)是相对于机构性处遇(Instinutional Treatment)而言的一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处遇方式。社区处遇的通俗含义是把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放置于社会,进行以科学主义和人道主义为基础的改造,使少年回归社会,适应社会的要求。社区处遇以其非机构性、非刑罚性及社会参与性而成为国际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处遇的新思路。社区处遇的理论渊源是二十世纪世界性的刑法改革。即主要是以下一些新的刑事政策:(一)重视对犯罪人进行教育;(二)在刑法领域重视运用现代科学成果;(三)根据犯罪人的不同情况量刑的原则;(四)尽量减少使用刑罚。这些刑事政策首先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处遇方面得到全面的实现。一般说来,社区处遇是基于对传统机构性处遇(如少年院、少年监狱等)效能的反思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处遇方式,它吸收了犯罪学、刑罚学、社会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关社区处遇的理论基础,美国学者威斯兰德(Paul MWhisenand)提出以下五点:(1)扩大人道主义处遇措施的运用;(2)增进受刑人重返正常社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监狱学刊》2009,(4):97-105
劳动教养和保安处分都是应对犯罪、刑罚进步的产物,适用于具有特定人身危险性的人、实施了轻微违法犯罪但不至于给予刑法处罚的人和有再犯倾向但不适合刑罚处罚的人。它们以其事前预防,教育矫正优势,弥补了刑罚处罚犯罪之不足,完善了刑罚结构体系,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劳动教养改革的趋势是保安处分化和刑事法典化,即以法律规制,走司法程序,着眼人身危险性,实行不定期处理。  相似文献   

8.
赵国强 《中外法学》1997,(3):104-105
<正> 1.关于罪刑法定原则 根据《澳门刑法典》规定,罪刑法定作为一项基本的刑法原则,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指定罪判刑而言的,即对某种行为施以刑事处罚,必须以作出该种行为之前的法律已将其列为犯罪,并且表明可科刑者为限;二是指保安处分而言的,即对某种人身危险性科处保安处分,必须以该种人身危险性存在之前的法律已将其视为科处保安处分的前提为限。为了维护罪刑法定原则的权威性,《澳门刑法典》第1条还明确规定,禁止以类推将  相似文献   

9.
保安处分作为现代刑事法律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体现了刑罚由报应刑向教育刑的巨大转变和进步,在近现代刑法研究领域和刑法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起系统完整的保安处分制度,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亟需建立完整的保安处分制度。  相似文献   

10.
对于如何处理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我们在制度建设上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法律规范的不够健全,制度之间的重复、冲突,以及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经费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上述制度设置的目标的实现。笔者以现代刑事政策学为视角,通过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因和外因,在此基础上论证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应然刑事政策的原则,并在原则的指导下,试图构建出一个体系统一,科学合理的针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应然刑事政策。笔者认为,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处遇措施应当包括保护处分、惩戒措施和刑罚措施,且上述措施应当严格遵从特殊保护和注重教育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罪刑法定视野中的刑法合宪审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梁根林 《法律科学》2004,22(1):19-30
刑法合宪审查是实现刑事法治、推进宪政进程的重要方面。刑法合宪审查应当以罪刑法定原则为立足基点。现代罪刑法定原则不仅具有传统的法外入罪禁止机能 ,而且能够延伸出崭新的法内出罪正当化解释机能。我国 97刑法具有“中国特色”的罪刑法定原则扭曲了现代罪刑法定的价值旨趣 ,导致了我国刑法合宪审查的机能缺损。只有在真正确认已成国际共识话语的现代罪刑法定原则、赋予其法外入罪禁止与出罪正当化解释双重机能 ,同时改革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才能建构有效的刑法合宪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12.
米铁男 《北方法学》2010,4(5):146-152
俄罗斯联邦刑事政策指导刑事立法,反映国家的犯罪态势和预防犯罪的对策。随着经济全球化,刑事立法也被置于国际大背景中。侵害宪法制度基本原则和国家安全的犯罪较为典型地诠释了俄罗斯当前人道主义导向的刑事政策和刑法保护价值观的调整,突出了俄联邦刑事立法上法网严密、刑罚宽缓的特点,符合国际上预防犯罪和改造罪犯的目的。刑事政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政策的一部分,其新旧更迭变化和发展也必然符合历史规律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胡波 《北方法学》2020,(2):65-80
立法者在刑法中创制风俗犯罪主要是基于维护社会生活中善良风俗的考量,但是刑法的目的是保护法益,单纯侵害社会生活中善良风俗的行为是否具有法益侵害性和应否发动刑法对其予以规制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这有赖于考察风俗犯罪的正当化。唯有侵害社会生活中善良风俗的行为犯罪化与风俗犯罪正当化的内涵相符,相关风俗犯罪的创制才是合理的,这是阐明风俗犯罪处罚根据的核心所在。风俗犯罪的正当化不仅与自由保障理念和法益保护理论具有重要关联,还与伤害原则、从属性原则以及罪刑均衡原则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犯罪构造理论在刑法学历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标志着现代刑法的诞生,自此犯罪被牢牢地与刑法法规连在一起,罪刑法定原则亦从宣言走向实践。可以说,作为刑法学支柱的犯罪构造理论,其重要性体现在对刑法学知识体系的正当性建基。回顾刑法学的发展沿革,从古典犯罪论体系到新古典犯罪论体系、目的主义犯罪论体系再到目的理性主义犯罪体系,犯罪构造理论走出了一条从纯粹的事实到不断融入规范因素的轨迹,而对于犯罪构造理论中事实概念与规范概念的廓清在当下刑法学界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Numerous theories have attempted to analyze and understand the factors and etiology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The present study is the first to suggest the use of Sellin's "culture conflict" theory as a possible cultural explanation for the phenomen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According to Sellin, crime in many instances is a product of culture conflict between the values and norms of a certain subculture in a given society and those of the general culture. Following Sellin's rationale, this study argues that youths constitute a social subculture with certain values, norms, and stances toward the criminal law that is not necessarily concordant with the moral values and formal norms of the general culture of adults, wh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the criminal law. These assertions are analyzed via a crime seriousness study, in which adult and teenage respondents from a national (Israeli) sample were asked to evaluate the seriousness of various criminal offenses committed by adolescents. Gener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seriousness and punishment values given by the adult and juvenile respondents to violent offenses (high) and self-use of illegal drugs (low), with adult respondents provid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seriousness values and punishment options for them. Moreover, in a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variable of respondents' age was found as decisive in understanding both dependent variabl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16.
论一般没收财产刑应予废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没收财产刑的体系地位与适用对象可以看出 ,没收财产刑是我国刑罚体系中最重的附加刑。但如果从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来看 ,没收财产刑如果作为一种剥夺部分财产的刑罚 ,在已经有罚金刑规定的情况 ,没有存在的必要 ;作为对危害国家安全罪和其他严重犯罪适用的判处没收财产 ,难于看出其特殊的性质 ;作为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附加刑 ,违反刑法的基本目的 ,其存在具有一定的超刑事责任范围的任意处置的违反罪刑法定原则基本精神的倾向。因此 ,笔者认为 ,一般的没收财产刑应予废止。  相似文献   

17.
马荣春 《河北法学》2008,26(5):87-96
罪刑相适应原则在国内刑法理论中早就提了出来,并在现行的刑法条文中有所表述。但对该原则的已有理论研究高度不够,视野狭窄。立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之于刑罚个别化、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和刑法人道主义原则的关系较为全面而深入地揭示了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刑法核心原则地位,从而为宏观把握和整体领悟刑法开启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18.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趋显性化和严重化.借助美国学者赫希提出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依恋”、“奉献”、“卷入”和“信念”维度与布莱克的“法律合作”和“法律个人”分析框架,通过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两种类型未成年人治理模式的对比分析,发现当代中国未成年人犯罪治理模式在犯罪预防、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矫正以及犯罪后果消除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陷,而这些问题在传统家族治理模式下却得到较好的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治理机制,既要保证现代性的社会治理模式的适用,也要兼顾传统家族治理模式中的地方性经验,关键在于建立未成年人法律合作组织、延伸未成年人矫正机构的职能、加强知行结合的未成年人道德品行教育以及补充完善未成年人法律规范等.  相似文献   

19.
康均心  李娜 《现代法学》2005,27(6):138-144
未成年人犯罪刑罚执行制度的基本理念在于保护和教育,对此,我国目前的体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具体操作性不强、执行主体不清、责任主体不明等缺陷,缺乏系统化。而社区矫正恰是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罚执行制度的优先选择,应对原有项目加以改进并进行整合,同时在立法上应进一步完善刑事法、构建特别法体系,完善慎逮制度、充分发挥暂缓起诉制度的保护和帮教作用,重构未成年人缓刑制度、取消对未成年人的劳动教养等。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deals with comparative issues in the definition, nature, and extent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juvenile law, juvenile justic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comparative data on patterns of delinquency differentials on the variables of sex, age, social class, and type of offense, the paper identifies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paper notes one exception regarding patterns of delinquency that indicate a relatively negligible involvement of the Indian juveniles in the crime of rape due to the cultural and socialization difference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ovisions under the Children Act of 1960 in India and points that both in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the parens patriae doctrine in juvenile justice fares better in the Indian context. Unlike in the U.S., juveniles in India do not have certain Constitutional due process rights, such as the right to an attorney, yet the children courts in India serve as criminal courts and the Indian act provides for greater procedural safeguards. The paper also suggests that the disposition of juvenile cases in India results in lesser hard-core institutional commitment than in the U.S. and that the maximum period of punishment does not exceed the limits provided for the offense as stipulated by the Indian a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