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定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定义是起草我国《可再生能源促进法》的基础。法律定义的不同模式利弊互现 ,国外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定义也各具特色。本文在对“可再生能源”法律定义模式的利弊分析和国外立法的实证考察基础上 ,根据我国特点提出了我国《可再生能源促进法》的法律定义模式 ,并起草了“可再生能源”法律定义的试拟稿  相似文献   

2.
节能减排法律体系应是由节约能量资源、节约物质资源、清洁能源和污染控制四个方面的法律体系组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节能减排立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缺陷和内容性缺陷。明确立法指导思想、确立立法指导原则、构建立法框架体系,应是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法律体系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作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正面临着十分复杂的能源形势和安全问题,因而制定一部《能源法》是十分必要的。《能源法》应当将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益、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环境作为其立法宗旨。《能源法》应当定位于能源领域的综合性立法,主要对涉及能源安全、能源效率、能源管理、能源环境保护等全局性的问题和其他单行能源法不予调整的问题加以规范,发挥宏观管理和对各单行立法加以协调和拾遗补缺的作用。由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等组成的《能源法》起草小组起草的《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果能够进一步听取意见,去粗取精,相信能够成为一部科学和实用的《能源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立法之新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存在技术瓶颈、成本障碍、制度困扰等一系列问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立法则存在立法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现实及其发展不相适应、立法过于抽象且难以适用、法律政策化、制度的配套跟进不到位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确立新的立法思维,从立法理念、法律框架与调整方法、立法内容与制度衔接、政策与法律手段的选择、立法技术等方面寻求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5.
德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之后的第五大能源消费国。其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大部分依赖进口。德国一直注重通过法律手段对能源产业、能源供需制度进行调节和监管。目前,德国已形成了以《能源经济法》为基本法,由煤炭立法、石油立法、可再生能源立法、节约能源立法、核能立法、生态税收立法等专门法为中心内容的能源立法体系,对我国的能源立法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面对严峻的废弃产品问题,发达国家纷纷确立了生产者延伸责任(EPR)制度,目前我国也正在努力构建EPR制度体系。日本是亚洲最早确立EPR制度的国家,目前建立了相对完善的EPR法律体系,而我国EPR立法还是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对日本EPR立法进行研究能够为完善我国EPR法律体系带来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我国《可再生能源促进法》的制度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江平 《中国法学》2004,(2):101-108
制度设计是我国《可再生能源促进法》起草研究中的难点和关键。本文以此为主题,在立法价值和制度设计宗旨的探讨基础上,着重分析制度体系和制度创新,提出在该法律中至少应涵盖的十项制度和不能回避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绿色能源证书交易制度等若干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
德国一直注重通过法律手段对能源产业、能源供需制度进行调节和监管。目前,德国已形成了以《能源经济法》为基本法,由煤炭立法、石油立法、可再生能源立法、节约能源立法、核能立法、生态税收立法等专门法为中心内容的能源立法体系,对我国的能源立法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日本执行对华开发援助30年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国际政治环境,日本的国家战略和对外目标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这种调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试从能源这一角度探析能源因素对日本对华ODA政策的影响.在对华ODA初期日本援助主要集中于中国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华ODA的援建项目转向环保等领域.诚然,能源因素对日本此种调整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能源市场里,能源企业同时处于纵向的管理关系与横向平等的法律关系中.而能源市场准入制度则处于这两种能源法律关系的联接点,是监管机构对能源企业的规制的依据.能源许可是能源市场准入制度的核心,许多国家在能源基本法中采取概括的立法模式规定许可制度.从概括立法的角度对能源市场准入许可制度进行梳理,并提出以供讨论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法制办于2006年4月18~20日在厦门主持召开了《仲裁法》修改暨中国仲裁协会章程起草研究工作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国务院法制办领导以及全国十几家仲裁机构的主要负责人等。与会代表围绕此次会议的两个主要议题积极发言,献计献策,最终形成了一个面向全国仲裁机构征求意见的《仲裁法》修改草案,并且初步完成了中国仲裁协会章程的起草工作,为进一步征求各方意见并最终成立协会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12.
拥有较为完备的能源立法是促进可持续发展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制度基础。虽然就法律表现形式而言,我国的能源立法已初具规模,但就其内在逻辑关联与制度构建而言,仍有诸多问题有待厘清,因此制定一部统领整个能源法域的基本法已迫在眉睫。我国能源法应当在"通则式"、"政策式"和"法典式"为代表的三种国外能源基本法的立法模式中做出选择并应建立起包括能源规划、管理体制、市场监管、科技创新等制度在内的核心制度群落。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能源法的生态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能源法是我国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立法领域之一。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不断涌现的能源法呈现出生态化的特征。我国能源法的生态化主要表现为新指导思想的出现、立法结构的生态化、能源法律制度的进步等。  相似文献   

14.
合同能源管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市场运作的全新的节能机制,我国政府运用了大量的政策工具来推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应用,但该机制仍然欠缺硬法的保障,这成了制约其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有必要对此单独立法,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规范,对节能服务企业实行资质管理,并通过立法明确能源管理合同当事人及参与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必须节能的部门和行业,完善相关的税收、能耗奖惩等制度和政策,为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服务。  相似文献   

15.
曹益军 《行政与法》2005,(3):123-126
监事会作为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独立的监督机构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实践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建立的独立董事制度与现有“二元模式”下的监事会存在兼容性,并能实现“功能性互补”,但其功能的发挥还需要立法上的完善和制度所需环境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能源市场准入许可制度法律规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佳宁 《河北法学》2012,(8):132-133,134,135,136,137
在能源市场里,能源企业同时处于纵向的管理关系与横向平等的法律关系中。而能源市场准入制度则处于这两种能源法律关系的联接点,是监管机构对能源企业的规制的依据。能源许可是能源市场准入制度的核心,许多国家在能源基本法中采取概括的立法模式规定许可制度。从概括立法的角度对能源市场准入许可制度进行梳理,并提出以供讨论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7.
蒋懿 《时代法学》2009,7(6):117-120
德国在可再生能源促进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可再生能源优先法》是德国可再生能源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法案。自2000年获得通过以来,经历数次修改,2009年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修订案在法律体系、立法目的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调整。德国可再生能源促进法律具有重视法律规范的科学性、法律主体权利义务明确、注重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三个特征,对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日本于1955年正式公布《原子能基本法》后,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民用核能法律体系,却以福岛核事故为转折点暴露了诸多问题。此后日本根据多重防护理论进行构建,以新建立的原子能规制委员会为核心,依托民用核能损害赔偿为主的民事诉讼与"定期检查许可证交付"为主的行政诉讼的司法实践,辅之以《电气事业会计准则》为基础的民用核能特别会计准则制度,建立起了一套以理论建构、制度架构、司法实践为主,财务会计制度等为辅的日本特色民用核能法律制度体系。鉴于我国推进"一带一路"进程中民用核能合作高速发展以及《核安全法》问世,民用核能法律制度亟需受到高度重视。日本民用核能法律制度发展的新理论、新框架及创新内容,为中国民用核能发展提供了在决策机制、透明度设计等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现代能源安全具有能源节约、能源效率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意义内涵。如何制定和实行我国新时期的能源安全战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能源资源、节约能源和提高效能,能源立法起着十分重要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我国在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和谐社会构建中,应当坚持正确的能源安全战略,构建以《能源法》为核心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为能源稳定供应和能源使用安全提供法律保障。保障能源安全的立法原则应当包括:可持续性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政府管制与市场化有机结合原则、能源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