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论服务行政条件下的行政私法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私法行为是行政机关于服务行政条件下所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它属于国库行政的一种特殊形式。就行政私法行为的性质而言,它既不绝对地是一种公法行为,也不绝对地是一种私法行为,而是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种兼具公法、私法双重属性的行为。对行政私法行为的法律调整,应该坚持公法优先、兼顾私法的准则。  相似文献   

2.
经济犯罪民事责任是基于经济犯罪行为而派生产生的法律责任形式。经济犯罪及其民事责任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犯罪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不同于一般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而且经济犯罪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与其构成要件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同时,经济犯罪民事责任的类型不同,其各自的构成要件也各不相同,需要予以具体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经济犯罪的特征张淑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犯罪也在不断变化,呈现出不同于其它一般刑事犯罪的特征。一、经济犯罪行为具有多重违法性。经济犯罪的多重违法性主要表现为:(1)经济犯罪行为必定违反经济法、民法、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违法性是经济犯罪的一...  相似文献   

4.
经济犯罪预防的可行性从经济犯罪产生的条件来看首先经济犯罪总是依附于现实的经济关系,发生在经济运行之中,同时又破坏着既有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在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犯罪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经济运行中出现许多空隙、漏洞,给经济犯罪以可乘之机; 其次我国法律转轨滞后于经济的转轨,市场经济行为超前与经济犯罪立法滞后的矛盾依然存在,法律法规存在许多漏洞和盲区;再次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这些都是滋生经济犯罪的直接诱因,也为我们开展经济犯罪预防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论经济犯罪的被害预防张滋生一、经济犯罪被害的特殊性经济犯罪是刑事犯罪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发生在商品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严重危害社会经济秩序和制度的行为和现象。其犯罪目的是获取非法经济利益,因此经济犯罪被害就具有以下特殊性:1.犯罪行为模糊,往往在不知不觉中...  相似文献   

6.
论职务经济犯罪行为及其调控模式阙贵善所谓职务经济犯罪行为,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务的过程中,为了谋求私利,利用职务之使侵犯国家的管理职能和声誉,损害公私财产所有权或破坏经济管理秩序而触犯刑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作为一种犯罪形态的职务经济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7.
论行政行为的补正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补正界说 对违法的行政行为应追究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有惩戒性法律责任和补救性法律责任。行政法是公法,“公法是国家法,统治者的法;因此人们不能想出反对国家行使的一种公法的直接制裁方式。”同时,“规定国家所担负义务的任何一种公法条款也不能直接执行强制制裁,因为国家是握有强制的主人,不能直接对自己行使强制。”因此,对违法的行  相似文献   

8.
唐宏强 《河北法学》2001,19(4):104-111
以法理学的视角,阐述了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公法主体的国家、公法主体的国家履行的各项职能向经济职能转变后干预经济的行为依据、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公法主体的国家尚存在的缺陷、作为公法主体的国家所应实现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等方面的内容,以希能对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公法主体的角色定位有一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以法理学的视角,阐述了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公法主体的国家、公法主体的国家履行的各项职能向经济职能转变后干预经济的行为依据、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公法主体的国家尚存在的缺陷、作为公法主体的国家所应实现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等方面的内容,以希能对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公法主体的角色定位有一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陈永强 《北方法学》2012,6(1):56-62
法律行为合法性难题经久不衰。依据规范分析法学,词语意义的探究以其正确的使用范围为基础,有效、无效乃是私法评价法律行为的特定词语,当用合法与违法的术语来评价法律行为时,虽不能揭示出法律行为的具体效果,但却为公法规范进入民法自治领域提供了渠道。这两套用语体系存在的基础在于公法、私法的区分。公法与私法的表达方法尽管不同,但其内在价值秩序应当是统一的,其落脚点都是人,法律爱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11.
领导干部经济犯罪行为及心理之特点陈太峰领导干部经济犯罪,是指在党、政、军、司法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等单位处于领导、决策、指挥地位的少数领导者进行的经济犯罪活动。笔者根据审判实践中这类犯罪案件的调查研究,认为领导干部经济犯罪有以下特点。一、行为特点(...  相似文献   

12.
<正> 刑法是公法的一郜分。公法所包括的这些法律领域,同处理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私法相反,是处理有关国家及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律。刑法因其同国家认定的违法行为有关,而属于公法之列。刑法的基本目的是阻碍和防止某些类型的行为,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则是靠对违法行为的禁止,并给予无视这种禁止的行为以惩罚。要对犯罪概念订出一个适当定义的尝试,事实上却被这里实际存在着的两个不同问题搞  相似文献   

13.
公域之治的转型——对公共治理与公法互动关系的一种透视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模式选择与公法规则之于公域之治,犹如一块硬币的两面。国家管理失灵直接推动着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共参与整合而成的公共治理模式的普遍兴起,这代表着通过分散权力来集中民意的公域之治的发展趋势。本文旨在论证公共治理兴起与公法变革之间具有相辅相成、彼此强化的内在关联性: 一方面,公共治理对公法的依赖性,不仅体现为依靠公法确认一种防止治理失灵的“善治”目标,而且体现为通过公法建构一套由治理范围、治理主体、治理行为和治理监督救济机制共同构成的公共治理行动结构;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和顺应公共治理的普遍兴起,我们应当在对公法既有理念、制度与实践加以审视与反思的基础上,确立一种以回应公共治理为导向的公法制度变革模式,通过重塑公法制度基础、调整公法制度结构、修正公法机制来建构一种平衡公法。  相似文献   

14.
麻锐 《行政与法》2008,(1):124-126
经济犯罪刑事责任是经济犯罪行为引起的必然性的否定性法律后果。本文以分析经济犯罪刑事责任的概念为基础,从不同方面论述了经济犯罪刑事责任的特征,从而有利于区分经济犯罪刑事责任与其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15.
公法主要从行为本身和行为权限来对私法施加影响。作为公法中判断法律行为无效的标准,只能是行为规范。违反公法对私法行为进行管理的权能规范而实施的法律行为一般不会被认定为无效。对违反权能规范而实施的法律行为效力的判断,需要根据权能规范类型进行区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2条第5项作为公法优位价值的产物,内容已经在其他法律规定中得到体现,因此立法应该摒弃这一规定。  相似文献   

16.
职务经济犯罪与行为经济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经济犯罪与行为经济原则陈少英,石伟红近年来,以权钱交易为特征的犯罪活动增多,由此导致匍栖于经济犯罪或职务犯罪之中的职务经济犯罪必然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犯罪概念。所谓职务经济犯罪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在行使职务过程中,为谋求经济利益,利用职务职权之...  相似文献   

17.
广告发布者的著作权审查义务,是指广告发布者主动、积极地采取合理措施,审查广告主或广告经营者所提供广告内容的著作权合法性。审查义务与注意义务不同,注意义务仅要求广告发布者谨慎、小心地行为,避免其发布的广告内容侵犯他人著作权。从学理上而言,同时存在公法上的审查义务和私法上的审查义务。公法上的审查义务来源于公法规范,广告发布者的公法审查义务来源于《广告法》中的相关规定。考察新《广告法》的规定可以发现,广告发布者的公法审查义务不包含著作权审查义务。私法上的审查义务来源于私法规范,考察《著作权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广告发布者也不负著作权审查义务,仅承担合理的注意义务。最后在司法上,存在一种危险的判决思路,即广告发布者的公法审查义务影响其私法上著作权问题的注意义务。这种思路实质上使得所有承担公法审查义务的广告发布者在私法上的注意义务都会被提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使广告发布者陷入"违反公法义务,承担公法责任"和"履行公法义务,承担民事责任"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8.
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什么是经济犯罪。经济犯罪有哪些特征、哪些种类,包括些具体犯罪,人们认识并不一致。本文就此问题谈一点浅见。一、经济犯罪的概念经济犯罪是指在经济领域中发生的,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行为.经济犯罪的范围比较广泛,在整个经济领域中都可能发生。从纵向看,它可能发生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领域中,如破坏集体生产罪,是发生在生产领域中的经济犯罪;投机倒  相似文献   

19.
经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其犯罪数额上。在经济犯罪中,用犯罪数额作为主要尺度,依法定刑具体化,这是一种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司法模式。科学确定经济犯罪的数额标准,对于正确定罪量刑,有力地打击经济犯罪,确保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维护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立法工作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法定数额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总的来看,与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是相符的,表现出如下特  相似文献   

20.
不动产物权登记行为在性质上是一种公法行为而非私法行为,准确地说是行政行为。不动产物权登记行为在行政行为的类型上属于准法律行为的行政登记行为。作为准法律行为的不动产物权登记并不能直接产生私法效果,需要在已经形成的私法关系基础之上结合登记行为才能产生私法效果,但能直接产生公法效果。对于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交织的案件,当事人可直接就民事纠纷提起诉讼,根据民事确权的内容申请登记机关重新登记,无需进行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