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法律   1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姚志伟 《北方法学》2014,(1):140-149
清代诉讼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诬告现象的普遍,有"无谎不成状"之说。究其原因,可以理解为在清代特定的司法结构之下,百姓的策略行为与官员策略行为的互动导致了清代诬告现象的泛滥,因之也成为清代司法的"顽疾"。就百姓而言,面对官府的"抓大放小"式的司法管理,选择诬告这一策略行为作为回应,以使案件得到官府的受理和重视。就官府而言,诬告犯罪本应是严厉惩治的行为,却因官员规避审判责任的策略行为而被轻纵,这使得百姓诬告的风险降低,从而鼓励了诬告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诉前联调机制的建立是我国调解格局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所形成的"法院为主、多方参与"的联动机制,充分利用了多元化调解格局中各调解模式的智力优势和资源优势,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纠纷的有效解决。但该机制也呈现出"创新与能动"的过度化、"法院案多人少"的实践悖论、"法院为主,多方参与"格局的现实困惑、"司法确认机制"的形式主义趋势、"法院工作质量评价与考核体系"的制约、调解的"强制化"倾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诉前联调机制的建立是我国调解格局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所形成的"法院为主、多方参与"的联动机制,充分利用了多元化调解格局中各调解模式的智力优势和资源优势,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纠纷的有效解决。但该机制也呈现出"创新与能动"的过度化、"法院案多人少"的实践悖论、"法院为主,多方参与"格局的现实困惑、"司法确认机制"的形式主义趋势、"法院工作质量评价与考核体系"的制约、调解的"强制化"倾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姚志伟 《北方法学》2015,9(2):125-138
抱告制度是清代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以往学界对其讨论较少,通过对抱告制度在清代的司法实践情况进行全面的检讨,可以看出抱告制度至少在形式上得到了较好的执行,该使用抱告的案件基本使用了抱告。但究其实际运作,则司法实践与律例的规定相差不少。这种差异的背后是百姓对官府司法控制的反抗和官府自身治理原则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姚志伟 《政法学刊》2011,28(1):50-54
无知之幕是罗尔斯法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其正义论的逻辑起点。无知之幕的具有程序意义,无知之幕正是程序正义的体现。在此基础上,以罗尔斯对程序正义前提的论述,结合刘涌案讨论中国当下的程序正义问题。  相似文献   
7.
传统观点认为清代妇女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往往是缺乏诉讼权利的,而抱告正是对妇女诉讼权利进行限制的制度。本文通过对清代妇女抱告设置的目的、条文规定、司法实践的研究,发现实际情况是复杂的,并不能简单得出这样的结论,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说法进行全面检讨。  相似文献   
8.
学界普遍认为抱告制度(诉讼代理)起源于元代,而清代学者更是将抱告制度的历史渊源追溯到周礼.但经过考释,可以发现<周礼>中的制度与后世抱告制度并不相同,也没有实质上的传承关系,只是形式上有类似的地方而已.同时,抱告制度起源于元代的观点也值得商榷,在宋代已经出现了抱告制度之萌芽,这也体现了宋代司法转型这一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9.
性质上网规是一种自治性的社会规范,其产生源于自发形成.网规执行机制的多元性是网规的重要特征.法律多元主义和商法的自治性,为网规的自治性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