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对政府官员腐败行为严厉打击的现状下,腐败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腐败问题的重要原因。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以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模型来简单分析了政府官员腐败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消除信息不对称是解决腐败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推动腐败的有效治理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从官员治理的角度出发,利用第三方权威机构提供的关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旨在从实证的视角分析和评估官员更替和政府管制对企业贿赂行为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年官员更替触发的权力转移和交接会强化企业的贿赂行为,同样地,伴随着政府管制的增加,企业的贿赂行为也会越来越强烈。进一步地,随着当年官员更替程度的增加,由政府管制所引发的企业贿赂行为也会越来越严重。不过,随着权力转移和交接的逐步完成,企业的贿赂行为随之急剧减少,伴随着政府管制所引发的企业贿赂行为也在逐渐收敛。本研究丰富了官员治理与企业腐败行为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结论为深层次理解转轨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腐败治理之路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寻租活动和腐败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给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都带来了很多问题。本文试从寻租的经济学理论,经济人角度对我国改革中产生的政府官员腐败行为进行分析,得出治理寻租活动和腐败的对策,以规范政府行为,减少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加快市场化改革,完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4.
腐败有掌权者腐败和机构腐败之分。掌权者腐败具有“行为的个别性”和“明显的不合理性”的特点。机构腐败也有两个显著特点:(1)它是机关行为或一定权力系统的行为,没有具体的责任人;(2)它的不合理性不十分明显,人们对它常常不能形成稳定一致的是非评价。由于腐败与执法的同源性、权力的不受惩罚性、反腐败的法令只能由不腐败的权力创制等原因,对腐败无法像对其他犯罪那样通过严格执法来实现治理目标。在民主政治下,根治腐败的根本出路是贯彻品德原则,建立对官员的品德评价系统。品德评价系统是依据品德标准对公职人员实施辞退、罢免、撤换的政治评价系统。这个系统由执法权自洁系统、监督系统和以公众为力量源泉的基础系统等构成。  相似文献   

5.
李奇誉 《政府法制》2014,(21):19-19
“发生初次腐败行为的平均年龄为47岁.‘带病提拔’的省部级官员,其平均经济腐败时间在10年左右.”2012年12月中旬,一则题为《“带病提拔”官员初次腐败多在47岁》的新闻让舆论起了波澜,一位名为“元勋”的网民评论:“中国官员真幸福,贪了10年才落马,活够本了,人生可没有多少个10年呢.”  相似文献   

6.
陈尤文 《检察风云》2014,(19):12-14
腐败行为首先来自某种腐败的心理,而产生腐败心理是因为有腐败的机会与空间,此空间越大、越长久,腐败心理的形成就越容易,腐败行为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所以要预防官员产生腐败心理,必须先堵住可能导致腐败的各种漏洞,要让其在无缝可钻中死"心"。堵漏洞防止产生腐败心理需教育引导,更要通过严密的制度控制,现阶段这方面的建设任务是迫切的。  相似文献   

7.
王欣 《法制与社会》2013,(12):87-88
近年来,我国腐败官员外逃"避罪"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简要论述了我国引渡制度的概况,并深入研究引渡我国外逃腐败官员存在的问题,如法律依据的缺失、死刑阻碍引渡合作、政治犯罪的界定阻碍引渡合作等。从而就引渡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法律依据、灵活使用"不判处死刑承诺"、腐败犯罪非政治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腐败官员出于逃避纪律、法律惩罚的目的,会实施掩盖违纪违法事实的对抗调查行为。通过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的处分通报进行汇总统计发现,落马官员中存在对抗调查行为的比例较高,并且呈现出行为贯穿腐败全过程、心理和物质准备充足、规避信息化调查的意识较强、正面冲突较明显、家属参与程度深等特点。从犯罪学理性选择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对抗调查行为反映了腐败官员对成本收益的综合考量、在面对收益和损失时“偏好”的改变以及对抗调查决策形成过程的有限理性。为此,可以通过借助“可得性启发”开展警示教育;正视“确定性效应”释放对腐败零容忍的信号;加强日常监督,建立起腐败与处分的必然联系,起到预防腐败以及由此衍生的对抗调查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腐败现象的屡禁不止是法治社会极不和谐的音符。政府官员的严重腐败有着深刻的法文化背景。国家、官员、民众在对待政府官员腐败问题上呈现出的双面人格,是造成类似腐败现象的主要原因.以法文化为视角,对这些双面人格进行深刻省思,无疑具有相当的穿透力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兵  乐云  王予红  李永奎 《公共行政评论》2015,(1):141-163,201-202
B2G关系是指商业人士通过与政府官员建立人脉关系以获得特殊待遇或稀缺资源。大量文献认为B2G关系促进和导致了腐败行为,然而这些研究偏重于宏观层面的定性分析,难以进行定量和微观考察。论文从腐败出发构建腐败关系分析模型,并以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B2G关系的本质是权钱交易,B2G关系建立具有选择性,主要指向重要部门的关键岗位官员,特别是地方党政机构和行政主管部门的一把手,关系人一般在招投标开展之前就进行关系活动,关系持续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关系成本是否能够在未来得到回报。生存分析表明家人关系和部门类别对腐败潜伏时间具有保护作用,而由于国家对工程建设领域反腐败力度的加大,一把手腐败存在较大的风险。论文实现了从B2G关系构建过程分析腐败问题,并强调B2G关系依附于权力,在治理招投标腐败问题时需要考虑这种非正式制度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与社会》2012,(12):8-9
中介组织的腐败行为,不仅腐蚀了大量政府官员,由其出具的虚假证明文件,作出的鉴证文书,提供的法律意见等,还影响政府的决策水平和决策质量,甚至导致政府部门决策失误,直接引发国有资产流失、安全生产隐患、豆腐渣工程等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宋安吉 《法制与社会》2011,(15):158-161
警察作为国家刑事司法及政府行政执法的双重角色,其腐败行为严重降低了公众对警察及政府的信任,制造了警民之间不和谐的因素,激化了社会矛盾,贬抑了警风,不利于党和国家的稳定、可持续发展,甚至动摇了整个法治的根基,警察腐败问题值得高度重视。本文就我国警察腐败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本土化的控制警察腐败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上篇:官场腐败"心声"许多腐败官员落网后,反思自己走向腐败的历程,深究内心动因,其中不乏发人深省的"贪墨心态",而这些"贪墨心态"都有着浓厚的传统"贪墨文化"的印记。这些心态概括起来,无非涉及当官的价值取向、对腐败行为的自我开脱以  相似文献   

14.
陈尚志 《政法学刊》2003,20(6):11-13
触目惊心的官员腐败犯罪说明我国的监督机制亟待完善。我国监督文化存在的缺陷,使得监督官员腐败犯罪的氛围难以形成,并导致监督机制缺乏力度,反腐法网不严密,贪污贿赂犯罪机会多、成本低,法律对官员腐败犯罪缺乏应有的威慑作用。因此,必须采取中央主导型反腐败模式,建立高效、独立、权威的反腐专门机构;以法律形式确立公务员制度、财产申报制度、储蓄实名制度;制定专门的《反贪污贿赂法》,严密法网,堵塞漏洞,减少腐败犯罪的机会,提高犯罪成本。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社会官员腐败横行,重要原因为“做官发财”行为在当时真正发生作用的社会集体意识中并不是一种不可接触的“罪”。传统社会对官员的腐败,正式话语与实践存在着背离。传统道德和国家的行为规范均要求官员应廉洁,历代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以惩罚违规的官员;但实践中大多数时候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国家都对官员的腐败行为表现出相当的宽容。官员表面上都愿意标榜自己是清官,但实践中大都选择成为贪官。普通百姓呼唤清官,痛恨贪官,但又用实际行动支持和默许自己做了官的子孙成为贪官。传统国家“道德立国”统治方略的弊端,官员为适应该逻辑形成的两面人格,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是形成以上背离的基本背景。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地方职务犯罪的特点,根据当前地方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地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一些措施,用更好的制度规范政府行为,从而达到减少腐败,保障地方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公务行为的清正廉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土地开发领域的行政腐败与反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权力的腐败主要发生在三大领域:土地管理,表现在征地行为中;房地产交易,表现在强制拆迁行为中;劳动保障,表现在安全作业管理行为中。天价的房地产业背离了经济规律,也远离了民生,而幕后的鼓动者不再仅仅是唯利是图的商人,还有别有用心的地方官员。面对一批干部倒下的现实,我们至少应该反思三个问题:一是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究竟是什么;二是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制度上的缺失有何关联;三是目前的官员考核制度存在哪些不足。群蛀现象的不断发生,说明了一查到底,穷追不舍的精神成为问责制度在廉政建设中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现在更为重要的不是还要制定多少监督制度,而是应对用人制度真正地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利益最大化原则是每个权力主体追求的目标,权力主体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就有可能将手中的权力谋取额外收益,进行违法违纪和违背党的宗旨的腐败行为。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市场化交换。当法制不完善、腐败惩治机制存在一定漏洞时,政府当局严厉的反腐政策在短期之内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腐败政策也因此陷入两难困境。遏制腐败的方式各种各样,而制度反腐败是其中的重要方式,即较高水平的制度化能够防止腐败,以非正式制度创新制约腐败也是一种不错的举措。  相似文献   

19.
朱幸福 《政府法制》2014,(32):38-38
印度官员腐败、办事拖拉是早就出了名的。然而,自莫迪任总理后,他就开始把自己的朴素作风带进政府。据美国彭博社报道,现在。官员们打高尔夫球的时间少了.按时上班甚至加班多了.就怕莫迪总理不定时查访。  相似文献   

20.
谭永强 《法制与经济》2008,(14):83-84,99
利益最大化原则是每个权力主体追求的目标,权力主体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就有可能将手中的权力谋取额外收益,进行违法违纪和违背党的宗旨的腐败行为。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市场化交换。当法制不完善、腐败惩治机制存在一定漏洞时,政府当局严厉的反腐政策在短期之内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腐败政策也因此陷入两难困境。遏制腐败的方式各种各样,而制度反腐败是其中的重要方式,即较高水平的制度化能够防止腐败,以非正式制度创新制约腐败也是一种不错的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