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理论界对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研究一直倾向于在宪法文本乃至宪政精神下进行本体论的研究,但本体论研究无法改变目前宪法及部门法的条文规定,因而无法促进法律监督权的深化与拓展。法律监督权在政治生活中属于未完全定型的概念。在未完全定型的情形下,抛开分歧,更加注重权力行使过程、行使方式的研究更为重要。法律监督权之所以尚未定型及运行中之所以遇到很多难题,不同机关的绩效考核之间相互博弈、监督与被监督单位及个人之间的情面是尤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这些因素构成的复杂法治环境中,考虑到法律监督权在政治、法律中的未完全定型,提倡合作共赢、又不折损情面的协商式监督更能促进法律监督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事检察权的权能与程序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郁林 《法律科学》2012,(6):176-185
检察机关在民事程序中的权限通称为民事检察权。我国宪法规定由检察机关行使的法律监督权区分为守法监督权和执法监督权,前者源于社会治理职能,后者源于公权力制约职能。在民事程序法中,执法监督权体现为监督法院审判权的行使而配置的审判监督权和为监督法院执行权的行使而配置的执行监督权,守法监督权体现为监督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而配置的民事公诉权和为排除当事人和社会干扰法院强制执行而配置的执行协助权或支持执行权。这两类法律监督权的性质、功能、正当性基础均不相同,因此所针对的主体、适用的客体、启动的条件、运行的程序、救济的方式等等也不应相同。据此,为民事检察权相关规定的解释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和导向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检察权包括法律监督权和以诉权为中心的固有司法职能两个层面.法律监督权应当理解为一种不同于侦查权、批准逮捕权、诉权等固有司法职能的"司法监察权",即从司法角度以居中、客观的立场对整个司法活动进行合法性监察的权力.检察权的上述两类不同层面的权力具有不同的原则立场和价值标准,因而不能将两类权力的行使同一化,而应在行使固有司法职能的同时,在另一层面以不同的立场和视角行使法律监督的权力,从而解决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在行使法律监督权时所面临的问题,以维护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4.
监督法第七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这是我国法律首次明确规定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公开原则。这一公开原则要求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要接受人民群众、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  相似文献   

5.
试论检察机关加强法律监督的制度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制度的高度细化和规范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的具体程序和操作,是法治时代对检察机关依法行使法律监督权,维护司法公正的要求。本文从理顺检察机关内部领导与监督关系、实行主诉主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建立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制度、完善检察工作质量保障体系和综合管理考核制度等方面,具体提出了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的一些制度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民事检察监督范围拓展的基本原则(一)法治原则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逐步推进,法律可能在某个事项上扩大或者缩小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范围。宪法确立了检察院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政地位,赋予其法律监督权,以确保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但宪法的授权仅仅是一个具有高度前瞻性的宣言性质的原则,对于法律监督权的具体内容、行使方式和范围并未也不可能作出详细规定,这就为民事检察监督范围的调整留下了空间。现代社会对公权力的理念是"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监督范围不同于对具体案件的处理,它应当由立  相似文献   

7.
刘杨 《法制与社会》2010,(14):111-11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不断进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者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但是,检察机关在审判监督权的行使方面还有一些问题亟待研究解决。本文将从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的法律依据、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现阶段检察机关行使审判监督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检察机关行使审判监督权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强化诉讼监督权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诉讼监督权是检察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对诉讼活动进行监督的一种程序性权力。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专门法律监督机关 ,依法行使诉讼监督权与行使公诉权和侦查权同等重要和必要。然而 ,从目前实践看 ,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权缺乏应有的权威和独立性 ,缺乏科学的运行机制和强制性的手段 ,作用范围狭窄 ,监督效率不佳 ,存在严重弱化的表现。这种现象的存在 ,直接影响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正常发挥 ,同时也不利于检察权的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因此 ,客观分析这一问题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强化诉讼监督权的对策 ,在现阶段显得尤为必要。一、诉讼…  相似文献   

9.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行使好监督权,首先必须充分认识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人大监督的目的,遵循人大监督工作的原则,正确把握人大监督的性质和特点,坚持依法监督,不断提高实效。我们要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充分认识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性;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要加强对宪法和法律的学习与理解…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2013年,我国政府结合运动式治理、立法活动和舆论工作对网络言论进行了全方位的治理。互联网的急速发展为中国带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公共言论平台,促进了公民监督权的行使,带动了中国的法治发展。2013年的互联网言论治理的三部分内容都与公共言论密切相关。其中,"两高"所发布的《网络诽谤解释》着力于对公共言论进行刑事规制,包括对诽谤官员的刑事规制和对政治言论的刑事规制,但是其中的一些做法虚化了宪法所保障的公民监督权。公民监督权是我国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进一步理解公共言论的法治内涵,落实公民监督权,是我们对公共言论进行合理规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滕祥志 《法学家》2012,(1):94-107,178
交易定性在税法分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交易定性围绕认定纳税主体、税收客体的有无、定性和量化以及由此延伸的税收管辖权等税企争议的关键环节展开。在单一合约交易,法律关系与交易定性具有同一性,税法与私法呈协调与融合状态;在复合交易、"名—形"冲突或"名—实"冲突的虚假交易,合同性质与交易定性分道扬镳,税法与私法呈现冲突与龃龉。实务中,交易定性应从行为和所得主体的"名—实"冲突或"形—实"冲突、"法律关系"和"交易定性"的协调与冲突、税收客体的"定性"与"定量"的决定关系中来把握,凸显税收活动的法律属性、交易定性与法律关系的辩证关系和税法追求实质正义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2.
刘拥 《法学杂志》2012,33(1):156-160
经济法责任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态以及责任承担方式,经济法责任的实现机制主要是行政执法机制和诉讼机制,公益诉讼符合经济法责任社会性的要求,与经济法责任的实现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传统公诉权在我国长期被认为专指"刑事公诉权",客观上阻却了现代公诉权的拓展。随着现代法律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的加强,传统公诉权制度日显单薄和不足。因此,建构现代公诉制度不仅是公诉权在具体制度中的应用和拓展,而且更加有利于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进而更好地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效实现经济法责任。  相似文献   

13.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政策具有追求效率的本性,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应当是有效率的正义。以社会为本位的刑事司法理念重视解决犯罪问题的社会效果,体现了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刑事司法要关注刑事政策的需要,刑事政策才能借助法律手段来完成自己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论监督通常在促进司法公正、遏制司法腐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又不可避免地会对司法独立构成侵犯。本文拟从网络媒体的特点入手,结合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从法理学角度探讨如何引导这一新兴论媒体沿着制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松林 《河北法学》2007,25(12):187-191
从现代司法理念出发,认为作为法律监督权的检察权与审判权一样在司法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能是法律监督.检察机关与法院一样肩负着推进司法公正的重任.  相似文献   

16.
张惠芳 《时代法学》2012,10(4):61-68
法律监督信息共享机制具有沟通、流转、预警、监控、处理、对比等六大功能,具有使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职能得到全面切实的履行、促使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贯彻“以法治国”方略的作用。建立法律监督信息共享机制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首先要构建好法律监督信息共享平台,其次要制定好进行有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制度,再次要规范好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司法公正的呼声日益强烈。传媒监督因其居于舆论的主导地位而成为我国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的一支重要力量,对遏制司法腐败、维护社会正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对传媒监督的制约机制,传媒监督对司法公正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正确处理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的互动关系,分析传媒监督存在的误区及原因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监督机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plains why Schopenhauer's "Hedgehog Dilemma" may be the most apposite metaphor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rts and the media. Whatever they get from each other, the media's role representing the public and the court's role representing justice are both essential to modern democracy. Therefore, their relationship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not just in legal and media professions, but also in public and government debate.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China 's highest court has issue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and guidelines to regulate the activities of the media and the court, which has brought the topic to a new level of discussion. As a drafter of these official documents, the author will comment on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values inherent to democracy.  相似文献   

19.
法律文本中,宪法规定了检察权的性质,但现行民事诉讼法并没有对民事检察权作出完整的规定,仅规定了检察机关的抗诉权,距离民事检察权的理想状态存在很大差距.本文认为,民事司法实践中的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现象应借助民事检察权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以恢复司法的公信力.因此,未来修改民事诉讼法时应专章规定民事检察权.只有系统地建立相关的民事检察制度,才能保证检察机关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保证法律的统一适用和公众对法治的信心.  相似文献   

20.
Private insurers have good reason, both in their private interest and in the public interest, for pursuing and rooting out fraud in the healthcare system; moreover, they often have sophisticated data systems, substantial investigativ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expertise that can be useful to prosecutors. It makes sense, as a public policy matter, to undertake steps to encourage insurers to be aggressive in pursuing legitimate fraud cases, and to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effective cooper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with law enforcement. At the same time, prosecutors are responsible for enforcing equal justice under the law; thus, any such relationship must be handled in an appropriate manner, with safeguards to protect privacy and the reputation of investigative subjects. While the courts have not yet explored many of the relevant legal and factual issues in this area, the author surveys existing guidance under governing laws and policies applicable to state and federal prosecutors, and suggests techniques to prevent inappropriate communication or use of such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