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清末法律即废除了刑讯,然而,百年来刑讯事实上从未停止。对此,有必要就废除刑讯的背景、原因及不同文化引发的争论予以考察。尤其应对废除刑讯的直接目的在于收回治外法权,缺乏自身的理论支撑;只注意到刑讯现象的不科学,忽视了刑讯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只屈从列强模仿西方法制废除刑讯,而对中国废除刑讯制度的条件考虑不足;一味侧重对刑讯的废除,相应思想理念的更新不到位等问题予以反思,以期中国废除刑讯的法律与实际的吻合。  相似文献   

2.
刑讯制度在中国走过了一条很长的历史道路 ,总体上可分为自愿刑讯时期、被动刑讯时期及形式上消亡时期。其中 ,被动刑讯时期最长 ,含奴隶社会末期及大部分的封建社会时期 ,具体又可分为西周确立、秦汉定型及唐宋完善等时段。中国刑讯制度的发展演变体现了世界规律性与中国本土性的综合。中国刑讯制度在历史上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是渐进性与突变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有关中国古代刑讯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刑讯制度是我国古代司法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一制度,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对其中的四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它们是:中国古代刑讯制度的主流是积极的,许多审判都少不了它;刑讯制度与冤案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是违法刑讯才导致了冤案;中国古代的刑讯制度在古代东方法中处于领先地位,也是最完备者;在本世纪初的法制改革中,中国政府开始禁用刑讯,但没有取得成功,究其原因又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古今刑讯本无可比性而言,但因多年来的种种误导,人们总是将现实中的刑讯现象与古代刑讯制度相联系,为正本清源,就二者的性质、目的,适用的条件、对象、程序、法律责任等予以比较。  相似文献   

5.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体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尊重与保障人权”的基本要求.J省D市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结合案件情况和实践经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探索了实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可行性路径:运用多种方式联合证明取证合法,以庭前会议作为非法证据调查程序的制度支撑,并通过印证规则判断证据真伪及证明力大小.刑讯行为之界定需要结合“痛苦规则”进行个案分析,“刑讯”是因“逼供”是果,并非所有刑讯行为均会导致排除有罪供述的后果.  相似文献   

6.
刑讯逼供是使一个人遭受肉体或精神上的痛苦以便从他那里获得口供。其之于人之精神与肉体的严酷摧残,是对生之自由的人之人格尊严的极端践踏。刑讯制度在我国古代十分盛行,本文仅就刑讯制度产生以及盛行的原因、刑讯的类型,以及统治者对于刑讯的态度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7.
刑讯作为野蛮的刑与文明的讯结合而成的取证方法,在中国古代延续了两千余年,这一方面反映了其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却又足以说明了其价值所在。因此,不顾其存在的客观历史条件而简单地对其功过一概否定或者肯定的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本文从中国古代刑讯制度的沿革入手,就古代中国刑讯制度化、法律化的形成、原因、特点等诸多相关问题予以了阐述,目的在于客观地评价中国古代的刑讯制度,从而扬讯之长,避刑之短,以完善今天的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中的刑讯问题,一直以来是刑事诉讼程序实现人权保障的重大障碍。在追求法律公正、保护人权的过程中,刑事诉讼程序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国际标准,西方的一些主流国家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对于抗制刑讯做出了许多规定,已经为许多国家所效仿。鉴于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急需与世界接轨,文章从抗制刑讯的法律原因、价值和认识论等理论原因入手,以外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为参考,提出对建立我国刑讯抗制模式的建议,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9.
刑讯逼供是以造成受审人痛苦来逼取口供的审讯方法。在我国古代称之为“屈打成招”,是旧中国几千年来一贯的野蛮司法制度。《汉书·路温舒传》就有“捶楚之下,何求而不得”的说法。南北朝时,刑讯写进了法律,取得了合法地位。如北魏规定官吏审问犯人,可以打五十杖,以致“民多不胜而诬引,或绝命杖下”。到了唐朝武则天时代,刑讯盛极一时,来俊臣、周兴成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刑讯酷吏。到了宋朝,在法律上对刑讯有所限制,如宋太祖时规定,对于要刑讯的案犯,必须呈报地方主审官批准,一般官员擅自拷问犯人的要治罪。明朝虽然在法  相似文献   

10.
刑讯逼证罪,一个似乎还比较陌生的罪名,因为我国刑法既没有明文规定,法学界的研究与探讨也较少。但实际上,在我们社会里,某些司法人员为了达到种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对证人刑讯逼取自己所需要的证言的情况的确时有发生。在某市,因为证入不愿违心地遵照办案人员的想法作证,竟然被扒光了衣服在寒冷的冬天罚站;在某县,由于证人不愿作证,一起流氓案件未能侦破,证人被吊在树上拷打。对此,有关学者呼吁增设刑讯逼证罪。所谓刑讯逼证,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对证人使用自刑或者变相向刑逼取自己所需要的证言的犯罪行为。目前刑讯逼证现象有所…  相似文献   

11.
姜小川 《证据科学》2009,17(5):517-564
刑讯作为野蛮的“刑”与文明的“讯”结合而成的取证方法,在中国古代延续了两千余年,这一方面反映了其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却又足以说明了其价值所在。因此,不顾其存在的客观历史奈件而简单地对其功过一概否定或者肯定的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本文从中国古代刑讯制度的沿革入手,就古代中国刑讯制度化、法律化的形成、原因、特点等诸多相关问题予以了阐述,目的在于客观地评价中国古代的刑讯制度,从而扬“讯”之长,避“刑”之短,以完善今天的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12.
刑讯逼供,是反动统治阶级镇压广大劳动人民反抗,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一种残酷野蛮的审讯手段,是反革命暴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刑讯逼供也就成了反动统治阶级国家司法机关审判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刑讯逼供在我国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的.在奴隶制社会,奴隶主可以随意打骂和处死奴隶,根本不需要经过法庭审讯,因此那时不存在刑讯不刑讯的问题.到了封建社会,封建主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镇压劳动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加强内部派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又标志着中华法系的成熟与完善,本文力图从唐律中"拷囚"制度入手,评析唐代这一颇具特色的刑讯制度,以揭示出在刑讯这一古代司法制度领域中,唐律所体现出的成熟性。  相似文献   

14.
关于刑讯逼供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呈现出文明化、民主化、科学化的世界性趋势,然而由于现行诉讼制度的不健全和传统诉讼观念的消极影响,在各国刑事司法实践中仍存在大量的秘密刑讯和变相刑讯。为防范刑讯逼供的产生,从宏观上看应从制度完善与观念更新两方面完善刑讯逼供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国家赔偿     
《国家赔偿》是我国第一部反映检察机关查处刑讯逼供犯罪的长篇小说:美女明星余娜在激情演出前夜神秘失踪。民工杨长林在刑讯之下供认了绑架、强奸、杀人的“犯罪事实”,并落下肢体重残。由此,女反渎局长佟冬梅与涉嫌刑讯犯罪的“金牌警探”展开一场侦查与反侦查的较量。  相似文献   

16.
郑智 《法律科学》2014,(3):25-34
五听一般倾向于通过被讯问者身体情态的自然流露获取查案的线索,刑讯则致力于将惩罚作为一种证明罪证事实之有无的直接手段,二者在追求"情实"的总体目标下获得了统一性,其背后是中国古代独特的身体思维模式运作的结果。刑讯与五听渊源于原始初民社会的神裁法机制,在将巫术的神圣仪式与法律的裁判技术巧妙融合的过程中,讯问双方的身体与神意探知的"真相"达到了一种人神互渗、主客同构的原始思维的认知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构成了古代狱讼审断中,司法官吏实施刑讯和五听手段背后的身体思维模式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7.
不承认疑罪结案并且不允许适用刑讯是清代疑罪处理的原则,而立法上承认某些特殊案件可以按疑罪处理及实践中适用刑讯则是疑罪处理原则的例外。疑罪处理的原则与例外体现了清代立法者注重案件真实、仁政、司法效率、生命等价值,而司法者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导致清代疑罪处理的司法实践与立法相脱节。  相似文献   

18.
尽管现今大多数人对刑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性判断,但对于"反对刑讯"的深层逻辑却是知之甚少的,于是出现了"有条件的容忍和接受"的情况。如此一来,公民的某些基本权利永远都得不到根本的尊重和绝对的维护。一个国家要想长久维系,就必须确保一些基本的价值原则,在这里不存在任何效用计算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张翔 《犯罪研究》2001,(4):41-41
虽然在我国现行的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中,刑讯逼供行为是被明文禁止的,但现实生活中仍不时耳闻它的发生。 任何一件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有其一定根源的,刑讯逼供自然也不例外。下面我就从被刑讯人(犯罪嫌疑人)、刑讯人体及相关群众的心理方面简要分析刑讯逼供现象存在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20.
死刑作为惩治犯罪、保护社会的最严厉刑罚方法,确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但因其不可逆转性,我们不得不对此持慎之又慎的态度.笔者认为,必须对照即将加入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修改、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赋予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尤其是可能被判处死刑的)申请对其人身进行刑讯伤情检查、鉴定权和在法庭上展示刑讯伤情权、全面而有效的辩护权(尤其是阅卷权)、会见亲属请求权和体面受刑权等必要的权利,以权利制约权力,增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针对国家控诉权力的对抗性,避免权利与权力对决中的不对称性.加强对可能判处死刑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权利的保护力度,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