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司法实践以及法学研究过程中,"疑难案件"一词,经常被法律人所使用,但其本身的内涵却鲜有人探究.通过语义的检视以及理论史的梳理,司法实务人员以及法学研究者对其涵义的理解是有极大的不同.要确实把握"疑难案件"真实内涵,就必须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多层次,多角度地去解析其蕴含.  相似文献   

2.
社会法语境与法律社会化——"社会法"的再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社会法一词已成为法学界关注的一个新领域.其研究成果虽不断增多,但是,对社会法的讨论仍存在着很大的学术分歧,主要表现为对制度与理念的不同理解.从历史的和国别的角度来看,法律社会化问题和社会法生成有一定的连接点,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法律社会化的结果生成了众多公法与私法的融合性法律制度,同样生成了社会法法律制度,而社会法是相对完整的法律门类,不是法律社会化本身,也不是一种理念.  相似文献   

3.
从新中国建立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往往用"刀把子"来喻指人民法院,由于形势的变化,现在"刀把子"一词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围绕它所形成的词与物、现象与本质的复杂关系,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如果以手术刀为喻体重新理解"刀把子",仍可以有效地展示人民法院、审判权的基本特征,重构后的"刀把子"论仍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两种不同社会语境中的司法模式"司法广场化"、"司法剧场化"考察文学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以"法律与文学"理论为背景,分析论述文学的叙事技艺以及情感诉求对于法律运作的实际效用.法律在一定意义上是有关权利话语的实践,法律因着话语这一媒介而被视为某种文学的形式.法律实践更多的是一种说服性、劝诫性活动,它更关注听众而非说话者本人,通过两者间的运筹性对话活动来打动听众的心弦,实现互动性理解的法律实践目的.  相似文献   

5.
淳于闻 《河北法学》2006,24(10):3-7
日常语言分析哲学家并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创始人哈特,在《法律的概念》一书中,从语词用法的日常语言分析入手,通过法律"游戏"中第一性规则与第二性规则之结合作为关键的"法律"概念纵向语境把握,以及"主权者"、"命令"、"正义"、"道德"诸概念讨论之"法律"概念横向比较,成功地将法律"概念"的理解由对于某种具有确定客观属性的法律实体的认识转向了日常语言层面的澄明,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日常语言分析法学流派.  相似文献   

6.
<正> 《中外法学》编辑部周志约我为该刊举办的"法律哲学研究笔会"写一短文。据笔者所知,在近十来年中,我国法学界对"法律哲学"一词本身有几种不同的理解。为此,笔者谨先对这一词的词义作一商榷。就笔者所接触到的而论,我国法学界在使用"法律哲学"时,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意义上的理解是:"法律哲学"是指法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或课程的名称。在我国自八十年代初以来,法学中基础理论学科或课程通称"法学基础理论"或简称"法理学"。  相似文献   

7.
科学的思维方法为研究法律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但是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法律却逐渐远离了对于人之生活的意义关照。虽然现象学语境下所构建的法律心智表现为一种理想模型,但最后实现的效果实质在于通过重塑立法者和裁判者的个人理解而将遮蔽的生活世界揭示出来,并推向"公共性",这将是现象学独有的洞察。现象学视角下的法律心智研究将引领我们返回法律的生活世界,这不仅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理性的担当和责任,而且将释放法律的"本真性",更重要的则是重塑公民的个人理解。  相似文献   

8.
信用卡诈骗罪中"冒用"的展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定性在ATM机上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这一情形素有探讨,对此种情形进行刑法规制的前提是准确分析刑法第196条第3款中"冒用"一词的合理内涵并于此之上界定ATM机的法律性质及其法律关系.ATM机的法律性质应为银行发出的要约邀请,银行管理者在信用卡只能由本人持有的这一国际规则下做出了凡是经过ATM机验证的人皆为持卡人本人的推定.对于在ATM机上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应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相似文献   

9.
通说认为我国的"避风港"条款也是中介责任免责条款,但有观点认为,基于中美两国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差异,我国"避风港"规则的法律性质应当是中介责任的认定条款,即"归责条款".明确"避风港"规则的法律性质有助于理解"避风港"规则在整个中介责任制度中的作用,对于司法实践中"避风港"规则的正确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的法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本文不想论及中国数千年所具有的全部法律观念,而只想谈谈儒家的法律观念. 所谓典型的儒家观念,它围绕着一种基本的二分法,即礼与法概念的区分.该种划分不仅具有特殊的古代根源,而且它与中国历史上的某些重要事件相关联. 礼是与孔子的伟大形象相联系的,而法则与专横暴虐的秦王朝相关联.现在,我们可于惯用的英文中找到礼、法这两个词的对应词.礼被译作"Propriety",而法则被译作"Law".基于这种翻译,人们可能认为,在中国对于"Law"的任何讨论,都将围绕中文"法"这一概念.不幸的是,实际情况颇为复杂.与"Propriety"这个在含义上苍白无力的词相比,礼  相似文献   

11.
“三振出局”法案全球化路径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廷徽 《知识产权》2010,20(2):86-91
近来为应对"数字盗版",版权产业界在维权模式上开始进行策略性调整,意图与因特网服务商(ISP)寻求合作,通过"三振出局"形式进行维权.为避免合法性受到质疑,版权产业界努力推动各国进行"三振出局"法案的相关立法工作.在中国台湾地区、韩国、新西兰、意大利、德国等地都出现了与之相关的立法动态.但是典型意义上的"三振出局法",直至2009年9月,才由法国国会正式采纳并通过.然而其立法过程的曲折及对法案的讨论也暴露了种种问题.鉴于此种做法引起的法律争议甚多,特别是其牵涉宪法上的权利保障及与其他法律法规相协调的问题,因此在我国是否迅速引入"三振出局"立法模式还应慎重.  相似文献   

12.
杨朱思想体系中所阐发的“为我”“贵己”等思想蕴含着极为宝贵的个人本位和权利意识,它在当时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新诠释。“轻物重生”所揭示的人与物的关系引发了对“公私财产”理论的重新理解,而这两点正是当代法律观念极为重要的思想渊源,从法律观念史的角度对杨朱思想进行解读可加深对杨朱思想的整体把握和恰当理解。  相似文献   

13.
美国西部"世界花园"神话与美国文学中的西部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开发西部,最初是为了开辟亚洲市场和南美洲市场。随着人们的不断开拓,西部渐渐成了"世界花园"和远离东部现代文明的宁静的田园乐土,这一观念深入到了美国人的意识深处。尽管开发西部的结果是把西部变成了与东部一样的现代化地区,"世界花园"神话被现实击破,但人们的西部意识并未消失。一旦他们对现代文明有所不适,便想到要回归"西部",在下意识中寻找自由的"乐土"。  相似文献   

14.
万毅 《法学家》2004,(6):94-100
当前中国的法治建设徘徊在"建构理性主义"和"经验理性主义"两种路径之间.在这种语境下,具体案件有着微观和宏观的双重法治意义一方面,它通过个案纠纷的解决发挥着秩序正统性的再生产功能,从而为法治的生成提供着微观基础,是构筑微观法治的基石;另一方面,它又通过案件审理中的技术操作检测着法治秩序建构的可能性,从而获得了反思宏观法治的契机,成为推动宏观法治发展、完善的阶石.因此,从中国足坛"黑哨"案,可以对现行刑事诉讼制度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现代法学》2019,(1):58-74
当前需要从法学的视角对人类正在进入的虚拟世界给予一种前瞻性的理论分析。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法理学对于虚拟世界的理解和法律规制的方法论认为目前大量实施的对于虚拟网络世界的法律规制只具有有限的意义,并没有契合虚拟世界的本质特性。虚拟世界对于传统法律的全新挑战,揭示了虚拟世界的法律化问题之症结点,指出了传统法理学难以应对虚拟世界的理论困境和实践短板。应在去人类中心主义的多维复合的多中心主义的思维框架下,理解虚拟世界的自适与极化的法律化特征,探索一种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去人类中心主义的法律机制之转型的可能性路径。  相似文献   

16.
During World War II, young African Americans from southern cities left their homes for what appeared to be patriotic job opportunities harvesting sugar cane in Florida. When returning workers described peonage and slavery instead, parents worried about their children's safety. After attempting to contact their children directly, the parents appealed to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heir decision to mobilize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nd the strategies they used to do so reveal important aspects of wartime African American protest that historians have previously overlooked.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families instead of atomized individuals, revealing the importance of families, neighborhoods, and communities to the emergence of rights consciousness. It also complicates the historiographical dichotomy between rights consciousness and patronage relationships. Patrons sewed as liaisons with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and provided links to a law-centered rights consciousness. For many historians, until protest exits the realm of patronage ties, it is not really protest, and once interactions with government themselves become bureaucratized they cease to be protest any longer. The efforts of the peons' families challenge both ends of this narrow category of protest; they both used patronage relations to lodge their protests and also forged rights consciousness within the legal process itself.  相似文献   

17.
Moore  Nathan 《Liverpool Law Review》2001,23(3):271-272
Liverpool Law Review -  相似文献   

18.
真实世界中的权利冲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熊静波 《时代法学》2004,2(3):45-50
为了研究权利冲突这种法律现象 ,有对其进行科学的界定之必要。以合法性和正当性作为标准做出界定是不科学的 ,其结果将会导致对道德权利等其他权利的不尊重或把问题引向相对主义。从权利形态角度来看权利冲突 ,权利冲突包括法定权利之间的冲突 ,也包括其他各种形态权利之间的冲突。权利冲突是由权利主体在权利实现和救济过程中引发的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19.
讼师秘本和讼师进入法史学者的研究范围,也就是十几年的事.然而,说来惭愧,国内相关研究不仅起步较晚,而且研究的深度、广度均显不足.以致日本学者夫马进在他那篇著名的<讼师秘本<萧曹遗笔>的出现>(以下简称<出现>)一文中,不无骄傲地说:"关于讼师秘本的研究,就我所知,除了郑秦略为涉及外,其它无人论述".[1]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