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行政许可与有关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行政许可的法律特征,对行政许可与禁止性法律规范、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行政许可与内部行政、行政许可与民事行为等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了辨析。本文的论述有助于正确认识行政许可和实施行政许可管理。  相似文献   

2.
20 0 4年7月1日起,又有2 9部国家级法律法规开始实施。其中的一大亮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实施。这一法律的实施,标志着中国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已经比较完备,行政法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一、法律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要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和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行政机关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不得收费。申请人可以委托代理人提出行政许可申请;行政许可申请可以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公民特定资格的考试依法由行政机关或者行业组织…  相似文献   

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司法行政机关行政许可的实施与监督,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决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司法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事项,应当依法设定;实施行政许可的主体,应当依法确定。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之际,非行政许可审批将何去何从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与行政许可并行的审批制度,非行政许可审批长期以来呈现过多、过滥问题,直接影响《行政许可法》有效实施。在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尽管非行政许可审批作为一种审批类型被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行为仍然会以某种形式长期存在,并且还会制约和影响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进程。因此,必须加大对非行政许可审批行为的司法审查监督力度,把非行政许可审批纳入法治轨道运行。  相似文献   

5.
[文(令)号]第91号令[公布日期]2 0 0 4 7 6 [类  别]行政法·司法行政[施行日期]2 0 0 4 7 6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司法行政机关行政许可的实施与监督,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决定,制定本规则。第二条 司法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事项,应当依法设定;实施行政许可的主体,应当依法确定。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依照《行政许可法》、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规则的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并对行政许可行为和公民、法人或者…  相似文献   

6.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民政部门行政许可实施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民政部门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民政部门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第三条 民政部门实施行政许可,应当按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和监督检查的原则。第四条 民政部门应当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行政许可,也可以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除此之外,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法人或公民实施…  相似文献   

7.
高枫 《行政法制》2004,(2):13-1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将于2004年7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所确立的行政许可设定制度、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行政许可的统一办理制度、行政许可实施程序制度以及监督检查和责任制度等等,都是对观行行政许可制度的规范和重大改革。行政许可作为一项重要的行政权力和管理方式,其本质主要  相似文献   

8.
第一条为保证交通行政许可依法实施,维护交通行政许可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和规范交通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实施交通行政许可,应当遵守《行政许可法》和有关法律、  相似文献   

9.
周怡萍 《法制与社会》2010,(30):140-142,166
随着《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行政管理实践中发展出"非行政许可审批"的概念,其内涵远远超出内部行政行为的审批,大量审批事项以非行政许可审批的名义规避《行政许可法》的制约。其设定实施没有统一的法律规范,存在设定主体混乱、认定标准不一、数目相差悬殊、名称使用不规范等问题,破坏了行政法制的统一,影响了行政审批的正确实施,削弱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第一条(目的与依据)为了规范设定临时性行政许可的程序,确保行政许可设定的合法、适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定义)本规定所称的临时性行政许可,是指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确需立即采用行政许可的形式实施行政管理,由市政府规章设定的实施期限为一年的行政许可。本规定所称的起草单位,是指按照《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和《上  相似文献   

11.
陈凌 《政法论丛》2006,3(3):68-72
我国<刑法>第263条和第269条规定了抢劫罪必须具有"当场"性.以普通用语的规范化方法和刑法用语的相对性为视角,明确抢劫罪中"当场"的内在含义,并得出构成"当场"的几种情形.这对于以区分抢劫罪与其他相似的侵犯财产型犯罪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法学"中核心部分的导论,在对"全球化"概念进行背景性阐发的基础上,确立全文的分析框架及参照依据,并概要性地说明相关理论问题的建构以及具体的论证步骤。通过阐明当下的"全球化"实为一种可争辩的过程,从而开放出全球化的话语斗争维度以及中国或中国法学参与并型塑全球化的可能性,进而主张应当从中国立场出发,以中国为思想根据、以"世界结构中的中国"为分析框架、根据中国自己的理想图景就当下全球化进程及其方向进行积极的反思和重构。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在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实施五周年之际,本刊于9月18日邀请了法学界、司法鉴定界20位著名专家、学者相聚北京,畅谈<决定>的成就,分析<决定>在实施过程中的某些不足.在此基础上,本刊特约请部分专家撰写笔谈,提出亟需完善的某些管理机制,探索进行深化司法鉴定体制改革和立法完善的理论创新.本期特设"专家笔谈"栏目,旨在进一步推动司法鉴定立法.  相似文献   

14.
李禹 《中国司法》2005,(12):24-25
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规定了司法鉴定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以及开展司法鉴定执业活动的规范性要求,开启了我国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之大门。为配合《决定》200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司法部作为司法鉴定的主管部门,经国务院批准,于2005年9月29日颁布了《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部第95号令)和《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部第96号令)。鉴于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采取的登记管理模式及《司法鉴定机构…  相似文献   

15.
“流氓软件”的违法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氓软件”肆意猖獗、有恃无恐,“反流氓软件运动”方兴未艾、举步唯艰。规制“流氓软件”的基础是对其违法性的分析。本文以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为依据,针对不同目的的“流氓软件”分别进行违法性分析和法律适用研究。  相似文献   

16.
《水经注》被动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经注>中出现的被动式语例基本为郦道元个人语料.从被动式的类型及其出现频率、被动式内部的成分类别、组合关系和语法功能看,<水经注>真实地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汉语的历史面貌,因此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EVD研制成功并且申请了系列专利保护,在知识产权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我们为“民族”的、“自主”的知识产权技术产品欢呼。但是,欢呼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京华时报》11月25日发表了署名段志敏、张楠的文章:“EVD能否代替DVD,要看市场的检验”,文章提出,如果没有片源,没有合适的价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的法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世伦  任岳鹏 《法学家》2006,1(1):121-128
法的"以人为本"的实质必须体现在法体系的各个部门之中.根本法(宪法)应以人的普遍人权为本;私法(市民法)应以人的市民权为本;公法(公民法)应以人的公民权为本;而社会法作为新近产生的一个部门,应以人的社会权为本.  相似文献   

19.
《决定》对法医学鉴定领域的影响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芳  张玉根  何兴宝 《中国司法鉴定》2006,(5):64-64,I0001-I0002
针对原鉴定体制的多头鉴定、重复鉴定及自审自鉴等问题,出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的实施,在该《决定》实施以后,其实并没有完全解决上述问题,反而使鉴定局面更加混乱,使法官对鉴定这一重要证据的认定更加困难。司法鉴定从一种社会公权利变为一种有条件的私权利,加之目前各种监督机制的不完善难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客观公正。笔者从鉴定机构的合理设置、制度的完善等方面提出了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诉讼中存在公正与效率;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等两两配对的双元法律价值,双元法律价值在刑事诉讼中并不总是平行的、对等、和谐;二者之间存在一种此消彼长,互相排斥的关系。在刑事诉讼中必须以适度平衡来调节双元法律价值,以避免一种价值过重压倒另一种价值。适度平衡允许在刑事诉讼中双元法律价值沿不均衡的轨道运行,一种价值在特定时期可以高于另一种价值,这有利于刑事诉讼实质公平和形式公平的实现。本文论述了适度平衡的必要性,适度平衡内容、适度平衡的价值及其在实践中如何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