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法律意识的内涵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思维上的反映。人脑好比一个加工厂 ,原材料都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人脑将外部世界 ,即从实践中获得的材料 ,进行加工后产生意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其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存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归根到底是来自客观世界。公民的法律意识很大程度上是整个社会法治建设现状的反映。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取决于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不能指望广大群众依据法学教科书上的概念、理论去形成法律意识。一种法律至上的法治社会 ,公民很容易形成尊奉法律的观念 ;反之在一种缺乏法治的社会 ,期望…  相似文献   

2.
法律意识在公民意识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提高公民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集中体现为对社会主义法律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和根本看法.我国公民应该具有的现代法律意识集中体现为公民意识、法律至上、人民主权、权利本位、人权保护、权力监督意识等.强化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是当代中国走向法治化进程中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推进法治国家进程的关键,也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刘博 《世纪桥》2007,(7):73-73,137
伊林对法律意识中包含的"精神"东西,亦即在立足人自身的基础上所凝聚的法律意识思想,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养和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法律意识的高低体现着一个国家法治化程度的高低,而一国法治化程度的高低更取决于领导者法律意识的高低。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不仅要求领导者树立依法领导意识,培养遵纪守法习惯,更要求领导者教育群众依法办事,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增强公民的整体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5.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公民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十五”计划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实施“十五”计划的法制保障。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的法律素质,当前显得尤为突出。法律意识是公民对法律的认识或认同,法律素质则是指公民掌握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的综合能力。任何法治国家,都要求自己的公民具备相当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这是现代法律文明的基础,是公民整体文明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建设…  相似文献   

6.
论经济发展与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东部沿海的某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于西方中等发达国家.本文从当前经济先发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培养公民法律意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入手,通过清理我国法学界对法律意识传统理解上的误区,重新界定法律意识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索经济的发展对公民形成自觉法律意识的影响及意义,将形成自觉的法律意识看作是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治生活形态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所谓法治,就是依据良好完备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的形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法治的实质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依靠法律的权威并通过法律的途径,实现自己当家作主权利的国家治理形态。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里,必须具有良好的、完备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宪法和法律必须具有极大的权威性,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必须服从这种权威,即公民普遍具有很强的法律意识,各类各级国家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要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要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完善立法,加强行政执法工作;将政府行政置于社会监督之下,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法治建设成就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思想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实现了向法治的根本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普法教育全面深入,公民法律意识普遍增强;司法体制逐步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必须具备精神和制度两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经过20多年的法制建设,中国法治硬件系统即法律制度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作为法治精神基本内容的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并未取得明显的进展,以致当前依法治国道路困难重重.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依赖于制度的完备,更需非制度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不断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明确指出:“提高全体公民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是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公民法律素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涉及公民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行为等各个方面。由于公民群体性和层次性的不同,对公民法律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作为普通群众的公民,对其法律素质的要求更多地体现为对法律基本知识的一般了解,对法律规范的自觉遵守,对他人违…  相似文献   

12.
司法公正是司法机关的生命和灵魂,是社会公正的终极保护手段.社会造成.的不公正可以通过司法路径解决,而司法造成的不公正,我们就无力回天,所以确保司法公正对于一个现代文明国家而言至关重要.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的价值趋向是公平、正义、人权.司法公正是法治题中的应有之意.司法公正能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能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能促进公民理解法律规则,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必须加强立法,公正司法,依法行政,全民普法。具体说来就是,立法机关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制定法律,并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政府机关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全体公民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学法、懂法、守法。这四个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统一、协调发展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法律教化的渗透力:
  知识、价值、能力与积极公民
  法律教化的目标就是使公民具有基本的法治素养、普遍的法治意识、对待法律的理性态度、参与法治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公民意识是社会成员精神和物质生活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国家国民现代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加强大学生群体的公民意识教育,对培养守法、道德和参与社会的理想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将道德形象教育、诚信友爱教育、公民责任教育、民主法治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诚信意识、国家主体意识和法律意识,教学中重点突出人本、灵活、实践、开放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北京发生的丈夫拒绝签字导致孕妇死亡事件暴露出手术签字制度在具体执行与法律实效上的冲突,这说明法治建设不仅要求严格守法,更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还要求公民和执法人员法律意识和法学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前言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的实现,笔者认为村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是前提和基础,因此,本选题对和谐社会村民法律意识的探微,努力构建与和喈社会相适应的村民法律意识,对于推动法治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和谐社会,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个人名誉是社会其他民众对公民个人的客观评价,是一个人在道德品质、才能、行为规范等多方面长期的修养和积攒起来的大众口碑。维护好公民个人名誉权不受他人非法侵害,就要分析侵权行为的特征,进而加强法律规制研究,完善法律法规,丰富名誉权保护手段,加大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强法治宣传,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以诚相待、仁爱友善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侵权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穆奇玲  熊永兰 《湘潮》2015,(2):49-51
公民的法治观念决定了法治社会建设的未来。当前公民法治观念的淡薄阻碍了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本文主要从阐释法治意识的涵义出发,以提升公民法治观念的重大意义为基础,分析当前公民法治观念淡薄的主要表现,并在提升公民法治观念的具体路径上进行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优化执法环境,但当前在执法人员素质,执法观念,执法监督,公民法律意识等方面,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树立法律至上观念,健全执法监督机制,才能优化执法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