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过渡形式.当前,在北京市"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流动人口随着城市的扩张而居无定所,不断向城市边缘地区迁移.推动流动人口融八城市,要逐渐打破制度性障碍,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制定和实施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城市规划;融入社区是流动人口最终融入整个城市的前提,要充分发挥社区融合作用."城中村"的存在,使得城市包容性增强,应该正视"城中村"的存在,以降低城市化的成本,从而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使各个阶层最大限度地从城市化的积聚效应中获益.  相似文献   

2.
彭晓宽 《求实》2016,(3):82-89
在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中,农民既非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也非只是满足安全需求,而是在权衡经济利益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并依此作出选择;经济利益与安全需求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强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改造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多群体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以及由此导致的矛盾冲突。因此,完善相关的利益表达机制和监管机制,促使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信息对称,政策可控,决策透明,监督到位,才能使各利益相关方达到共赢。上海市虹口区虹镇老街在旧区改造过程中引入的多元监管机制,效果良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拆迁,是城中村改造的核心问题,也是城中村改造中最难解决的问题。由于诸多错综复杂的原因,在城中村改造中每个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拆迁争议,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把握城中村改造拆迁争议的法律性质及其特点,坚持依法办事,通过法律途径妥善解决拆迁争议,有效化解拆迁矛盾,保证城中村改造进程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是我国特有的土地所有制和文化背景下,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问题。在“城中村”,当地村民、城市居民及外来流动人口的文化呈多元发展,并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诸方面产生冲突和融合。基于文化的角度看“城中村”的发展,制度文化的整合、经济体制的链接、精神文化的整合至为关键。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各大城市出现了很多城中村。它们就像漂浮于城市汪洋大海中的孤岛一样,呈现出景观孤岛、经济孤岛、社会孤岛和文化孤岛的特征。城中村之所以会呈现出孤岛形态,除了城乡二元体制的因素外,与市场机制对城中村村民的驱动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只有将政府、开发商和城中村村民的利益统一起来,将对村落景观的改造与对经济形态、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改造结合起来,才能彻底消解城中村表现出的孤岛现象。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形象和城市容貌越来越靓丽气派,展现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风采。但与此同时,城市局部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一些破旧、脏乱的“城中村”,与首都北京的地位极不相称,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特别是2008年北京要举办第29届奥运会,而且是极具人文色彩的奥运,更不能对“城中村”现象视而不见。北京的“城中村”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建成区内环境脏乱的城市角落。北京城八区约有这类“城中村”231个。造成这类“城中村”的主要原因,首先是随着城市扩张的浪潮一波一波地涌来,数年前还被称为“都市烂边…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洪山区北港村城中村改造问题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中村概述 关于城中村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看,城中村是指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那些距新、旧城区较近的、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村庄.无论从哪个角度,城中村改造对城市或对城中村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城市,城中村改造有利于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提升城市形象,拉动城市经济增长,加强城市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9.
从空间治理的视角来看,城中村改造是在政府主导下从失序走向有序的空间再造过程。城市基层政府的空间治理能力,决定着急剧转型中多维社区空间的秩序建构。基于J市D街城中村改造的实地研究发现,政策执行、制度规制与文化引领构成基层政府空间治理的实践维度与行动逻辑。城郊街道以调适性政策执行对村庄利益空间进行政策引导;在博弈与合作中对村庄权力空间加以规制;通过运用"地方性知识"以及促进村庄集体认同与规范,重建生活空间变迁中的文化秩序。为了实现城乡空间有序衔接、有机融合的空间治理目标,应着力提升城市基层政府的空间治理能力;强化城郊街道党工委与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动员能力;提升城郊街道统筹协调城乡发展的政策执行能力以及促进城乡融合与参与的文化引领能力。  相似文献   

10.
了解城中村居民文化消费情况在当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绵阳市的城中村为样本,尝试了解类似城市城中村文化消费现状、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研究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思想的论者,往往要引用毛泽东于1926年9月1日写成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里的一句话:“中国革命的形势只是这样:不是帝国主义、军阀的基础——土豪劣绅、贪官污吏镇压住农民,便是革命势力的基础——农民起来镇压住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中国的革命,只有这一种形势,没有第二种形势。”但是,论者在引用的时候又往往将“形势”作“形式”。虽只一字之差,然兹事体大,它歪曲了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拒绝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没有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6年),中国应对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出现调整和反复.1987年以后,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逐步走向规范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共领导集体执政以来,相关政策规范进一步趋向法治化;更加重视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协作;相关政策的操作手法越来越快捷和灵活,这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3.
章严 《实事求是》2007,195(2):22-24
"和平崛起"与"和谐世界",是中国近期提出的外交新理念."和平崛起"是对以和平的方式,通过不断增强自身的相对实力,从而成为世界强国这一动态发展过程的理论阐述."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目标.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表明"和平崛起"的中国是维护世界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展现了中国勇于承担世界责任的大国形象,这必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质反应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提法上明显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异端";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的解读,不仅是个学术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这些言论进行明确辨析,以辨是非、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作者2003年寒假在福建省村级换届选举试点调查所获的资料,对村委会选举中所采用的“海选”、“直选”两种方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海选”、“直选”都是现阶段村委会选举可行且有效的两种方式。但“海选”更能体现民意,更具有发展前景,更有推广意义。“海选”与“直选”的模式选择与农村具体的经济社会条件和主体素质高度相关,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作具体选择;同时,要尊重大多数村民意愿。  相似文献   

16.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实现“三统一”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相对稳定的,其中在实现“三统一”的手段和目标上,必须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公共性自律”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或缺的整体的价值理性共识,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对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法性积极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自律的行为风范,因此构成文明、公正而健康的现代市场社会的健全发育之最重要的内在结构性因素之一;市场经济“理性经济人”偏狭之“工具理性”预设,决定了其很难形成“社会-文化人”的公共价值体验与情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立,客观上使有关“公共事业”的使命、责任等问题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而要使这种“公共事业”的实现成为现实的可能,则必须重塑以“群体互惠与意义共享”为价值目标的自愿的“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生存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制度价值理念选择。  相似文献   

18.
苏区发动查田运动采取了过激的土地政策,从客观上加剧了赤白对立.查田运动是"左"的土地政策贯彻的结果,但也应看到,发动查田运动的现实原因是为了满足苏区扩大红军和筹款等政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知行背离"的现象.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知行统一论"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分析"知行背离"时代特征及产生根源,从中找出积极应对思路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基本特征和“三个文明”全面发展的概念 ,反映了党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上的一个新飞跃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与贡献 ;坚持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一起抓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学说的内在要求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就要大力增强全党全社会政治文明意识 ,坚定不移地走适合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