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哲学史教学对于培育大学生和谐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哲学史关注的中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依据及实现途径问题.本文围绕着什么是及如何塑造和谐人格,儒家、道家、佛家都对人智慧的开启、身心的和谐、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以及实现和谐人格的工夫途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克服主观主义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四川省省长肖秧在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热潮中,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根据毛泽东方法论思...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围绕基因问题的各种争论,引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重新思考.在当代,要深入理解、认识人的本质,必须将人性与人的本质两个概念作以界分.因此,追溯并梳理本能、社会本能概念及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理论,深化并丰富我们对人类自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人的本质”问题是哲学上的最高问题。至今的法律皆为以人类为中心、为人类所服务的法律,对“人的本质”的深刻把握是建构优良法律的必然诉求。智能时代的到来,不仅在身体层面解放了个人的劳力,更是一步步地走向了类人化,能够呼应人的心理、情感等需求。由此所带来的人的劳动本质、需要本质、共同体本质、社会联系、社会关系等改变,亟需法律做出适当的调整以应对。未来法到底是人法还是人机共同体法,不只取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根本上而言在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使用态度。如何处理阶层分化、社会共同体乃至人类中心主义变化的难题,究其根源又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回归。  相似文献   

5.
“人的本质”问题是哲学上的最高问题。至今的法律皆为以人类为中心、为人类所服务的法律,对“人的本质”的深刻把握是建构优良法律的必然诉求。智能时代的到来,不仅在身体层面解放了个人的劳力,更是一步步地走向了类人化,能够呼应人的心理、情感等需求。由此所带来的人的劳动本质、需要本质、共同体本质、社会联系、社会关系等改变,亟需法律做出适当的调整以应对。未来法到底是人法还是人机共同体法,不只取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根本上而言在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使用态度。如何处理阶层分化、社会共同体乃至人类中心主义变化的难题,究其根源又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回归。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要“在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十五大精神上下功夫。”这段论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近年来,在党内和社会上流传着不少对邓小平理论的误解和曲解,有的甚至是无中生有,把自己的不正确理解说成是邓小平理论的原意和中央精神。有的以这些被误解、曲解了的思想来指导改革和各项工作,导致了决策的失误。下面就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30多年来,发展哲学研究在中国兴起,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得到了较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包括两大层次:一是本质、规律层次上的,如唯物史观,它揭示社会发展的本质及其规律。二是实证、决策层次上的,它要研究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具体条件、方法和途径,研究如何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加速社会的发展等问题,为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提供具体理论指导。学界认为,作为建设中的发展理论,它还有很多基本问题需要探讨。例如,发展的含义及其合理性,发展与现代化,发展与代价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的深入,人的整个社会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变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时期体制改革与价值观念变迁的内在关系,不仅对于我们自觉投身和推进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是重要的,而且对于我们每个社会成员自觉顺应时代潮流,变革自己的思想观念,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前后.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现实存在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及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面对的新课题和难题。刘少奇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出发,在深入地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深邃见解.逐步形成了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正确指出,人们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认识开始于感性阶段,理性认识必须依赖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又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解决本质问题。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关于认识过程的理论,唯物地而且辩证地解决了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唯理论之所以错误,就是因为他们没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入,有些同志对如何理解“三个代表”与邓小平“三个有利于”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了一些困惑,甚至对“三个代表”的新意产生疑问,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是深入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思想的基础和前提。 一、“三个代表”是衡量我们党先进性的根本标准 所谓根本标准,就是指用以衡量某一事物的性质、水平的根本尺度和准则。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判断  相似文献   

12.
李艳玲  杜红艳 《世纪桥》2009,(15):59-60
人是哲学的永恒主题,许多哲学家都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界定,然而他们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确定性的存在,只有马克思的实践人学科学的把人的本质归于实践的生成,并且提出了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并通过对现存社会异化问题的分析,去告知人们重新占有人的类本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陈存珍刘德泉人为什么而活着?人生的道路应该怎样走?这是每个人都必然面临的问题。然而,要确定正确的人生道路,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就必须正确地理解人生价值,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寻求正确的实现形式。什么是人生价值呢?马克思说:“...  相似文献   

14.
如何对待领袖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比较难以把握的一个问题。为此,邓小平总结了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各个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实际,提出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关于领袖的理论观点,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方面:一、正确地认识领袖的作用;二、正确地宣传领袖及其思想;三、正确地评价领袖及其思想;四、正确地理解以领袖名子命名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面对当今世界的发展,人的问题日益突出,各类思想领域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都对人和人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的理解。解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内涵,理解人的发展的现实途径和人发展的根本动力,对当今社会中全面正确地认识人、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汤建龙 《唯实》2004,1(6):8-11
把人的本质视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不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全面、科学的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整体性的、全面的.他认为,人的本质有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三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就社会的方面作单一的理解;人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之所以突出地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的方面,是由马克思哲学的性质、方法和任务决定的,这并不应导致对人的本质的自然和精神方面的否定.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活动,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理解人的本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作为切入点来审视和考察"现实的人",而不再是从"抽象的人"或"理性的人"出发解读"人的本质",这就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变革。生产力、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两个基本而独特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两个基本的层面和形式上对"现实的人",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无产阶级的现实处境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进而深刻地揭示"人的解放"的根本动力、社会条件、未来状态等等,形成了一个科学完整的"人的解放"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史。在施莱尔马赫与狄尔泰的方论诠释学那里存在着一种主体性的悖谬,即一方面贬抑读者的主体性以求重构作者的原意,另一方面又主张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性以比作者更好地理解作者。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解决上述悖谬的过程中提出了其对主体性问题的解决方案:理解的主体性寓于理解的历史性之中,理解的主体性是一种交互性的主体性,理解的主体性与客观性之间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张力,由此真正解决了理解过程中主体性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公平与效率问题,归根到底是一切经济制度的实质和核心问题。邓小平以什么原则、意旨、思路,构建社会主义公平效率观,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我们全面、系统、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这个公平效率观的内涵和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提出并论证了五个方法论原则:多数人原则、发展原则、补偿原则、法治原则、开放原则。  相似文献   

20.
李潇 《唯实》2008,(8):59-62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都对技术对人的奴役作出了犀利、深刻的批判。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理解为一种手段和工具,而海德格尔则把技术理解为一种真理或展现;马克思把技术对人的奴役归之于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海德格尔则归之于技术的内在本质。二者相比较,马克思在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的批判更为彻底,并由此找到了真正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