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2013年11月中央启动实施"单独二胎"生育政策,这是我国人口领域的一件大事。文章从女性学的学术视角出发,分析"单独二胎"生育政策出台的主要依据,探讨二胎生育可能给女性生存与发展带来的性别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缺乏社会性别和性别平等意识的决策过程,往往会忽视公共政策可能产生不同的性别效应;人口回应低于政策预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城镇已婚妇女在家庭生育决策中的地位有所上升,与此同时她们又有着比丈夫更多的生育二胎的性别忧虑。  相似文献   

2.
公共管理学需要一种“性别的想象力”,尤其要分析一种治理或政策对女性、儿童及家庭的影响。“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在部分释放家庭生育需求的同时也在加剧育龄女性的照料压力以及职业发展困境。有效化解育龄女性生育与职业发展的冲突是我国人口少子化、老龄化时代下人口结构优化战略面临的一项重要公共管理议题。基于浙江省的调研数据,笔者从雇主和育龄女性两个层面考察和分析“全面两孩”政策下生育对育龄女性职业发展的冲击和影响:隐性歧视强化、收入下降、职业中断、职业发展机会受阻等。基于整体性治理思路,从政府跨部门合作协调机制的建立、生育成本多元主体共担机制的重构、托育服务体系以及家庭政策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人口政策的动态调整,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变化。人口政策从"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到"全面二孩"的转变,表明了我国人口发展观已经从视人口为经济增长的拖累,严格控制增长,逐步转向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适当可控的人口增长模式。然而,上述人口政策的转变仅仅是近5年内完成的,"全面二孩"制度短期内能否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文章通过对人口制度转型的演化分析,强调旧制度的功能性锁定、人们的生育偏好降低、认知模式趋于稳定、演化博弈策略均衡,对夫妇生育选择的影响。对"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提出如下建议,重塑生育制度结构;创造与生育制度相适应的社会环境;加强人们生育认知模式引导;注重制度实施后的动态跟踪,并不断修正。  相似文献   

4.
导致出生性别比例失衡的原因是复杂的,单纯地归结为生育政策、医学手段或传统性别观念并不能合理地解释这一现象,而仅从思想方式和观念形态出发改变人们的性别偏好也是不现实的。马克思早就指出,是物质生产、社会生活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相反。从中国的情况看,目前女性的社会地位总体偏低,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塑造了而且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育偏好,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促进性别平等、切实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文章分析了性别不平等的现状与社会根源及其对性别比例失衡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育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它表现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各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们的生育观会有很大差异。生育观随社会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主要受婚育观念、家庭维护情况,生育政策及执行力度、地域方面等因桑影响。对新疆地区影响较大的是:宗教对少数民族生育观念的影响,风俗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影响。但是由于困家和自治区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大等因素,使得新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育观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谁来养老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重大民生问题。对我国老年人养老经济意愿纵向研究发现,老年人养老经济意愿发生了根本变化,由选择依靠子女转变为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已经成为我国老年人的主要养老经济意愿。老年人的养老经济意愿存在性别、年龄和城乡差异。老年人养老经济意愿呈现依靠子女养老意愿减弱、选择社会养老保险和自己储蓄养老意愿增强的变化趋势。老年人养老经济意愿受老年人自身、代际、经济、健康、社会保障等因素影响。我国老年人养老经济意愿转变表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养老模式转变。加大社会养老保险改革力度,加快优化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城乡适度普惠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加快建立老年关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老年人养老服务均等化,是解决谁来养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单独二孩"政策启动后,政界和学界对于"单独二孩"政策是否会导致新出生人口出现堆积问题,并对人口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担忧。利用泉州市"单独夫妇"二孩生育意愿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目前泉州市"单独夫妇"二孩生育意愿比较低。该数据和福建省"单独夫妇"二孩生育政策实施以来的领证以及生育行为的现实情况相近似。鉴于目前"单独夫妇"二孩生育意愿的现实情况,并结合我国人口现实情况及其发展的可能趋势,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走向可以实行"三步走"战略,从而实现人口再生产的自然平衡和人口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人口过程的因素,也有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传统生育文化是其根本思想原因;欠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是其重要经济原因;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及选择性生育是其直接原因;对政策内二孩生育中性别选择行为的监管不力是其间接原因等。在全省范围内已基本实现小康的河南,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生存型的社会问题,而是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需要通过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运用社会公共政策来影响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得力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世纪桥》2017,(1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结束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独生子女"浪潮。在人口政策转变的特殊时间节点,作为生育主体的青年人,对二孩的生育意愿如何?影响青年生育二孩的因素是什么?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1990—2015年全国人口历史数据以及未来30年的人口预测,对我国人口负增长中长期发展变化轨迹做出预判。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负增长中长期具有以下变化特征:到来时间速度快,年龄结构发生扭曲,少子化与老龄化并存,人口总量下降速度快,老龄化和高龄化速度快、程度高、规模大等。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负增长惯性变化的重要节点,人口负增长趋势已不可逆转。综合而言,导致新时代我国人口负增长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生育水平、年龄结构等人口自身因素和政策、文化等社会因素,新时代人口负增长将对我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多重影响。文章最后就如何迎接、适应和应对新时代我国人口负增长展开了政策性讨论。  相似文献   

11.
战后四十多年间,日中的女性解放所走过的道路各不相同。在日本,战后工资生活者家庭增加,形成了广泛的家庭主妇阶层,“男外女内”的性别分工,被认为是一种标准的分工。但近年来,这样的性别分工的根本是歧视妇女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妇女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社会转型加速,体制转轨加剧,改革开放推向边疆地区。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变迁的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多元的,从而引起纷繁复杂的婚姻家庭领域各种现象。蒙古族女性择偶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竞争意识、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同,"以人为本""、人的需求至上"开始得到推崇,逐渐代替过去的"以家庭为本""、家庭或家族利益至上"的观念,成为现代蒙古族女性家庭、婚姻和爱情观念的核心,这样的变化导致人们的择偶观、爱情观、婚姻观、生育观与性观念以及异族通婚的婚姻中个体的民族意识相应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部分国家生育支持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2017,(2)
欧洲国家的经验表明,生育支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女性的家庭与工作间的矛盾,减轻家庭的生养负担,进而提高生育水平,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随着中国全面两孩政策的放开,如何通过配套的生育支持政策推动民众实现二孩生育意愿,进而达成全面两孩的政策目标,受到学界和社会持续且广泛的关注。通过梳理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瑞典等八国在假期福利、津贴补助、儿童保育、代际支持和女性就业等方面的相关政策,评估这些政策的生育效用和就业效果,以期为我国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建国初期(1949-1956),中国共产党的生育政策经历了从放任到节制的过程。由于革命战争、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和领导层的人口规划意识较为薄弱,导致1949-1953年对人口的生产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然而,在社会物资供需矛盾凸显和国家财政负担加重的情况下,党内上层逐渐重视控制人口。探讨这一时期的生育政策,可以总结的经验是:要正确对待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发展经济是控制人口的根本手段,要着力把政策制度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15.
《探索》2016,(1)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是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而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整体性的配套。二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中国老龄化的速度,为未来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但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中国人口发展的长期趋势。生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育龄人群生育决策和生育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需要在调整生育政策的同时推进相关政策和机制的改革以及公共服务的改善,特别需要关注政策调整对女性就业等可能产生的影响。二孩政策的实施将可能促进中国家庭模式的转变,亟需完善家庭政策和重构家庭伦理,以提高家庭承担各种功能责任的能力。二孩政策的实施会涉及地区、城乡、男女乃至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平等和利益调整,应通过整体性治理的有效途径实现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     
<正>全面二孩政策短期内会带来生育高峰,但不会导致人口膨胀。放开二孩主要是为了尊重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权利,其次才是能在一段时间内起到延缓老龄化的作用。即使放开生育政策或许会减缓老龄化的进程,但10年后照样会面临老龄化的问题。但是现在调整其实并不晚,做了总比不做强。——近日,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接受媒体采访,在谈及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时表示公众反映强烈的"有权人""有钱人"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问题尚未完全杜绝,仍有罪犯及家  相似文献   

17.
实施"全面二孩",是党中央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作出的重要决定,是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红河州是云南省南部的一个边疆少数民族州,"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一是生育"二孩"家庭必须正确处理好家庭经济、子女抚养、住房调整、事业兼顾和家庭成员生育意愿统一等问题。二是政府必须着力解决好由此带来的妇幼保健、教育发展、职能和服务方式转变、职工保障、相关政策衔接等问题。三是必须努力营造"全面二孩"的文化氛围、避免"二孩歧视"和加快家政服务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18.
当代部分青年学生在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失信行为。这种状况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上来看,主要是社会不良环境和家庭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加速期。传统的道德、习俗和规范的控制力在逐渐弱化,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准则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评价机制被功利化、庸俗化,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为方式、价值取向。受  相似文献   

19.
杜家乐 《理论学刊》2001,(4):99-101
生育是一种文化现象。生育文化状况受经济、社会、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 ,是新生育文化的重要内容。“依靠社区 ,面向家庭 ,建设社会主义生育文化” ,是构建新生育文化系统工程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具体描述福建闽南地区男女两性平等意识的现状,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建构性别平等意识的理论解释模型。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夫妻受教育程度、新媒体参与、自我能力评价以及区域文化均对闽南地区两性的性别平等意识产生显著影响,但男性性别平等意识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社会层面,女性却更多来自家庭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