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大代表选举可以看作是选举组织、选民、代表候选人之间力量的博弈,据此,本文主要采取均衡分析的一般方法,结合制度研究,从选举的一般理论入手,深入分析我国当前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的一项根本制度。但是,这一制度还存在民主基础不够的问题。比如,民主和平等的选举原则有待于深入贯彻,选民对代表不便进行有效监督,选民素质与民主选举要求有一定距离,选举制度的某些规定不科学、不完善,各级人大代表数量过多,影响人大职能的发挥,等等。  相似文献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这一制度设计中,人大代表的角色十分关键,如何选出合格的人大代表非常重要,这是整个制度运行的基础和核心。人大代表的选举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委托代理过程,由于认识水平、制度设计、程序控制和组织安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选民们托付的政治代表在委托代理过程中可能出现被弱化、虚化、转移甚至流失等现象。可以从落实民主选举、改进制度设计、提高监督水平等方面采取措施,保证人大代表选举的质量,夯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何深思 《新视野》2005,(4):52-5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这一制度设计中,人大代表的角色十分关键,如何选出合格的人大代表非常重要,这是整个制度运行的基础和核心.人大代表的选举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委托代理过程,由于认识水平、制度设计、程序控制和组织安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选民们托付的政治代表在委托代理过程中可能出现被弱化、虚化、转移甚至流失等现象.可以从落实民主选举、改进制度设计、提高监督水平等方面采取措施,保证人大代表选举的质量,务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杨波  黄卫平 《探索》2006,(4):53-57
从深圳市公民主动参与人大代表制度探索的三件案例分析,我国人大代表制度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民间力量开始成为推动人大代表制度发展的一股自下而上的新鲜动力。我国人大代表制度的渐进发展需要两方力量相结合,一方面依靠民间行动主体对人大代表制度的政治参与实践活动的基层动力,另一方面依靠政治权力体系对人大代表制度实践的活动的总结和对民意的主动吸纳。  相似文献   

6.
正从2016年上半年开始到2017年底,全国新一轮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陆续展开,有9亿多选民将参加选举,直接选举产生250多万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疑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好的民主制度。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议制,采取了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给合的办法,即全国、省、市人大代表的产生,奠基于县乡的基层人民代表的自由选举。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表达意愿,直接集中选民的意志,不需要中间委托传递,意见比较真实、  相似文献   

7.
关于人大代表产生的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它由人大代表组成,并以集体的方式行使政权。以什么样的程序,把什么样的人选进人大是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人大代表产生的若干问题,谨予分析。一、现行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主要特征要研究人大代表选举产生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对我国现行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有充分地认识。考察我国现行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不难发现,其有如下特征:第一,政党、人民团体与选民或代表皆有提名候选人的权利。各政党、人民团体既可以单独也可以联合提名候选人,直…  相似文献   

8.
陈楚亮 《学习月刊》2010,(22):10-10
政治选举“是公民(严格地讲是选民)对政治候选人表示偏好的行为。”亦即决定政府、议会任职人员的参与活动,是公民最基本的参政活动。一般来说,传统的观点认为,资产阶级通过政治参与来限制、削弱王权和封建势力.争取资产阶级大多数人享有选举权.  相似文献   

9.
魏琳娜 《求实》2006,(10):76-77
选举制度是一个国家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直接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制度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宪政本质的实现程度。我国选举法于1953年正式颁布,先后经过四次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了现行的选举制度,为保障公民平等地实现选举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行选举制度无论是在具体规定上,还在实际操作上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只有继续推进选举制度的改革,才能激发选民参与选举、关心选举的积极性,真正使选举成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0.
政治选举"是公民(严格地讲是选民)对政治候选人表示偏好的行为。"[1]亦即决定政府、议会任职人员的参与活动,是公民最基本的参政活动。一般来说,传统的观点认为,资产阶级通过政治参与来限制、削弱王权和封建势力,争取  相似文献   

11.
人大代表的党员身份与代表身份在本质上应该是统一的,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为此,应从讨论、决议的问题出发,确认其行使权利的身份;从行使权利主体出发,提高代表素质、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代表性”;从立法规范角度出发,建议立法明确党员人大代表的身份性质;从参政议政实效出发,逐步从兼职代表制向专职代表制过渡;从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谐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2.
乡村治理是乡村社会政治发展的一种新型政社权益关系结构状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目标和长远机制,而吸纳农村妇女参与政治则是实现乡村治理的必然要求。目前,虽然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意识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却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机制制约和现实困难,如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权和平等话语权保障机制滞后、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民主和法制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为此,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全面改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状况:一是构建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权益保障体系,二是培育乡村社会女性公民主体性政治文化,三是加强和改进乡村社会女性公民组织化机制,四是完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动力保障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3.
扩大公民参与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扩大公民参与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逻辑前提。当前,我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受到观念、制度、组织和信息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为此,扩大公民参与必须积极培育和塑造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治精神,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进一步拓宽参与渠道,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组织化和规范化水平;积极构建公民有序参与的公共平台,不断激发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自主活力。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的基层党建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新形势下做好党的基层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其具有以下明显的理论特征: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促进全面发展的执政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开创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的时代精神;以先进力量为表率,身体力行躬身示范的责任担当;以党章为根本标准,从严要求党员的坚定信心;以实事求是为思想指导,坚持求真务实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在根本动力是利益的追求。以厦门PX项目事件中的公民政治参与为例,从利益分析视角指出公民参与所呈现的特点,提出构建以人为本,政府与公民良性互动的政治参与模式,并指出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面临着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扩张、制度化政治参与弱化的困境。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普遍偏低,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不实;二是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渠道受限,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制度保障不力;三是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文化相对落后,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文化内化不深;四是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排斥,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社会认同感不强等。  相似文献   

17.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不仅能够为行政机关制定政策建构新的合法性来源,也可以为行政权力的理性化行使配置新的制约力量。但是,基于不同的体制和制度安排,公民参与的效果又存在着较大差异。我国公民政策参与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效果不彰的原因在于缺乏合适的权力体制的配合。因此,赋予公民以实体性的参与权,同时对国家权力的分配格局作出一定程度的调整,是摆脱公民参与困境的一个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18.
从目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所依存的社会环境及公民政治参与的状况分析,我国还没有形成一种理性的、成熟的公民政治参与模式,而良性的公民政治参与模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器。因此,我们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公民政治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19.
村民自治作为最基层民主政治实践形式,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及乡村善治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村民自治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如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不高、村委会选举欠缺公平、村民议事机构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相关制度在落实中变形走样等,制约和阻碍了村民自治的进一步发展。为此,相关部门在实践中应提高村民民主参与意识,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完善议事机构及相关制度,理顺乡镇与村及村"两委"之间的关系,使村民自治沿着良性轨道健康推进。  相似文献   

20.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上善若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以及“我无为,而民自化”是老子守柔思想的基本主张。老子的守柔思想体现了事物发展要符合客观规律、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提高人的素质等基本特点。老子的守柔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就是要制定和实施良法,充分重视软法的作用以及要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