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鸣 《廉政瞭望》2014,(12):53-53
调和阴阳这样的事,在后世一般都是医生在做。中医的理论,但凡生病,就是阴阳不协,治病,无非调和阴阳。实在调和不了,人也就翘了。当然,另一种说法是,治得了病,治不了命。命里该死,医生再怎么高明,也无力回天。但是,西汉年间,一说起调和阴阳,人们都会想到宰相。那时的人们普遍认为,三公的职掌,就是调和阴阳,为人间社会调和阴阳。而宰相为三公之首,自然首当其任。  相似文献   

2.
今明两年地方党委将进行换届,因此,在考察任用干部中,要防止以下“四种人”。一是有人缘无原则的人。这种人工作上不讲原则,搞你好我好大家好,只图拉关系、求人缘。二是有能力不廉洁的人。这种人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但耐不住清贫,抵不住诱惑,守不住名节,甚至贪污受贿,腐化堕落。三是廉洁不作为的人。这种人遵纪守法,廉洁白律,但思想保守,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廉洁不勤政。四是勤政无效率的人。这种人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但工作目标不明,思路不清,措施不力,怕担风险和责任。  相似文献   

3.
艾琳 《共产党人》2008,(8):33-35
初春的街头,人流滚滚,熙熙攘攘,忽然,一个高挑的身影从我眼前掠过,难道是她,阎翠梅,一阵惊喜之后,我的目光再一次定格、锁定,是她,没错。13年前,我受自治区妇联的委托,采访了这位当时响当当的全国劳动模范。想不到,13年后,我们却在银川街头巧遇。我很激动,看得出来,这位劳模也难按激动之情。  相似文献   

4.
乡村味道     
屈绍龙 《学习导报》2011,(20):26-27
乡村,有时候,可以简化成一片民居,一句乡音,一声乳名的呼唤,一种小吃的吆喝,在不经意间,唤醒一种长久的记忆与思索。 冬日的黎明,一声声“喝粥——”的吆喝声,打破寒冷的寂静,唤醒温暖的舒适。一阵接一阵的吆喝声,粥的香味,如丝如缕,弥漫,扩散,飘逸,升腾。  相似文献   

5.
施秉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五亿年前,这里曾是远古生命的摇篮。之后不少朝代,文人墨客,游迹境内,吟诗作赋,多有佳话。历史上境内曾出过进士,显宦名将,志士英杰,学者俊彦。时至当代,红六军团在县境内留下战斗遗迹。目前,施秉县共有省级文物3处,县级文物14处。这些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对我县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如何保护和开发我县的文物,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张鸣 《廉政瞭望》2014,(22):44-44
抗战胜利,遗留问题要解决,其中一项就是审判汉奸。抗战期间,中国的汉奸比较多,从北方到南方,伪政权好几个。最大的,就是汪伪政权。关内的沦陷区名义上都归它管,实际上不过统辖江南一隅。 汪精卫原来是国民党的副总裁,论资历,比蒋介石还显赫。当年刺杀摄政王名满天下的时候,蒋介石还籍籍无名。汪伪政权里的人物,在国民党阵营里,也都是数得着的。这样的伪政权,不受惩罚,没有道理。  相似文献   

7.
张雨生 《唯实》2002,(1):76-77
报喜得喜,报忧得忧,说是个别人的经验之谈,未免小瞧了它;说是具有普遍性的为官之道 ,恐怕已不为过。不仅是个别人掌握了它,得喜而沾沾自喜,也不仅是个别人没掌握它,得 忧而闷闷不乐。这已成为一种风气。在某些地方,可谓是官官相通,代代承袭。报喜,也不能笼统地说不对。这个喜若是真喜,报上去并没有错,那叫实事实说。喜,即是 成绩政绩,有苦劳功劳。得喜,受到表彰,提拔重用,是应该的。这般得喜是干出来的。窍 门在于,不干,没有成绩,也有喜可报。比如说,当今有一句时髦话,叫“数字出干部”, 那数字,不是表示成绩的真…  相似文献   

8.
共产党,开新宇,行大道,为斯民。传马列,寻真理,匡国难,赤子心。上海地,立党纲,南湖船,领航行。南昌城,首枪响,人民军,从此生。井冈山,义旗升,火种燃,势燎原。反围剿,炮声隆,众烈士,铁骨铮。二万里,长征路,惊天地,泣鬼神。同仇汽,担大义,抗食寇,赴边城。西柏坡,细运筹,决千里,捷报频。五星旗,高高扬,昔奴隶,今主人。三改造,奠基础,国体立,百业兴。“三五”反,后“四清”,“文革”乱厦将倾。挽狂澜,除“四害”,顺民心,玉宇靖。改革路,开放道,伟人出,方向明。基本线,一百年,党管党,须从严。建特区…  相似文献   

9.
《当代党员》2011,(3):1-1
近年来,重庆大事、喜事不断,各务战线捷报频传。然而,越是形势大好,越要居安思危,切不可忘乎所以、迷迷糊糊。.眼下,在一些机关和干部身上,就有几种毛病蔓延。一是“冷”,态度冷漠,冷言冷语。表现是,把机关当衙门,做官当老爷。原因之一是,有的机关干部没有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己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而是错误地认为,自己的位置是靠本事奋斗来的,是上级领导给予的,因此自认为高人一等,只注意“两眼向上”,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在群众面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到基层调研,装模作样、装腔作势.缺乏对群众的真情实感,谈不上把群众当亲人、当家人。  相似文献   

10.
面对金融风暴,有没有信心,我做了一点调查,虽然不算广泛,但相信被调查者的回答是真诚的。与来京找工作至今没有结果的农民工交谈。他们回答:“如果没有信心,我们早回去了。”问去年毕业仍没找到接收单位的大学生,他们反问,没有信心,难道这辈子不工作?去乡下问农民,他们说得更轻松,粮价涨了,补贴多了,收入长了.哪能没信心。这些人群被认为是社会底层群体。受危机影响,正处在困境中,但他们并不悲观,未曾言说没有信心。找工作,忙就业,勤耕耘,奋斗不懈,有一股子韧劲。我被他们所感动,愿为他们做点什么,只是没有多大能量。  相似文献   

11.
1999年 7月的一天,灞河边,一群人簇拥着。   一个只穿着裤头的年轻小伙湿淋淋地跪在地上流着泪哀求人们下水救人。水中,一个小伙陷进了泥沙中,越陷越深,没了头。情况非常危急。   一圈,两圈,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但多是望河兴叹,没人敢下去。有几个会水的小伙乘机坐地讨价。从 1000元报到 3000元,仍不罢休。眼看着一个活脱脱的生命就要结束。就在这时,一辆巡逻车开来,车上下来一位老警察,四方脸,浓眉大眼,满脸刻着皱纹,一脸的沧桑。   看见眼前的情况,他狠狠瞪了一眼坐地讨价还价者,二话没说扎入水中,很快在水底摸到…  相似文献   

12.
5·12,天地同哀,山河同泣,举国同悲,汶川地震噩耗传采,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感到椎心泣血的伤,撕心裂肺的痛。也正是从那—刻起,在神州大地上所发生的一幕幕情景,惊天地,泣鬼神,荡气回肠,震撼世界。灾难到来之际,一个个平凡的人临危不惧,舍生取义,我以我身护亲人,我以我躯救子弟,我以我血写春秋,血肉化作盾牌,生命成就永恒。  相似文献   

13.
周发源 《学习导报》2011,(15):29-29
人的一生中,在不同阶段感悟是不一样的。有人说,少年盼过节,青年乐过节,中年忙过节,老年嫌(厌)过节。青少年以年计时,中年以月计时,而老年则以天计时。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却又给人思索。我已年过半百,对时间的宝贵感悟尤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把人迎来世上,又送出人间,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然而,时间对人是公平的。  相似文献   

14.
友善的力量     
东汉末年分三国,阴谋、阳谋,明争、暗斗,而当时刘备可以说是既无孙权的据有江东、国险而民富,也无曹操的挟天子而令诸侯,他只徒有一个帝室之胄的虚名罢了。刘备降低身份,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由是感激,他六出祁山,东和孙吴,北拒曹操,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尽心尽力报答先帝,辅佐后主。因为刘备的善待,而使诸葛亮如此尽心尽责,死而后已地报答刘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三位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一是彭湃,二是毛泽东,三是方志敏。广东有个彭湃,江西有个方志敏,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彭湃,广东海丰县人,1896年10月生,1918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学的是政治经济专业,研读了社会主义学说,1921年毕业后回到海丰,宣传社会主义。1922年他下决心“到农村去做实际运动”,脱下了学生装,穿上了粗布衣,深入农村,与农民谈家常,交朋友,后来把群众陆续组织起来,成立了许多的农民协会,使农民运动席卷了广东省。他创办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写出了《海丰农民运动的报告》一书,给全国的农民运动培养了许多骨干,传授了做农民运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有些勤于思考、善于写作的领导干部,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有所想有所悟,把做事做官做人的心得体会、真知灼见,利用空余时间,归纳总结,作文写书。确有不少这类书籍,出版以后广获好评,让人获益。但也有不少人醉翁之意不在“书”,附庸风雅,东拼西凑,粗制滥造,勉强成章,既无思想高度,又无学术价值,更无艺术造诣,却不惜浪费纸张,消耗财力,损耗精力,隆重推出,“塑造”出一个很有学问、很有水平的形象,当面让人捧,背后让人说。而对于这种虚荣出版物,大家心里也是有数的。  相似文献   

17.
言青 《学习导报》2010,(23):62-63
“天有时,地有气,物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湘窖,得其良品万般机缘,方成上品:风味奇绝,逸吞悠远,心旷神怡之。湘窖酒,集邵阳之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在古老传说的故事里,与岁月一道流淌在湖湘大地的各个角落。追随着湘窖的味道,美酒与传说在时光的模子里镂刻出陈香的倒影,置身于馨香无比的名酒气氲之中,仿佛遨游时空,穿行在湖湘三千多年酒文化的历史长廊里。在这里,酒香与思绪交融,历史与文化交错,氛围与情感交织,厚重中绽放出深沉的文化光芒。不知不觉中,便被这色泽清澈、香气浓郁,口感绵甜、回味悠长的湘窖所感动。  相似文献   

18.
他们,是13亿中国人中有着特殊感受和特殊经历的一群人。他们,出生在1949年,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与祖国母亲共命运同成长。他们这一代人的经历,正是共和国鲜活的历史篇章。曾经,他们与共和国一同诞生,从小受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对共和国有着很深的感情,也产生了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曾经,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岁月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共和国的建设,虽然生活艰苦,但伟大、崇高、奉献、真诚—美好的东西却始终难以忘怀。曾经,他们的人生之路上,有阳光灿烂,也有阴霾疑云。但不管道路多么曲折艰辛,他们一路走来,风雨兼程……现在,让我们走近六位共和国的同龄人,聆听那些留痕岁月的印记与变迁,一起在社会进步的旅程中,重温那些我们熟悉或陌生的往事,共同见证时代前进的步伐。风雨一甲子,盛世铸辉煌。六位共和国的同龄人,六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以此,我们希望更多的人都来记述自己的人生历程。因为我们大家的经历合起来,就是我们国家的经历,就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历史。因为这些历史,我们才会看到更加幸福、更加灿烂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2,(24):43-43
官,不是官僚的官;品,也不是官分九品的品。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官,是为党的事业奋斗的领导干部,应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官品,说的就是作为人民公仆的领导干部的品质。人,无品不正,而官,品优才立。  相似文献   

20.
散木 《党史博览》2009,(11):47-49
沈宜甲,安徽舒城人,1901年生,冶金专家,机械发明家,比利时华侨。1918年,沈宜甲从国立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机械系毕业,随后作为中国第一批勤工俭学留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并专攻数理,1928年毕业于法国国立矿冶大学。回国工作两年之后,沈宜甲再度赴欧,后定居比利时,从事科学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沈宜甲爱国心切,曾回国在桂林开办工厂,支援抗战。其间,他曾发明用无烟煤气代替汽油,并在广西桂林创建了一家无烟煤气机制造厂。1949年,沈宜甲赴台湾。1957年重返比利时,继续开展科学研究。曾先后获得30多项发明专利。1974年,沈宜甲曾应邀回国参观。其间,他曾向国务院提供了7份世界先进冶金技术的资料,受到周恩来的表彰。当时,有关方面还向他了解当年赴法开展勤工俭学运动的情况,以及蔡和森烈士的事迹。他应邀撰写了《我所知道的早期之蔡和森》等珍贵的回忆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