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医疗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要通过建立稳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引导农民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相似文献   

2.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医疗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要通过建立稳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引导农民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相似文献   

3.
杨可 《实事求是》2007,(1):59-60
新疆昌吉州自2003年起在5个县进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从试点情况来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但还存在着部分农牧民参保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为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工作的力度;切实提高农牧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扩大受益范围;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的运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华 《求是》2005,(1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偏低,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的客观事实,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决策,要求在2010年建立基本覆盖全体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健康素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  相似文献   

5.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旨在促进社会公平、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政策,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扭转不平衡的社会发展结构、构建和谐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从2003年试点至今,四川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极大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各地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面临着一些挑战。隆昌县是四川省政府确定的第三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县,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该县在制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前期工作…  相似文献   

6.
安腾飞  杨彬 《世纪桥》2009,(7):40-42
当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仍然比较落后,乡、村级医疗服务质量低,农民医疗负担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影响到农村和整个国家长期和谐的发展。因此,中央政府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并明确表示于2007年在全国全面展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施行。本文并不旨在寻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身设计存在的问题,而力图把其放在国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下进行一些探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施行已经存在或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身的缺陷及如何更好的建立综合性的、全面的医疗保障制度,从全社会多角度出发提高农民乃至全民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农民医疗负担,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展得怎么样?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工作的重  相似文献   

8.
王国才 《奋斗》2005,(7):19-2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保险体系,使农民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试点工作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规律,努力挖掘潜力,大胆改革创新,强化科学管理,争取在短时间内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相似文献   

9.
王芳 《共产党人》2007,(12):I0011-I00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目前,已有6.2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坚定落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启动,巴东县基本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特别是在提高城乡居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解决城乡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老大难”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1.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龙岩市全面实施,实施工作进展顺利,成效很大,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需要加以研究、解决。本课题通过对农民的问卷调查,对管理机构与农民的访谈以及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比较全面地了解了龙岩市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进展与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比较严峻,解决农民“看病难”是政府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揭阳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市,更加迫切需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文章提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加强领导、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农村卫生的投入,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风险的识别与规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和2004年中央连续下发了两个重要文件,决定在我国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项制度创新对于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直接的积极作用。为了完善这项制度,使其具有可持续性,首先研究了其中的难点问题,即基金运行的安全性,并从风险的识别、测量和规避的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杨克勤 《当代贵州》2004,(21):28-29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有效提高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的能力,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加快农民致富步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存在明显缺陷。政府要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以逐步建立起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解决三大问题:自愿原则抑或强制原则,补偿比和受益面的矛盾,资金筹集问题。这关系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构的两个基本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构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干预,同样也离不开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只有通过整合政府与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在重塑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利益基础、解决农民合作医疗有效需求不足的同时,强化农村合作医疗的有效供给,才能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构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努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是我国今后农村卫生工作的最主要任务。通过对作为福建省第一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三个试点县(区)之一的龙岩市新罗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一个侧面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实情况、存在的矛盾及解决思路和一些思考,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弱势群体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数量庞大的农村弱势群体,由于没有任何的医疗保障,常常陷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和“贫-病-贫”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着重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立起适合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的过程中,高坡乡在办公管理、乡村医疗卫生资源、外出民工参合积极性等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应从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确保乡村卫生资源的有效需求、强化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品供应商的监管、提高外出民工的参合积极性三方面入手,解决贫困民族乡镇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研究主要采用历史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缺少实证研究;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案研究虽然很多,但是缺少宏观(制度)视角和比较分析,研究呈现片断性和地方性。为弥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中的以上缺陷,以山东省滨州邹平县和菏泽牡丹区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研资料为基础,以实证分析的方法,从资金筹集、分配补偿、监督管理三个方面对两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