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核心内涵,包含获得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效果等方面。在此构想基础上,从认知度、认同度、吸引力、感染力以及参与度五个层面构建获得感的层次维度,开展大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思政课课程价值、课程内容以及教师个人等方面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较高,但对思政课的情感体验较低,学习兴趣不高,行为层面获得感不显著。因此,思政课要提升学生获得感,通过价值引领,夯实获得感的基础;通过以学生需求为核心,推进获得感来源的改革;通过互动实践,提升获得的信服水平;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营造良好的获得环境。  相似文献   

2.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从理论、情感、价值、能力、行为等多维度把握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虽然学生对思政课的感知总体值得肯定,但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度、参与度、满意度和认同感还不够高,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亟待提升。要围绕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持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空间,通过全方位改革、多点创新、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探索形成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新路径,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相似文献   

3.
在大力倡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需要在供给环境、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方式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学供给侧改革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供给能力是指为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教师必须具备包括信仰、知识、教学与科研等多元供给能力。目前,思政课教师的信仰供给能力有待加固、知识供给能力有待拓展、教学供给能力有待扩建、科研供给能力有待筑牢。思政课教师亟需采取有力措施以优化四大供给能力,从而切实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与大学生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政课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一直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高低是衡量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有效提升高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必须坚持育人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知行合一的践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形,文章对全国20余个省级单位、55所高校、16000余名本科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认为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互动形式与频率、学生学习成效评价等要素对大学生思政课学习获得感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可以通过用活教学内容与方法、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扎实推进教学互动、做好学生学习成效评价等路径,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政课学习获得感。  相似文献   

6.
人格是文化主体的内在品质,人只有在具备人格之后,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进而才能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步入新时代,文化的作用与力量不断凸显,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培养上的理论蕴涵、功能表现、作用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探析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的文化养成机理,从理论层面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的意蕴,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分析其现实指向和培育理路,通过发挥文化的力量,持续助推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教育工作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7.
高校党组织在思政课建设中主体责任的落实、作用的发挥对办好思政课意义重大。目前高校党组织对思政课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内化,主体责任需要进一步落地,党组织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为切实办好思政课,高校党委要真正落实主体责任,将思政课作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二级学院党组织要落实落细办好思政课的各项部署要求;基层党支部要发挥好朋辈教育效应;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组织要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政选修课是思政必修课的强力补充和有益延伸。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背景下,各高校积极试水、深化改革、努力创新,孵化带动了一系列创新型思政选修课程,成功打造了特色思政选修金课,从时间、空间和受众三个维度,即"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期到假期"的时间维度,"从线下到线上""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一所高校到校际联合"的空间维度,以及"从受众整体到受众个体""从传播主体到主客互融"的受众维度,有效拓展了高校思政选修课的辐射范围,实现了高校思政教育时间、空间和受众层面的无缝对接,深化了高校思政课育人效果,推动了"三全育人"大思政体系建设,切实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正核心阅读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学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授受互动",要求教师必须在认识层面和实践层面下大功夫。就认识层面而言,思政课教师要做好"知己"与"知彼"两方面的工作。就实践层面而言,讲好思政课要做到有理论高度、故事温度、情感热度、形式广度、实践力度、文化厚度。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是相对于传统工科而言的。新工科建设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在于培养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支撑。新工科视域下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途径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新媒体平台、校园文化、心理咨询、党团建设和学生工作。思政课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提升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站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局的高度,认识和推进思政课建设,提升思政课实效性;推动课堂理论灌输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推动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以理论教育为载体,开展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上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五个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品德培育的重要任务。一个时期以来,"思政课不好教"成为一些思政课教师发自内心的感  相似文献   

12.
教学双方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是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共识。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独特群体,在与管理、服务等其他主体的交互中,既是自我职业的发展者,也是课程教学的主导者,还是社会发展的贡献者,在全面发展中面临职业发展受阻、主导地位不显和多元价值冲击等现实困境。新时代,让高校思政课教师"强起来",需从外部条件着眼,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从课程教学入手,打造高校思政课教学共同体;从社会价值发力,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师担好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13.
魏银霞 《世纪桥》2023,(11):60-62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大思政课”理念的重要平台。学术界和高校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场域无法保障、教学体系不完善、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文章直面问题,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相似文献   

14.
教师自我效能感体现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评估与信心,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探索思政课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为提高和培养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传统教师素质培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前,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占多数,为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应重视和加强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关爱思政课教师,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其次,应调整重科研和社会服务、轻教书育人的管理制度,鼓励青年思政课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再次,重视对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开展多元培训,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最后,要重视和加强对青年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  相似文献   

16.
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是思政课有效教学的前提。由于学生对思政课重视不够、思政课在学校被边缘化、部分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的欠缺以及思政课本身的理论难度等因素的限制,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受到了一定阻碍。思政课教师要想增强教学自信,除了要获得社会舆论、高校内部的制度性支持之外,还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坚持终身学习、丰富学识;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言传身教;与学生建立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共同体,实现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7.
正历史方位,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位置。一个国家的进步,只有从历史发展的坐标上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一个时代的变化,只有从社会发展的对比中去把握,才能更加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必然有新理论的创新。如何让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和新举措及时有效地走进高校思政课堂;如何贯彻落实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打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如何发挥好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是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时间学是一门既有工具价值又有目的价值的科学。为了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有必要另辟蹊径,以时间学为维度,多措并举,以提高教学时间效益、锻造主体时间人格、提升主体时间境界为预设目的,以着力增强教师时间素质、实现思政课教学时间效益的最大化为现实路径,以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时间管理为基本方略,以大力营造蕴涵科学时间观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必要条件,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教学观念陈旧、填鸭式授课等诸多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和缺乏实效性。笔者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为目标,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切入点,试图探索构建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发挥机制,以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在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带来创新机遇的同时,其挑性战也不容忽视:教育者主体权威性面临被弱化的风险、思政课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面临巨大冲击、思政课教学所必需的反思性遭到削弱。置身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必须及时抓住机遇、冷静应对挑战,使得高校思政课能够在"互联网+"背景下,更好地发挥教育引导功能,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群体,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