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张德苏 《理论学刊》2008,(4):100-104
孔子的人欲观是极有特色的.在对人欲的认识上,孔子不以是非看人欲,而把它当成客观存在.孔子主张的对人欲的治理途径不是如现代社会所主张的那样制定繁密的法律"治行",而是走"治心"的道路,且孔子的"治心"又不是宗教思想的"禁欲".孔子的人欲观可概括为:承认"人欲"而"治心",提升人心而不"禁欲".孔子治理人欲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层次:满足欲求,节制欲求,提升欲求,达到欲与矩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君子”是孔子用来培养学生和律人律己的标准人格。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塑造,以修德为基础,以立志为核心,以笃行为目的。孔子的君子人格理论,对于新时期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修德是君子人格塑造的基础 孔子论君子,多指居家处国和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高尚德行的人。他认为“德”是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修德的具体内容就是“仁”。“仁”,一是指“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卫灵公》)这是从人际关系和行为方法上论仁,因爱亲人而爱人,因己之立达而使人立达,因不欲施暴于己而不施暴于人,因维护本族本国安宁而不侵犯他族他国。仁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克己复礼为仁”,即不断克服自己日益增长  相似文献   

3.
正背景:5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非盟会议中心就中非关系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古代哲人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互尊重是政治互信的重要前提,中非始终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中国坚持为非洲的正义事业和合理诉求仗义执言,非洲也一向坚定支持中国维护自身重大利益。中非团结互信,有利于双方发展,更有利于世界和平进步。  相似文献   

4.
论儒家精神     
周桂钿 《理论学刊》2002,(6):109-112
孔子的思想与后儒有所不同 ,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因此可以谈儒家精神。儒家精神最主要的就是“仁义中和”四个字。“仁者爱人” ,仁有两条原则 :一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二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义者宜也” ,该取则取、不该取不取是义 ,该取不取、不该取也取是不义 ;“中”即中庸 ,它是重要的思想方法 ,是从实际出发的最正确的法则 ;“和”是多种成分的有机组合 ,是优势互补 ,是和谐 ,处于其对立面的是“同” ,“君子和而不同”。儒家精神对现代社会还是有较大借鉴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为政以德     
正"为政以德"语出《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认为,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君主就会像北极星被群星围绕一样,为百姓所拥戴。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主张。对于春秋时期的列国混战,孔子认为是"天下无道"导致的。他把"为政以德"思想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提出了治国理政的系列措施,形成了我国历史上儒家"德治"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开新局、创新风的政治教育家,构建了较为完整、系统的伦理政治教育思想体系,影响至深至远。孔子作为首创伦理政治教育的政治教育家,倡导"有教无类"的伦理政治教育体制改革的方针;着力进行伦理政治教育,即官德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是培养志、德、仁、艺全面发展的"成人"或"仁人";提出了进行伦理政治教育教学教养的启发诱导施教原则。孔子的原创性伦理政治教育思想可为今日伦理政治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教化实践是一种政治性的教化。孔子有志于将"孝悌"教诲给执政者,"孝悌"是宗法制度的德性内核,它们分别对应着宗法制度的"尊尊"和"亲亲"之要义。孔子周游列国返鲁之后,以政治性教化为己任,引导并监督着鲁国的执政者。近代以来,学者往往将孔子的教化与政治分而论之,实际上,在孔子的思想中教化即是为政。孔子的教化并不游离于政治之外,而是内置于政治领域之中。孔子以儒家道统引导治统,形成了儒家所特有的约束君权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孔子主张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之始终,尤其在"射"的教学过程中,成功地把德育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仁、智、勇"等方面协调发展。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课程思政"要求,文章通过剖析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分析孔子"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率先垂范"等教学思想精髓对当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意蕴,其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的德育途径与方法,对拓宽当今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路径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邱丹丹 《世纪桥》2014,(10):48-49
从"尊孔保教"到"尊孔不必保教"的变化,是梁启超尝试对康有为学术思想突破的表现,而梁氏学术思想的独立也为其日后政治思想不断发生变化的奠定了基础。本文从梁启超对孔子文化的态度从"保"到"不必保"的变化为切入点,着重探讨"尊孔不必保教"思想形成的过程以及由此而反映出1900年后梁启超在政治思想上发生改变的学术踪迹。  相似文献   

10.
《奋斗》2019,(21)
正当前,我校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坚守潜心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又要自觉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规范。"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为人、处事,尤其是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必须旗帜鲜  相似文献   

11.
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作为一个有着特殊经历的海外学者,吴霁虹高度注视和促进社会发展进程,变身为全球思维的"传教士",长期致力于中、美企业战略管理咨询和全球创新领导力培训及中美之间的战略合作。  相似文献   

12.
修炼“成就人”的气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千五百年前,先哲孔子就曾经提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独有偶,《圣经》上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耶稣基督为门徒洗脚。耶稣说:“每天去传播福音的人不是我,是我的门徒,所以我要跪下来为他们洗脚。”可见,中外“圣人”都认为,成人之美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成就他人需要有宽广的心胸、助人为乐的精神和施恩不图报的气度。  相似文献   

13.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仁学德政及西周以来的政治思想,提出的以民贵君轻、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为核心的仁政理念,是对孔子德政思想形式和意义上一种超越,主要体现在经济基础、思想纲领和核心理念三个方面。“仁政”在儒家思想史乃至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都具有突破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子社会治理思想建立了以"礼"为核心的社会治理结构,形成了"礼""德""仁""孝"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了政治、伦理与教化的内在统一。孔子社会治理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德治"是先秦儒家伦理政治思想学说的基本主张,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孔子提出三点德治主张强调德化教育;强调为政者要有好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仁者爱人"精神的施政内容.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用"仁政"概念代替"德治"概念.荀子在继承孔孟德治思想并吸收管子学派某些法治和礼法并用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从政者要有"道德之威"及道德行为的影响作用,提出了"平政爱民"德法并用,以德为主的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16.
正《孔子家语》(又称《孔氏家语》,简称《家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行,是研究儒家政治思想的宝贵资料。原书27卷,今本为10卷,包括《王言解》《大婚解》《五仪解》《贤君》《哀公问政》《入官》等共计44篇。而《孔子通解》则由"前言""序说""原文""注释""通解"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7.
<春秋>具有浓厚的政治教化色彩,后世将其视为"礼义之大宗",原因即在于此.孔子借<春秋>之"属辞比事"以行褒贬、正是非,形成了"春秋教"思想.这一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礼治名分、重德尚贤、恶战重民、知权时中等方面,其目的乃在于为其王道政治教化体系服务.孔子"春秋教"思想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传统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纲常"思想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的根源。"三纲"是对孔子君臣父子之说的总结和概括,而"五常"是孔子对个人道德修养要求的概括。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虽然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但是后世所形成的"三纲五常"许多思想并不是孔子的思想,这其中有一些是发展丰富了孔子的思想,或者吸收借鉴了其它学说的优秀成果,但同时不可避免的有许多糟粕掺杂进去,对后世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研究儒学思想时,要正确认识孔子的"纲常"思想及历史价值,理解并把握其中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孔子思想与文王、武王、周公等一脉相承。由周初文献可知,孔子说"小人难养",并不含有轻视"小人"的意义,相反倒是反映出他对这一群体的重视。孔子说"女子难养",情况同样如此。孔子"难养"之语是从政治管理的角度,对"养"者即君子而言,本意是说对待"女子"与"小人"都应心存一份敬畏和戒惧。  相似文献   

20.
贪字怎么写     
正《论语》有这样—件事,子张请教孔子:"一个怎样的人才可以从政?"孔子答:"遵行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习,就可以去了。"孔子所说的五种美德,其中一项就是"欲而不贪"。孔子认为让有德者来做官,就不会有贪污腐败发生了。这大概是较早把"贪"和"官"联系在一起的文字记载。中国的反贪最早从尧舜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