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7 毫秒
1.
1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2我国拟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位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3,(6):58-59
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必须走宪政之路: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党应当通过宪政路径吸纳、整合、表达民意,并通过立法程序将党的意志和政策变成国家意志和法律。  相似文献   

3.
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大量篇幅聚焦宪法,同时宣布推出~系列旨在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的重大举措,培养全民的“宪法至上”信仰。  相似文献   

4.
12月4日,我们迎来了第一个国家宪法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设立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必将进一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为法治中国的进程再添新动力。  相似文献   

5.
图片报道     
宪法日我们宣誓宪法是众法之源,是一切国家治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对一个国家来讲,宪法精神就是这个国家的精神,宪法力量就是这个民族的力量。以首个“国家宪法日”为起点,我们看到宪法精神已融入国家的肌体,成为托起伟大中国梦的精神之本、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下称《决定》),并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以立法形式将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的重要举措,对于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白杨林 《奋斗》2014,(11):64-64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于10月28日正式公布。这是一部依法治国的纲领,也是中国未来法治领域改革的路线图。《决定》规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正式就职时要公开向宪法宣誓。  相似文献   

8.
辰鎏 《奋斗》2004,(10):21-22
宪法是规定国家制度、确定公民与国家的基本关系、限定国家各机关的职能权力的内容和范围的规则总和。宪法既是国家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法律部门,又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与其它一般法律不同的地位,又有与其它法律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是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和最高权威。我国已经有了一部好的宪法,但是在国家和社会实际生活中,尚未真正树立起宪法权威。小法冲击大法、规章冲击法规、法规冲击法律的现象较多。因此,建立法治国家的当务之急是整顿宪法秩序,不断提高全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树立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把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多种问题提高到宪法原则上来认识和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公民的宪法权利得到法律保障,使政府权力受到法律制约。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树立宪法权威:  相似文献   

10.
国家征收征用补偿制度的宪法依据和理论基础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建水 《学习论坛》2006,22(5):75-77
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写入宪法,为我国征收征用补偿立法提供了宪法依据。保障人权和公共负担平等说是国家征收征用补偿制度的理论渊源,“公共利益、法定程序和公平补偿”是国家征收征用行为必须遵守的三个法定条件,借鉴外国有偿征收的法律规定,确立我国征收征用补偿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补偿的标准是当前我国征收征用补偿立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正>为什么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答:《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强调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这是增强国家公职人员宪法观念、强化宪法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推动宪法实施的一个重要举措。《决定》提出要在我国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这对于加强宪法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要按照全会部署和要求,通过法定程序,尽快出台具体实  相似文献   

12.
建立"一府两院"官员宣誓制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多数民主国家都以宪法或法律对政治宣誓作了明确的规定。政治宣誓制度在中华民国时期业已初步确立,1949年以后因受苏俄模式的影响而中止。近年来,大陆有很多地方出现了政治宣誓的实践,建立政治宣誓制度的建议也出现在2004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交的议案中。建立“一府两院”官员忠于宪法的宣誓制度,有助于树立宪法权威、推进“官德建设”、刷新政治人物与政府的公众形象、培养公务人员和公民的“尊宪”、“护宪”及诚信意识。建立政治宣誓制度也是人大任命与监督制度的充实和完善,并将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所谓依法行政,就是国家行政机关为实现国家的目的、任务,根据宪法、法律以及各种行政立法,对国家事务负责指挥、组织、执行、监督,从而实现其行政管理职能。它是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国家行政机关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循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宪法、法律的规定。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强化措施,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学法懂法是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活动单纯依靠过去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和行政管理方式显然不行了,必须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引导和调整。我国的法律法规绝…  相似文献   

14.
在首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  相似文献   

15.
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树立宪法的至高权威。依法治国,从根本上说是依宪治国。这是因为:依法治国首先要有一个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而宪法是这个法律体系的统帅和核心,是国家立法的基础和依据;依法治国的实质在于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而宪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法治国家必须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治国首先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而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相似文献   

16.
宋识径 《学习导报》2013,(10):39-40
宪法规定,国家主席是国家机构,需根据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公布法律,任免总理。 按照宪法规定,国家主席不能理解成只是一个职务,而是一个国家机构,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还拥有公布法律和人事任免等职权,这些职权必须根据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进行。  相似文献   

17.
焦洪昌  王放 《当代贵州》2014,(36):58-59
2014年12月4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法的核心是宪法,依法治国首要的是依宪治国,宪法是法上之法,是母法。强调依宪治国就是要按照宪法规定的立法程序和宪法的基本精神原则、具体条文去立法。"法治三老"之一,著名法学家郭道晖曾言,定一个宪法日是好的,但绝不能只搞这一个形式。要树立宪法的权威,一是教育干部尊重宪法,提高干部的宪法意识;二是纠正违宪行为,树立宪法权威。  相似文献   

18.
黄建水 《学习论坛》2010,26(9):75-80
依据我国宪法,全国人大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它既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又行使立法权。当立法或立法解释与宪法或宪法解释不一致时,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就应当发挥调节作用。研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权,特别是解释宪法权、监督宪法实施权与立法权、法律解释权之闻的冲突与和谐问题,不仅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宪法学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建立我国监督宪法实施制度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代表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第三条规定:"代表必须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第四条规定:"代表应当与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刘武俊 《前线》2016,(3):56-58
2015年,是中国法治建设全面推进、稳健发展的一年,也是法治亮点频频出现的一年.铿锵庄严的宪法宣誓彰显依宪治国的信心,特赦制度开启了法治文明新篇章,新版大气法为清洁空气撑开了法律保护伞,红色通缉令让外逃贪官全球无处遁形,立案登记制改革破解"立案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