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线》2011,(5):10-10
本刊讯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了“苏联解体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国内外学者认为,苏联解体是20世纪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分割资源之争1991年以前,里海沿岸只有苏联和伊朗。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成了里海沿岸国家,里海的纷争变得日益激烈。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组成了"海派",坚持认为里海为内陆海,应依据国际  相似文献   

3.
《世纪桥》2015,(11)
当下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即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苏共蜕化变质",由此引发了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笔者认为,是"苏共蜕化变质",还是"部分党员干部蜕化变质",还是"担任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上的部分党员蜕化变质",依据相关材料认真考据。  相似文献   

4.
马保奉 《党史纵横》2007,(10):32-35
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至1991年末苏联解体,42年间中国与前苏联保持了"同志"称呼.两党、两国关系曾由友好变成敌对,1989年后逐渐恢复了国家正常关系.在双方关系恶化时期,"同志"称呼经受了"严重考验",但基本上是勉强维持了这一称呼.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中俄国家领导人和外交人员之间的称呼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5.
112月25日,苏联解体整整20年。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具震撼力的事件之一。印有五角星和镰刀锤头的红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悄然滑落,不仅割断了一个大国苦难辉煌交织的历史,也将世界推入"单极时代"。"共产主义失败了",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是"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  相似文献   

6.
苏联解体是其国内外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就解体本身来讲,苏联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无疑起了决定性作用。苏联解体与其民族政策及其基本制度架构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苏联的民族政策及其制度是在列宁民族理论的指导下,在斯大林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制定和建立的,总体而言,这一政策和制度基本上坚持了列宁关于民族平等的精神。但在苏联发展的70年的历史长河中,民族政策却没有根本改变,致使民族矛盾激化,把国家置于一种时刻面临解体的危险境地:双重主权的法律规定为联盟解体提供了合法性依据,以"族裔民族化"、"民族领土化"和"政治化"为特征的政策为苏联解体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动力和便利条件等。  相似文献   

7.
刘书林 《红旗文稿》2012,(17):33-37
在苏联解体20年的时候,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争论却在国内外的思想理论界又一次升温。各种观点大相径庭。有的人说,是59年前逝世的斯大林及其建立的苏联模式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葬送了苏联,更多的人则认为戈尔巴乔夫等党内领导集团公开放弃共产主义旗帜因而遭到了历史的抛弃。人们对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往往反映了对现实问题的不同态度和主张。有人发表了《从苏联到俄罗斯研究  相似文献   

8.
高静宇 《党史博采》2005,(1):156-158
科茨教授认为,1991年苏联解体对世界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但现在来谈苏联解体的意义还为时尚早.对于我们来讲,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在于如何看待解体的原因.西方学界内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存在着五种流行的解释,最流行的解释之一是苏联的社会经济体制由于内部原因而失效了.科茨教授认为这一解释缺乏历史证据,因为尽管计划经济存在着问题,但在解体前苏联每年还有2%的经济增长,只是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中央计划经济解体后,苏联才分崩离析.第二种流行的解释是戈尔巴乔夫进行的民主改革赋予了人们投票权,人们投票支持了资本主义.但是,1990-1991年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人希望保留苏联.第三种流行观点是,苏联是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搞垮的,但科茨教授指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1917年苏维埃最脆弱的时候都没有搞垮苏维埃俄国,更何况在1991年,苏联已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  相似文献   

9.
自从苏联解体以来,国内外政治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一直在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时至今日仍在继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对这一研究成果作宏观上的综述。同时也谈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点滴思考。  相似文献   

10.
李斌 《世纪桥》2013,(12):69-71
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十余年来,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一直是个热点。本文试图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探析除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因素之外的社会因素在苏联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其对苏联转型表现出来的"变革激烈"与"参与冷漠"并存等特征的影响,从中总结社会建设的经验教训,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当人类的历史的列车驶入20世纪的末期,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苏东剧变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不复存在:另一种则认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苏联解体后苏联哲学是否终结了?会上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已经终结了,另一种认为没有终结,还有一种认为是否终结目前还不能作简单地判断。关于俄国哲学当前状况的问题,有人不同意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苏联解体后俄国哲学的主流是宗教哲学,他认为理性主义也是当前的主流。俄国哲学界目前正对苏联时期的哲学进行反思,并努力挖掘俄国哲学文化资源。而中国哲学界则把对苏联哲学的反思进一步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3.
正苏共亡党、苏联解体是苏联人民的灾难,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悲剧。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意识形态渗透、和平演变为主要手段的进攻下,不费一枪一弹就轻易解体了,这种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反思和研究。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深入研究、深刻反思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认真吸取其历史教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一、要全面正确认识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原  相似文献   

14.
<正>1991年12月25日苏联的解体,不但大大影响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深刻地改写了国际地缘政治大格局。26年来,中外研究者一直在探究其中的原因,有学者将这些原因归结为"民族矛盾""上层自决""斯大林模式""意识形态"等。实际上,除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原因,就是对红色文化传统的抛弃。自列宁开始,苏共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但  相似文献   

15.
赵婷  王聪聪 《唯实》2012,(12):91-94
官僚特权集团是研究苏联剧变的重要维度,它在苏联剧变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阶级》一书对苏联模式在苏东的实践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将掌权的官僚集团称为"新阶级"。吉拉斯所说的"新阶级"实质上就是指官僚特权阶层。虽然对官僚特权集团在苏联剧变中的作用有不同的意见,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存在严重破坏党的先锋队形象,破坏了党的政治合法性;也成为改革苏联模式的的障碍和阻力,阻碍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可以认为,苏联特权集团的利益取向直接加速了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16.
一个大一的学生青涩,是纯真,大四的学生再青涩,就成了"书呆子"。而三四十岁了还不太懂人情世故的话,会被认为很"二"。但如果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家偶尔卖点"萌",又成了"童心未泯"。有个三十五六岁的政界人士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17.
《求实》2013,(Z2):264-266
<正>文学作品常常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有时候还是未来现实的一面镜子。最近重读俄国伟大作家普希金的剧本《鲍利斯·戈东诺夫》,使我陷入沉思,感慨万千,它让我又联想起1991年12月苏联的解体。关于苏联的解体众学者已经总结出许多经验与教训,但好似有一个重要的教训没有充分被总结出来,这就是人民在关键时候的"沉默"。人民的"沉默"似乎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任何一个当政者都不能忽视它,还  相似文献   

18.
贯穿于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整个过程的,是前苏联一些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放弃与背叛。苏共亡党、苏联解体从反面显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苏联的解体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破产,而是背弃马克思主义的严重后果。从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苏联的垮台,我们不仅看到了正是由于斯大林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歪曲地解释了马克思主义,从而"间接"地导致了苏联的垮台,也正是由于从赫鲁晓夫集团到戈尔巴乔夫集团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从而"直接"使苏联走向灭亡,而且也看到了一旦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前苏联和东欧地区陷入了一种什么样的境地!从这里,我们确实深刻领悟到了高举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沈聪 《前线》2014,(12):40-40
<正>(本刊讯)日前,湖南大学主办了"中、美、俄三国学者谈软实力与国际关系及社会主义问题论坛"。论坛邀请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知名学者张国祚教授,俄罗斯杜马议员、俄共中央主席团成员、《真理报》总编鲍利斯·奥列格维奇·科莫茨基教授,美国共产党经济委员会成员瓦迪·哈拉比教授,三人同台互动演讲。三位学者围绕文化软实力、国际关系、全球化、社会主义发展、苏联解体教训、马克思主义教育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党风建设》2000,(7):8-10
1991年的“8&#183;19”事件和不久后的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具震撼力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也引起了中国对社会主义、今后的建设和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的反思。近几年来,中国学者对从苏联剧变中吸取什么教训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