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社会各界对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解体带来的社会后果,纷纷进行分析和反思.有些政界人士和学者如叶利钦、阿尔巴托夫等,他们认为"苏联消失是必然的","它已经耗尽了自己的寿命";但是相当多的政界人士和著名学者都认为,苏联的剧变和解体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而是"人为的错误导致了解体",戈尔巴乔夫等人"对苏联的垮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20年之际,一部集结国内专家探析苏联问题的《苏联真相》备受关注。书中列举了这样细节:苏联的干部开会一般只做两件事,一是颂扬上级领导的英明和决策正确;二是汇报自己是如何贯彻上级意图的。政权苏联解体20年之际,一部集结国内专家探析苏联  相似文献   

3.
2006年12月8日是标志着苏联解体的《别洛韦日协议》签署15周年纪念日。15年前的12月8日,强大的苏联在事实上走完了自己74年的生命里程,而策划这一重大事件的只是3个苏联地方政权领导人,决策时间仅仅用了不到两天。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3,(7):35-35
苏共在20万人的时候,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200万人的时候,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在2000万人的时候,迎来的却是苏联的解体。苏共倒台、苏联解体的原因有许多,但有一点却是致命的,那就是在整个苏联时期,存在着一条苏共干部的特权利益递增规律。正是这条规律,使苏共背离了自己的宗旨,背离了人民,最终葬送了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5.
高静宇 《党史博采》2005,(1):156-158
科茨教授认为,1991年苏联解体对世界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但现在来谈苏联解体的意义还为时尚早.对于我们来讲,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在于如何看待解体的原因.西方学界内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存在着五种流行的解释,最流行的解释之一是苏联的社会经济体制由于内部原因而失效了.科茨教授认为这一解释缺乏历史证据,因为尽管计划经济存在着问题,但在解体前苏联每年还有2%的经济增长,只是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中央计划经济解体后,苏联才分崩离析.第二种流行的解释是戈尔巴乔夫进行的民主改革赋予了人们投票权,人们投票支持了资本主义.但是,1990-1991年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人希望保留苏联.第三种流行观点是,苏联是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搞垮的,但科茨教授指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1917年苏维埃最脆弱的时候都没有搞垮苏维埃俄国,更何况在1991年,苏联已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  相似文献   

6.
正苏共亡党、苏联解体是苏联人民的灾难,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悲剧。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意识形态渗透、和平演变为主要手段的进攻下,不费一枪一弹就轻易解体了,这种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反思和研究。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深入研究、深刻反思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认真吸取其历史教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一、要全面正确认识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原  相似文献   

7.
苏联解体是其国内外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就解体本身来讲,苏联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无疑起了决定性作用。苏联解体与其民族政策及其基本制度架构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苏联的民族政策及其制度是在列宁民族理论的指导下,在斯大林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制定和建立的,总体而言,这一政策和制度基本上坚持了列宁关于民族平等的精神。但在苏联发展的70年的历史长河中,民族政策却没有根本改变,致使民族矛盾激化,把国家置于一种时刻面临解体的危险境地:双重主权的法律规定为联盟解体提供了合法性依据,以"族裔民族化"、"民族领土化"和"政治化"为特征的政策为苏联解体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动力和便利条件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苏联解体的决定性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走上了由科学社会主义转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种改旗易帜的邪路;他通过全盘否定斯大林,把苏联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历史自我丑化为"犯了罪"的"极权社会主义"、"专横社会主义",从而创造了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前提;他又通过倡议"公开性、民主化、社会多元论",召唤反共势力集结起来推翻共产党的领导,这就促成了苏联解体这一20世纪的最大灾难。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当代》2007,(8):55-56
孟凡亮在2007年第4期的《随笔》上撰文指出:人们在谈及苏联的历史时,经常引用的一个例子是:苏共在20万人的时候,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200万人的时候,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在2000万人的时候,迎来的却是苏联的解体。苏共倒台、苏联解体的原因有许多,但有一点人们或许没有注意到,在整个苏联时期,存在着一条苏共干部的特权利益递增规律,正是这条规律,使苏共背离了自己的宗旨,背离了人民,最终葬送了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一本绝好的反面教材——评马特洛克《苏联解体亲历记》中关于阶级斗争理论的论述□周新城摆在我面前的,是美国最后一任驻苏联的大使马特洛克写的《苏联解体亲历记》。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马特洛克从1961年开始就在美国外交界活动,一直从事对苏联的外交工作。自1...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苏联后期,经济体制僵化,限制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各项改革没有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为指导,没有切实去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上去分析,可以看出苏联的解体有其特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现实上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树华 《党课》2014,(20):107-112
1991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20年前的苏东剧变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严重挫折,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历史表明,苏联解体是苏共后期丧失党魂、蜕化变质的结果。而戈尔巴乔夫盲目的政治改组和匆忙的民主化正是这一过程的加速器和导火索。2009年,美国苏联历史问题专家、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拥趸者史蒂夫·科恩在《苏联的宿命与失去的抉择:从斯大林主义到冷战》一书中写道,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进行的“民主化改革”,最终导致了国家解体和政权的瓦解。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苏联解体已有20多年,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坊间已多有论述,并取得了不少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的喧嚣已过,可以使人们冷静地思考这一问题。而随着档案材料的逐步开放和学术界研究方法的转型,则为人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正>苏联解体距今已经有20多年,但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探讨却一直在持续。苏联解体意味着苏共失去政权,国家分裂。对此,苏共难辞其咎。甚至可以说,正是苏共在执政党建设方面的问题和缺陷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反思苏联解体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应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不可动摇的原则在列宁、斯大林之后的苏共领导人任职期间,苏共的指导思想日益远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相似文献   

15.
谈及苏联的历史时,人们对苏共倒台、苏联解体的原因作了诸多的分析,但有一点或许没有注意到,在整个苏联时期,存在着一条苏共干部的特权利益递增规律。正是这条规律,使苏共背  相似文献   

16.
记者:苏联解体已经20年了。国内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一种观点说根本原因在苏共的蜕化变质,另一种观点说根本原因在体制,在苏联或斯大林模式。究竟该怎么认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贯穿于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整个过程的,是前苏联一些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放弃与背叛。苏共亡党、苏联解体从反面显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苏联的解体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破产,而是背弃马克思主义的严重后果。从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苏联的垮台,我们不仅看到了正是由于斯大林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歪曲地解释了马克思主义,从而"间接"地导致了苏联的垮台,也正是由于从赫鲁晓夫集团到戈尔巴乔夫集团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从而"直接"使苏联走向灭亡,而且也看到了一旦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前苏联和东欧地区陷入了一种什么样的境地!从这里,我们确实深刻领悟到了高举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苏联解体虽是多方面问题合力的结果,但民族矛盾是苏联解体可谓非常重要因素。作为多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各类民族矛盾并存在于苏联这片土地上。可悲的是,列宁之后的苏联历代领航者严重错判了国内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普遍性与复杂性,在民族政策上犯下了一系列错误,直至民族矛盾不断积压,最终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冲垮了苏联国家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刘书林 《红旗文稿》2012,(17):33-37
在苏联解体20年的时候,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争论却在国内外的思想理论界又一次升温。各种观点大相径庭。有的人说,是59年前逝世的斯大林及其建立的苏联模式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葬送了苏联,更多的人则认为戈尔巴乔夫等党内领导集团公开放弃共产主义旗帜因而遭到了历史的抛弃。人们对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往往反映了对现实问题的不同态度和主张。有人发表了《从苏联到俄罗斯研究  相似文献   

20.
马保奉 《党史纵横》2007,(10):32-35
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至1991年末苏联解体,42年间中国与前苏联保持了"同志"称呼.两党、两国关系曾由友好变成敌对,1989年后逐渐恢复了国家正常关系.在双方关系恶化时期,"同志"称呼经受了"严重考验",但基本上是勉强维持了这一称呼.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中俄国家领导人和外交人员之间的称呼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