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8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大部署,特别强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日前,市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首都党管人工作创新方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提升党管人才工作水平,深入落实好《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2.
李抒望 《唯实》2003,(8):118-121
"党管人才"是我们党适应自身历史方位变化和执政方式转变,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基础上确立的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党管人才"既延续了"党管干部"的传统又拓展了新的执政空间;"党管人才"的实质是"解放人才";实现"党管人才"最根本的是要走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3.
刘世军 《学习论坛》2005,21(6):27-30
坚持党管人才,是党建工作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是应对国际竞争挑战的迫切需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是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优化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激发人才活力的现实选择。在新形势下,用战略思维谋划党管人才必须创新观念、体制、机制和环境,正确处理党管干部与党管人才的关系,核心人才队伍与基础人才队伍的关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与坚持群众路线的关系,党管人才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用好当地人才与引进外来人才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国家发展靠人才,企业做大做强关键在人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突出"八个坚持",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人才强企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管人才必须全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管大局、把方向、促落实,保证党的人才工作方针政策落地落实...  相似文献   

5.
郝永红 《党建》2010,(5):44-45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培养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笔者就如何坚持党管人才、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做了一些调研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甘霖 《理论导报》2007,(4):15-16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深化对党管人才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准确把握党管人才工作的科学内涵,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努力开创党管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刘开寿 《探索》2004,(2):21-25
文章分为三部分--1、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认为:人才的概念虽然是中性的,但是从历史、现实和法律的角度看,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管人才具有普遍意义,在中国,"党管人才"可以而且应当成为一条政治原则.2、贯彻党管人才原则需要重点解决人才观和体制机制问题:要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人才观,要努力推进党管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要以公正、规范、透明的人才培养、选拔、任用、考核程序保障党管人才原则的落实.3、贯彻党管人才原则需要注意处理好几个问题:党应当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管理人才;在党领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所有人才都"上市"是不可行的;要依照党领导制定的宪法和法律、法规管理人才;既不能将党管人才原则和实行党组织管理人才的体制对立起来,又不能将二者完全等同;在处理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由群众公认、同行公认的关系上,要突出强调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已经成为竞争中取胜的第一要素。抓人才引进工作,在做好"选得准、进得来"的上篇文章的同时,还要做好"留得住、用得好"的下篇文章。要把人才引进工作当做一个系统工程,进一步摆上党委议事日程。人才引进中人选物色、综合考察、办理调入、转换角色、发挥作用,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近几年我院的实践看,要搞好人才引进工作,党委应增强三种意识。一是要增强珍惜人才意识。就是要珍惜来之不  相似文献   

9.
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党管人才原则是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高校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宏观把控、政策保障、协调作为、服务到位,不断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而不是人才工作的一切方面都由党委包揽。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要重点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工作,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相似文献   

11.
衣芳 《理论学刊》2004,(12):4-7
能否把握执政规律及其本质要求 ,关系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前途命运。可以从形成执政规律的最主要因素———执政主体、执政客体和政权及其关系的分析中 ,把握规律的最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和要求。执政一般规律的最基本要求 ,就是执政主体的执政目的、执政方式等必须适应执政客体的状况及其要求 ,集中表现为适应人民大众的状况及其要求。这也就规定了执政者的执政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是为全社会、为人民大众 ,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人类社会执政活动一般规律的基本要求 ,又是共产党执政特殊规律的根本要求 ,也是共产党执政规律和执政能力在新世纪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党的执政能力内涵丰富:它是指党作为执政党的领导能力,其执政范围不只限于国家政权之内;它是指党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能力,这是党坚持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它是指党的整体执政能力,而不是领导干部能力的机械相加。  相似文献   

13.
党的执政理念的历史演化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经历了从动机合法性到工具合法性两大形态。提出并解决执政者自身和人民大众利益的关系问题,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这一新的执政理念所面临的一大崭新课题,并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电子党务”建设的民主价值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积极推进“电子党务”建设,将党务党建工作置于先进的网络技术平台,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继续发展壮大、实现与时俱进目标的必然选择。发展“电子党务”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党内民主的涵盖面,增强了党内民主的辐射力,对推动广大民众和普通党员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我们的党务党建工作以及对党的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务公开:发展党内民主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首次明确提出逐步推进党务公开,这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新突破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新举措。党务公开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内在要求,贯穿于党内民主建设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推进党务公开,进一步扩大了党员和群众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成为新时期发展党内民主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密切党群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群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实践中,由于存在诸如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渠道不畅等不和谐因素,因而严重破坏了党群关系。为此,党员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建立和完善保障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制度和机制,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7.
当好党支部书记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要认真解决理想信念问题,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努力完成各 项工作任务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加强党性修养,做优秀的基层党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围绕如何做好侨务工作这一根本问题,集中全党智慧,总结经验教训,创造性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侨务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具有丰富的创新特色和创新成果,具有承前启后、相互联系的逻辑关系和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9.
能力是实践主体的内在能量的外在表现力。政党的执政能力是政党作为政治组织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能动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是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及社会事务的本领、能量和熟练水平,是一种系统能量的外在表现力,是以各级党政干部执政能力为基础的党的有机组织系统的对外反映能力。政党的执政能力具有系统性,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观。  相似文献   

20.
刘德军 《理论学刊》2005,3(2):96-98
毛泽东执政党思想作风忧患意识,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现状,强调坚持执政为民,就必须坚持与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立足于党的庄严使命和社会重任,强调要坚持执政兴邦,就必须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立足于反腐蚀、经受执政考验,强调保持党的政治本色,就必须要特别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防止自身蜕化变质。其在运用及价值实现方面把握了三个关键性问题:注重反思历史、审视现实与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高度统一:注重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与体现党的性质、宗旨的高度统一;注重拒腐防变、勤政廉政与确保党不变质、国不变色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