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制度正义和个人自由不仅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和价值追求,也是推动社会共同体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社会共同体发展中,只有建立公平的制度体系和合理的社会秩序,才能更好地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利益等,促进个人自由的实现。因此,应当从制度正义视角考察社会共同体中的个人自由问题,在推动政治制度正义、经济制度正义和社会制度正义中促进个人自由实现。  相似文献   

2.
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以正义看待发展,一个合乎正义的社会必须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能力充分正确发挥为终极价值。排他性地专注社会资源的分配而忽略人的能力的发展和发挥是片面的,因此,有必要从人的"可行能力"视角而非"资源"视角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与评价。"可行能力"是一种实质自由,它关注的是人们实际所过的或者能过的生活。基于此,贫困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的"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只有通过教育与培训精准提升贫困者的"可行能力",才能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从而实现社会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  相似文献   

3.
决策民主:公共政策程序正义的制度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序民主是民主的重要内容.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里,程序正义有利于解决政治决策中不同利益诉求之间的冲突,使之达成恰当的平衡,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公共政策程序正义有赖于民主决策程序的建构,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也只有通过民主程序才能实现.因此,只有实现决策民主化,公共政策程序正义才有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曾绪宜 《探索》2001,24(1):55-58
"全民所有制"不等于"国有制"."全民所有制"有两种实现形态社会所有制是它的理想的、完全的实现形态;将"全民财产"进行市场化经营并将其收益严格用于增进"全民利益"的所有制形态,是它的第二实现形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竞争性强的经济领域内,可以存在"产权清晰"、"政企分开"、具有与私有制、股份制企业同等竞争活力的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型全民所有制企业".它们由代表全民某一方面具体利益的非官方性质的各种全民事业基金会控制和经营.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不正义的基础上形成的,现实性、历史性和辩证性是其正义思想的三个特征。立足于现实,通过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不断使所有社会成员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这是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特质。其正义思想为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只有在现实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不断变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注重维护多数人的利益,才能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稳定的内涵是具体的,改革开放以来它经历了从政治稳定到社会稳定再到建构性和谐稳定的嬗变。社会制度正义基础上的社会和谐关系是建构性社会稳定的条件,即有善制才能有善治,有善治才能有建构性的社会和谐稳定。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但"加强社会建设必须推进体制改革"。因此,深化社会体制改革,逐步解决中国社会权利义务均衡正义问题是实现建构性和谐稳定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QN大学千名学生进行的人文素质问卷调查,当代大学生大多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思想,多数情况下愿意捍卫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人文水平与专业水平不成正比,不少大学生人文知识相对匮乏,二是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存在较大偏差。只有将大学教育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回归到培养"人"而不是仅仅培养"才",才能真正培养科学和人文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在人类思想史上对正义的思考从未间断过。正义是什么,它和利益有着什么样的辩证关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来,正义和利益密不可分,利益是正义的内容,正义就是实现一种利益的平衡。马克思主义在正义的利益平衡上与其他正义观完全不同,它实现了衡量标准的根本改变,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的立足点和衡量标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资源依然具有有限性,社会关系并非完全和谐,人们的利益也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还存在着产生正义问题的前提条件,在社会建设中必须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给予同等关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我们的根本立场。  相似文献   

9.
罗尔斯分配正义思想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尔斯认为,正义即公平,分配正义的主题是社会基本结构和基本制度安排.在罗尔斯看来,所有的财富和收入都应该平等地分配,但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的平等是不可能的.据此,他提出差别原则,认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只有在结果能给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者带来补偿利益时才是正义的,并强调市场和政府在实现分配正义过程中的各自作用.罗尔斯的分配正义思想反映了当代市场经济社会的某些一般特征,对于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的分配正义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精神财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在分配正义视域下的精神财富具有无形性、非排他性、可复制性的内在属性,这些性质决定着精神财富能否实现分配正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精神财富是服务于资本阶级的,伴随着异化劳动而产生的精神财富具有利己性和排他性。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精神财富才能同时具备以上三种内在属性,才是属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财富。因此,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探讨精神财富分配正义的实践路径才有意义。新时代促进精神财富的分配正义需要强化社会主义精神财富的生产,增加人民的自由时间,创新精神财富交流与传播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尽管正义内蕴多样,但是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正义比较中,得出符合当下中国社会正义的基本指向,为社会的正义观选择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持。正义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利益或利益关系现象,利益作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础,表征的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诺齐克提出了与罗尔斯不同的正义原则,主张凡是成年人之间互相同意的交换得来的财富即是正义的,诺齐克的正义指向则是一种"持有"正义。马克思与诺齐克在正义思想上是不可能公约的,一个否定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一个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前提;马克思与诺齐克的正义原则不仅存在着底线上的分歧,而且存在着根本性质的原则分歧。  相似文献   

12.
李克胜 《党史文苑》2007,1(3):59-61
和谐社会具有丰富内涵和多重特征,但只有实现利益协调,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与人的和谐,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社会才能真正和谐.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该吸取其他国家和政党的经验教训,充分发挥利益整合功能,协调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以达到"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价值正义,是社会核心价值调节制度安排公平配置社会利益与负担的理念和规范。马克思的价值正义观,是对人自由全面发展异化形式的扬弃及其理想形式制度构建的理念和规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正义观,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片面形式的调节及其全面形式制度构建的公平理念与规范。以此为依据,解读"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要优先落实人民发展的主体权利;要以新发展理念为规范,调节制度安排实现公平正义;要追求与生产力进步要求相适应的人民共享的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14.
正义与需要——共产主义的正义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实》2015,(12)
共产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理想支撑,也是最现实的社会运动,是我们反思过去和思考现在的外在视角。共产主义社会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它使得前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或标准都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它实现的是按需分配。然而正是需要本身的复杂性,导致了人们的多重误解。其实共产主义视野中按需分配的"需"有自身特定的规定性,它是指自我实现的需要。虽然共产主义社会由于实现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对抗性社会关系的消除,看似正义理论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然而通过理性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共产主义社会也存在着正义的需求,它是第一个真正实现了正义的社会,但不是完全超越了正义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并没有系统的正义理论,但马克思对正义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就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条件,故正义要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要求相适应;二是马克思发现在交换过程中的自由平等与生产过程中的伪自由平等相矛盾,他由此对资本主义展开了道德批判;三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压迫、剥削人民大众,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对社会主义制度正义性的设想在于它能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法治社会的公平、正义与有序必须关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法律援助制度作为一项维护基本人权,保障司法公正,稳定社会秩序的弱势群体的关爱与扶助制度,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只有不断壮大法律援助队伍,保证法律援助资金供给,拓宽法律援助范围,提高法律援助质量才能确保此项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应当坚持"合利益性"原则。所谓"合利益性",一是指"合利",二是指"合益"。物质利益的"合利"是基础,"合效益性"和"合公益性"的"合益"是追求和保障。只有使合力主体"互惠互利",把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才会真正有"动力""合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8.
哈耶克认为"分配公平"只有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大家庭"或"小社会"中存在;在市场经济中它只是一件"皇帝的新装",而且会导致计划经济的卷土重来,使全权社会成为可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是保障公民自由的唯一平等.哈耶克的法律公平观对于我们防止"分配公平"的陷阱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但其对"权利公平"的忽视,又是我们必须予以纠正的.  相似文献   

19.
从伦理维度的价值目的与社会道义相统一的视角,可以探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道德建设问题。认为中国道德教育的现代转型与悖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前提;"和谐社会"不仅要求实现每个人正当合理的价值目的追求,更要求人们承担起与之相应的社会道义责任;只有在价值目的与社会道义的动态平衡的张力之中,才能确保"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社会正义秩序的长期稳定和社会道义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0.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以其缜密的思维,辛辣的讽刺方式批判了拉萨尔对于分配方式与生产方式两者关系之间的倒置,澄清了关于拉萨尔"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铁的工资规律""劳动是财富的源泉"等一系列错误的言论。在对拉萨尔的反思性批判过程中,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重构了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第一个阶段按劳分配的正义观,这样以一种"劳动"作为标尺来进行分配的方式,不论是从主客体的视角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按劳分配都有其局限性。只有当社会条件成熟,物资极大丰富,阶级差别逐渐消失,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按劳分配原则才会被超越,最终为人类描绘迈向实质正义的道路。超越社会主义阶段,人类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分配方式的正义。因此,厘清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分配正义有利于确立合乎时代要求的正义观,以社会主义原则作为指导,根据国情及人民的要求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措施,构建具体的正义制度,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实现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