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理想状态下农业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现实条件下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却没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本文尝试对理想状态下农业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行论证,并试图找到我国劳动力转移没能有效促农业现代化的现实原因,旨在为实现农业劳动力适度有序转移以及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新配置。农业劳动力转移一方面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促进了土地合理流转、提高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又制约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务农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下降、导致农业科技推广困难,农业比较效益低下。要走出困境,一要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加强农业劳动力培训,提高务农劳动者素质;三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种植比较效益。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流转有促进和制约的双重影响,本文主要阐述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关系,分析辽宁省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现涉及到许多问题,诸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规模经营的实行、农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等,这些问题仅靠农业部门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西方式单纯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道路,实践也证明,发展农村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含义,分析了影响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心理因素,对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势及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文  王健 《发展论坛》2002,(9):42-43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关系到农民增收,而且关系到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新世纪,我们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加入WTO以后,我国将成为世界…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4,(4):21-21
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严禁搞强迫命令。  相似文献   

8.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完成农业劳动力分化转移的过程,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使现代农业对活劳动的需求越来越少,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分离出来。据测算,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有1.3亿。如  相似文献   

9.
田雅娟 《奋斗》2005,(5):35-35,46
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我省农民增收、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巨大的农业劳动力存量是阻碍现代化农业进程的主要因素,只有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才能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业吸收现代技术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外推力"和"内拉力"及其互相作用是影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尽管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已成功地实现了一亿多人的大转移,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目前,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加速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这应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发展经济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异地转移和以舒尔茨为代表的就地转移,前者主张依靠城乡之间的外部分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后者主张在农业追加劳动力以外的其它要素投入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以传统农业大市阜阳为例,从农业劳动力素质、就业部门、身份特征、转移现状、农民工待遇等方面论述了发展经济学两种模式下的中国效应,进而提出要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中国对策。  相似文献   

12.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并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经营机制,对于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我国农业跨世纪的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宁波城镇化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总结了宁波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探讨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文化教育、农村土地置换、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等社会政策创新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宁波如何充分突出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全域都市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最后提出了宁波基于市情特色的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史证明,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供求量平衡和就业结构协调的过程。在劳动力充分供给条件下的发展中国家,均衡则特殊地表现于农业劳动力有序转移,并有效地配置于现代化部门。劳动力就业结构转换和劳动力供求总量平衡问题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否。 我国农村拥有9亿多人口,4亿多劳动力,其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达30%以上,即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到本世纪末还要新增近1亿个劳动力。这就是说,在本世纪内有2亿劳动力需要安置就业岗位。因此,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六五”期间,我国平均每年约有700万人转移到多镇企业。然而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左右。即使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其它行业的劳动力,绝大部分也属兼业性质。因而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一直是农业经济理论界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及其提升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是推动其市民化进而实现高质量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涵盖多维度内容,既包括从城镇生计出发的农业转移人口工资收入,也要考虑到"半市民化"状态所决定的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等。近年来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包括工资水平、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等都有所改善。但是在农业转移人口内部、城乡劳动力之间以及不同类型企业的劳动力之间,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都存在较大差距,整体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影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的主要是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其他因素。提高农业转移人口人力资本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以及改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环境,是提升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徐惠中 《唯实》2013,(7):14-16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改造农业,用信息化手段服务农业,加速信息化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江苏的农业信息化在推进"四化同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18.
滦县是农业大县,总人口53万,农村富余劳动力13.4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几年来,我县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打造品牌、配套服务"的工作思路,通过健全网络,市场运作,有效促进了全县劳务经济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11.7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转移就业5.6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3.8亿元,有效缓解了全县的就业压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9.
工商资本下乡经营农业: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家祥 《求实》2016,(7):89-96
工商资本下乡经营农业作为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不仅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经营成本高、农业生产技术服务跟不上和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把握不及时不全面等诸多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也存在着公司经营不善、与当地农民发生利益冲突、某些工商资本借机炒作、突发灾害性天气和宏观经济下行影响等诸多潜在风险和问题。为此,要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和我国农业经营方式需要变革的实际出发,顺势而为,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通过多方协力配合,共同做好工商资本下乡经营农业这篇大文章,为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共享发展找到一条现实而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乔传福 《党史博采》2005,(11):16-18
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经济现象,这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20世纪50年代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原来已有的二元经济结构,而且在二元经济结构基础上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社会结构.这样,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相互交织,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经济结构.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顺利地转变二元经济结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农业过剩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农业过剩劳动力的转移是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并且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正发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已有不少著作对二元经济结构和农业过剩劳动力转移进行了研究,但还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