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9 毫秒
1.
吉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农业人口在城市工作,并且在城镇永久居住、平等享受城镇居民各项公共服务而成为市民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吉安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力度,为促进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努力。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41.6%;新增城镇就业9.3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1.95万人;发放创业贷款8.4亿元;工业园区定向培训4.29万人,创业培训0.86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7.21万人;基本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等等。但是,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吉安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不可避免地碰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探索吉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吉安市"四化"同步、"三产"共进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一个亟需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宁波城镇化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总结了宁波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探讨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文化教育、农村土地置换、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等社会政策创新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宁波如何充分突出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全域都市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最后提出了宁波基于市情特色的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小文  兰东  胡仁群 《理论导报》2013,(11):19-20,24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其本质就是人口向城镇集中,亦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但是,目前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还没有得到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政策和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应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建立覆盖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依法享有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4.
精准施策是高质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云南沿边城镇化建设重要手段。购房型农业转移人口是沿边城镇化建设中最具市民化潜质的群体,提升市民化能力是购房型农业转移人口完成由购房定居到购房落户的桥梁。本文运用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方法,进行云南省沿边T市A区购房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个案考察分析。研究发现,云南沿边城镇购房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存在就业不稳定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的瓶颈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从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开源节流、培育异质社会资本三个维度,夯实购房型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稳定就业能力;从重构基本公共服务主体,更新服务理念与内容,城乡联动治理三个维度,为购房型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购房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是推进沿边城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探索》2014,(3)
随着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如何尽快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本文在分析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试图从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构建农业转移人口职业培训体系、建立统一的工资待遇标准、构建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和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等六个方面探索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半城市化"问题突出,严重影响我国城镇化的质量,并引发诸多新的社会矛盾。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一要建立各级政府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按不同比例分级承担的机制以及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伴随人口的迁出迁入实现跨区域转移的机制;二要实行阶梯式、差别化落户政策;三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对土地更多的财产权;四要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进程;五要建立完善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六要完善农民工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7.
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要求,但是这项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受到农业人口"三权"维护与转移机制不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缺失等因素的制约。为此,应通过健全农业人口"三权"维护和转移机制、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差别化落户的成本分担机制、推动居住证制度和积分落户制度改革等措施对农业转移人口差别化落户政策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基本方略",以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等一系列措施,这些内容都强调了"发展的质量"。高质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福建沿海地区"民工荒"的出现、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老龄化的加快都预示着福建省人口红利在不断减小,福建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劳动力数量。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对福建省人口变动和人口素质现状的分析以及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程度的检验,认为福建省应从普及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提高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人力资本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劳动力的有效流动等方面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以促进福建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新要求。厦门在城镇化率快速提升的同时,城镇化质量问题突出:人的城镇化滞后、城镇化推进效率低下、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空间布局不均衡等。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提升厦门城镇化质量路径:提升人的城镇化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农民生活的现代化水平,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优化空间布局,推进紧凑发展产城融合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走内生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求实》2014,(9)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分为主动、被动两条路径。要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必须针对不同路径,采取不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充分认识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把握正确方向;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增强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实力;通过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措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农业转移人口的现实需求;落实产权保护制度,打消农业转移人口的顾虑。  相似文献   

13.
《求实》2021,(1):99-114
空间实践与空间适应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维度。农业转移人口的空间实践不仅反映其生活状态、行为方式,同时也反映其所处空间内的社会关系。从居住空间实践来看,农业转移人口自乡村向城市的流动,完成了水平分散居住向集中居住的转变。城市社区商品房住宅空间结构的开放与闭合之间的张力,导致农业转移人口空间适应存在困境,对其社会交往也产生了限制。职住分离以及农业转移人口相对较忙碌的工作特征,造成农业转移人口生活路径与居住路径的截然分割,导致其社会交往的离散性。而性别角色分工的不同,则使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空间实践与市民化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的社区居住空间适应较男性更容易,且周期更短,并可能带动农业转移人口整个家庭的社区空间融入。男性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空间融入则更加迅速,且相对稳定。职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的实践与适应,共同作用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空间融入和市民化。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发的农民市民化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课题.当前农民市民化进程碰到观念、政策、制度、信息、素质等方面的障碍.采取转变观念,走出认识误区;调整政策,优化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等制度环境;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繁荣第三产业等措施,能够加快楚雄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欠发达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利弊分析及推进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求实》2015,(12)
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及本地人口居多等原因,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有着不同于发达地区的基本特征,存在着转移成本低、社会融入快、制度阻碍小的有利因素和就业岗位稀少、支付能力不足、素质能力偏低、财政能力软弱的不利条件。推进欠发达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能走发达地区的路子,必须根据其利弊因素,走就近市民化的道路,同时依靠盘活农村土地价值和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其支付能力和素质能力,化解欠发达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困局。  相似文献   

16.
破局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当前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随着国家对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的调整、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四川省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农业转移人口群体。四川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有先行先试的经验探索,也存在诸多发展约束和困境。推进四川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从规划、制度、成本分担等多方面加以着手。  相似文献   

17.
破局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当前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随着国家对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的调整、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四川省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农业转移人口群体。四川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有先行先试的经验探索,也存在诸多发展约束和困境。推进四川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从规划、制度、成本分担等多方面加以着手。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是党和政府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所推行的改善民生、造福百姓的重大举措,人口城镇化作为其核心内容,正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成都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人口重镇与新型城镇化改革先行者,在其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应当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抓手,着力于营造良好的经济就业环境、公共服务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慢于土地城镇化、半城镇化现象仍然存在与新生代农民工持续增加等问题,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社会权利与身份认同,进而促进人口城镇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城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是"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的关键。结合现有文献资料,文章论述了农村迁移劳动力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经济条件、社会因素和区位地理等因素对其留城意愿的影响,藉此形成一个综合分析框架,为考察该研究成果提供较为全景式和逻辑化的展现。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向非农行业和城镇以及大城市转移,为实现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业剩余人口转移政策,大体上经历了限制转移、引导转移、支持融入的三个阶段。依据多源流理论框架范式,我国农业转移人口政策变迁是该子系统外部相对稳定变量、动态系统事件以及内部持不同信念"联盟"互动三种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依据跨联盟间的政策学习与政治活动家的折中协调,我国农业转移人口政策未来演进方向必定是渐进式市民化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