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体现在二者的各种关系之中,比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又是以人为本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创新,也是我们党价值观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寻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三重维度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得以确立的前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赖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确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使重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成为一项极其迫切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3.
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均衡、人与自然关系失衡是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以强大的财政实力为物质基础,优化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4.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而和谐的社会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从哲学角度理解,和谐的社会关系就是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坚持义利统一的价值观、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是妥善处理上述三种关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生态危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它强化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不和谐。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逐渐成为共识。我们党提出的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内涵和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和谐寓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社会和谐离不开生态文明。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走生态文明之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朱西周 《求实》2005,(5):67-69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稳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步骤;统筹区域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王晓红 《求实》2013,(2):26-30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自然存在前提论、实践活动论、异化自然论、人化自然论。对手稿中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06,(11):24-24
树立科学发展潮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蜘咯指导思想,实际上也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二者的关系来说,既可以说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关系协调与增长系统,包括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人与人的人态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心态和谐.这三大和谐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这是由于,相对于人类生存和所有实践活动而言,整个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的自然存在前提和客观环境条件.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作为各项工作"生命线"的思想政治工作,更要调动和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发挥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功能,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一个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对思想政治价值的正确认识是高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继续发挥其和谐价值外,它的应用领域及内涵也不断得到拓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调节人与自然关系、人际交往关系、人类自身的身心关系、家庭关系等领域的诸多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促进个人的身心和谐与家庭关系和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是党实现历史使命和完成这一使命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又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具体的历史内容并作出具体的历史检验,二者统一和体现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进程中。  相似文献   

14.
对思想政治价值的正确认识是高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继续发挥其和谐价值外,它的应用领域及内涵也不断得到拓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调节人与自然关系、人际交往关系、人类自身的身心关系、家庭关系等领域的诸多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促进个人的身心和谐与家庭关系和睦。  相似文献   

15.
钟章文 《世纪桥》2015,(2):39-40
在人类社会历史中,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不断,现在更是出现了生态危机,我们迫切需要寻得一条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只谈和谐,不讲斗争,认为斗争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加以扬弃。其实,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就是一部斗争史,斗争是一条使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和谐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6.
“和谐”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道德范畴,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目的就是达到人与人自身、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三方面关系的协调。从这三方面来看,人生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精神支撑,新型的利益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驱动力,合理的自然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认识、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明娣 《求实》2006,2(7):60-61
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也是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理念科学内涵的实质。由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妥善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基本途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需坚持两个尺度:一是尊重自然生态规律,这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物的尺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二是满足人的内在需求,这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人的尺度".两个尺度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客观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0.
崔增富 《求实》2006,(Z4):167-168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我们要正确认识二者的内在统一关系,以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