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飞速增长,虚拟网络社会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虚拟网络社会开拓了政治发展的新渠道和新空间,推进我国政治生活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另一方面,虚拟网络社会也给我国的政治稳定、政府治理、意识形态、政治文化以及国家安全等带来诸多负面效应,在特定范围内给我们的政治秩序带来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网络"与"现实"相互融合、相互嵌入的社会环境造成了虚拟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网络失范现象严重、意识形态斗争激烈、政府公信力面临危机、信息安全缺乏保障。从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分析入手,探索网络热点与群体行动的联动机制,正视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的冲突,形成虚拟社会治理的逻辑。依据中国虚拟社会管理的现实要求,汲取国内外关于虚拟社会管理的有益成果,虚拟社会善治是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时期,应该通过转变传统意识与理念、法律与道德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多元主体协同善治等路径方式来维护虚拟社会的公共秩序,实现虚拟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型传播方式迅猛发展,"互联网+"背景下各类数据海量涌现与大数据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舆情事件的频发多发,网上网下的交相互动,政府的施政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对虚拟社会的治理也成为了政府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虚拟社会有技术性的一面,更有社会性的一面,如没有对其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风险和危害在所难免。在当下中国虚拟社会管理中,诸如网络谣言时有滋生、网络暴力泛滥成灾、网络色情屡禁不止、网络广告良莠不齐、网络犯罪愈演愈烈以及网络群体性事件危机四伏等显而易见。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一样,在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承担着重大社会责任,大力引导网络舆论势所必然。从来没有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媒体,政府作为权威主体,适时规范网络行为,有利于创造一个放心、安全、健康的网络文化发展环境。精心培育网络文化是满足广大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必然,是虚拟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之道。我们应注重协同治理,从构建技术支撑平台、完善管理体系和优化用户意识等方面寻求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运用的广泛普及,一种与现实社会并在的人类社会存在的新形式--虚拟网络社会正在网络空间中逐步形成。通过转变观念,推进网络管理法制化,健全网络安全技术管理手段,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构建健全的网络道德体系,强化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等途径实现对虚拟网络社会的有效管理,也是遏制网络治理性危机,走向网络善治的最佳维度。  相似文献   

6.
网络无政府主义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文昭 《探索》2005,(1):48-51
互联网发展中兴起了新式无政府主义思潮它活动于网络之中,秉承传统无政府主义的基本理念,强调虚拟空间的独立性,反对政府对网络的管制,挑战权威,崇尚在自发基础上建立虚拟的无政府主义社区互联网的非中心建构以及一些新式网络技术是无政府主义的技术基础互联网初期的放任发展和先驱们的乌托邦理想,以及历史和现实中无政府主义的影响,是网络无政府主义的社会渊源。网络无政府主义对社会尤其是虚拟社会的秩序,有一定的冲击力和破坏性随着社会生活向互联网的转移,对网络的管理和控制正在日益强化在治理网络无政府主义的同时,也要警惕网络专制主义。  相似文献   

7.
《求实》2015,(4)
微时代背景下的虚拟社会治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更加自主的行为主体。泛娱乐化氛围日趋浓厚、底层叙事特征日趋明显、多中心格局日趋显现、社会思潮日趋多元是当前虚拟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同时虚拟社会治理实践与网络空间特质之间的背反性问题有待破解。如何适应技术、时代、社会的叠加演进,将网络空间的微叙事与虚拟社会的宏大治理相融合,已经成为虚拟社会治理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需要综合考量当前虚拟社会的时代特征与技术特征,探索并完善虚拟社会治理路径,助推虚拟社会治理实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8.
网络执政是新时期我国党和政府执政的新形态。加强网络执政能力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网络执政拓展了政府社会治理的传统边界,使得社会治理的"场域"和"疆域"显著扩大,治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显著增加,传统的治理方法、手段和路径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治理智慧、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各级政府必须不断提高网络执政能力,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善于把握社情民意和舆情态势,努力消解网络谣言和"群体极化现象",积极应对敌对势力的网络渗透等负能量,积极传递正能量,以应对来自网络的重大非传统安全挑战。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情治理是现代社会治理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重大公共危机下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成为衡量地方政府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一面镜子,也成为评价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重大公共危机往往处于特殊时期,地方政府舆情应急处置水平至关重要,集中体现在网络舆情治理策略上。当前,中国处于重大公共危机频发高发阶段,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第一线”,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指导思想、治理原则、应对策略、处置手段和实现目标等,构成了一个治理链条。因此,加强对这一链接组成部分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网络治理已经成为新时期党执政的新形态,国家治理现代化迫切要求提升党的网络治理能力。提升党的网络治理能力是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党的网络治理能力面临着诸多挑战: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现实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及价值理念多元化、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对网络治理仍然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等。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掌控网络话语主导权、构建执政党(政府)-社会组织-网络公民的良性互动机制、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治理能力等方面提升党的网络治理能力,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网络社会是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虚拟社会.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虚拟的网络社会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是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有机的思想体系,代表着网民的阶层利益,指导网民的"行动",并通过虚拟社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研究网络意识形态及其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逐渐成为社情民意最主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大数据时代爆炸性增长的数据信息使网络舆情更加复杂化,网民失范和失序的在线行为导致极端言论和负面情绪大量汇集于网络空间,不断放大了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矛盾与利益分化现象。政府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着新的形势、要求与挑战。目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实践中依然存在应对被动与回应滞后的困境、内部协同与外部诉求的治理难题、发声自由化与传媒市场化的价值冲击,因此迫切需要探寻可行的应对策略为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3.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府治理模式从传统向现代的重要转变,网络治理是现代治理模式的全新发展,也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途径.上海浦东市民中心作为浦东新区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举措,体现了网络治理的理念,"一站式"便捷服务、积极培育社会组织、促进公民参政议政、增进社会互动平台、强化社会监督等都是其探索创新.网络治理理论及市民中心的实践对于中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网络谣言几乎与群体性突发事件如影随形。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一项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需要我们站在理论建构的高度,积极吸取各种方法进行分析,这其中,社会资本理论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社会资本与网络谣言治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联,社会资本是治理网络谣言的重要资源。当前,我国社会资本匮乏是网络谣言肆虐的重要根源。因此,重塑政府公信力、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和完善社会参与机制,不断提升社会资本存量是我国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公民社会是存在于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关系的总和,公民社会的兴起影响和改变着公共权力的运行方式,从而推动政府治理发生深刻的转型。文章简要探讨了我国传统社会背景下政府治理的历史形态,并从政治参与的扩大和深化、基层民主与社会自治、合作性结构中的公域治理3个方面对公民社会兴起背景下的政府治理转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论政府治理的前提是公民舆论权的确认与维护,这是基于公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合作共生的关系决定的。网络虚拟世界也会出现失灵,政府介入治理面临政治限制、管理成本限制、技术限制与法律限制等,这为网络舆论治理提供了边限选择。网络舆论生态话治理要确立对话协商新机制,进行广泛社会动员,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情发展与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考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舆情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的政治生态,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政治参与模式,为现代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条件。网络是现代社会政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工具和政府治理社会的重要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是政治社会化得到充分实现的前提和保证。互联网是社会观念和思想的显示器和晴雨表,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给我们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带来严峻挑战。在新媒体时代,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全面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开放的态度看待网络舆情,以娴熟的技巧应对网络舆情,这是地方政府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网络对于社会生活的深度介入极大地模糊了现实与虚拟双重空间的边界,各种社会经验、话语和权力主体在不同时空中不断碰撞、整合,促使网络社群逐渐成为现实社会中重要的人际关系模式之一。网络社群虽然是弱关系连接却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认知,能够短时间内聚集强大的社会资本,并能从虚拟走向现实,显著地作用于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并在现实生活中持续产生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凭借网络平台的信息传播优势,网络社群对于社会舆论导向甚至是公共领域决策都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网络社群运行特征与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及时把握网络社群行为的发展动向,充分认识网络矛盾冲突对于现实社会矛盾的倒逼机制,进而实现对于网络社群行为的有效治理,有助于优化我国公共决策体系架构,降低引发群体性公共事件的社会风险,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全面升级。  相似文献   

19.
网络虚拟社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覆盖面影响着整个社会,高校党建工作如何在网络虚拟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和导向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正确认识网络社会,探索网络虚拟社会对高校党建工作模式、工作对象、工作手段、工作队伍、工作环境的影响,是新时期做好高校党建工作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0.
公共安全合作网络治理强调公安机关、当地政府、营利性安全服务组织、非营利性的安全服务组织及公民个人等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与互动,是一种多中心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弥补政府单中心供给的不足,成为推动公共安全管理民主化、社会化、分权化和竞争化的重要力量。然而,合作网络治理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在我国公民社会不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共安全的合作网络治理面临着意识形态的质疑以及诸多操作层面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公共安全合作网络治理理念还未深入人心、多元主体还面临身份认同的合法性质疑;公共安全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可能引发公益性风险和道德风险;对合作网络治理中的公共安全服务供给绩效的评估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等。多重的风险与困境直接影响着公共安全合作网络治理的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