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传播社会学视角审视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红色文化的传播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当前要为红色文化传播创造良好的“拟态环境”,为红色文化传播的受众“塑型”,从而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传播氛围。通过开辟红色文化的自媒体传播路径,发挥流行歌曲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使红色文化传播适应社会需求,从而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礼平 《唯实》2010,(12):38-42
网络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了新的传播方式,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从传统文化数字化资源转化做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传统文化有序、有效地传播。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关涉的首先是一个文化认同问题,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形态本质、实践本性还是当前意识形态传播的特点来看,它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和强烈的文化诉求,而文化亦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支撑和依托,这就要求我们要寻找到一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文化出口,以文化认同来坚实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4.
一、全球化信息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战略地位 当今世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功能作用必定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或媒介进行传播来实现。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有效的文化传播有利于树立国民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形象,在国家整体文化发展战略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河北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这片土地英雄辈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历史。燕赵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书写了可歌可泣、浓墨重彩的红色篇章,镌刻下荡气回肠、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红色资源。红色文化贵在传承,随着融媒体时代的来临,短视频、微信、微博、直播、H5、VLOG等微媒体的出现,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搭建了新平台,赋予红色文化传承新的活力。面对河北红色文化微传播效果欠佳,传播内容不足,形式单一,社会关注度不够的现状,应加大微传播力度;创新微传播内容;丰富微传播形式;优化传播环境,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血脉赓续不断,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宫吉成 《前线》2023,(3):75-77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需要文艺先行,让文艺成为传播载体,丰富对外传播内容,拓宽传播途径,增强文化影响的持久性。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国家大剧院扎根于中华优秀文化沃土,积极创作反映现实主义题材和“三精”作品,同各国媒体和文化平台合作传播优秀中国文艺作品,同时举办国际论坛、发起成立世界剧院联盟,搭建多边交流平台,走出了传播中华文明和展现中国精神的“大剧院步伐”。  相似文献   

7.
乔丽 《山西青年》2023,(3):93-95
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承载体,近年来一直广受各国学生的青睐,国际中文教育中一般以中华才艺课和茶文化活动来进行传播。本文结合中国茶文化在现行的跨文化教学以及文化活动设置中传播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有较多可以改善之处,故结合钱穆先生《国史大纲》所提出的历史观与文化观,总结出了构建茶文化传播的文化符号,举办当地特色的茶文化交流活动,倡导绿色健康的茶生活等主要的应对措施,以期在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和文化活动的实践中传导行之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宣杰  何等浩 《世纪桥》2009,(24):142-144
信息时代是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兴盛的时代,但是信息时代的文化污染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由于文化垃圾对网络传播技术进行了异常控制,网络生态危机业已形成,而且,这一危机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正日益显露。  相似文献   

9.
略论图书馆和谐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提升文化软实力及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作为保存和传播文化的重要窗口,图书馆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要求积极建设和谐图书馆文化,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让图书馆保存和传播更多的先进的优秀文化,推动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中的文化转向要求译者要更加关注翻译中的文化传播与交流,译者在翻译时要有敏锐的文化意识。在进行陶瓷文化术语英汉翻译中,译者也要时刻牢记这一原则,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国陶瓷文化,并为促进世界陶瓷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桑杰 《新长征》2006,(11):33-33
中国要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必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同时强大。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从中国历史上看,我们并不排斥外来文化,而且善于吸收其中的精华并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文化,但是当前文化交流中“西强我弱”的现实值得我们深思。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具备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中国要振兴文化,并对世界文化作出较大的贡献,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中央要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其中,对外传播和输出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史文化弘扬的主旋律受到文化思潮多元并存的干扰,党史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受到网络技术开放性的考验,党史文化的育人效果受到网络参与无序化的消解。因此,加强党史文化建设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遵循历史的发展和传播的规律、要准确把握党史文化丰富的内涵、要用好管好互联网这个阵地。  相似文献   

13.
柴博闻 《学习月刊》2012,(18):38-40
一、拿破仑统一欧洲思想的历史背景 1、文化背景 任何持久的地区一体化运动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条件:建立在理性化或科学化基础上的统一的现代文明。首先,欧洲文明的共同起源是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罗马帝国几乎统一了整个欧洲。罗马帝国在欧洲四处传播罗马文化(包括基督教),构成了欧洲文明共同的文化基础。经过文艺复兴传播人文主义,启蒙运动传播理件主义,欧洲各国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共件。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中保持“文化自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朝霞 《唯实》2008,(7):34-37
在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把西方的“文化霸权”与日本、韩国在中国的文化传播相比较,会发现,两者在形式上都属于一种“跨文化”传播,但在本质上又有所不同,是一种同源而异质的现象。对中国来说,必须要在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交流中保持“文化自觉”,努力建设“文化大国”。  相似文献   

15.
从传播社会学视角审视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红色文化的传播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当前要为红色文化传播创造良好的"拟态环境",为红色文化传播的受众"塑型",从而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传播氛围。通过开辟红色文化的自媒体传播路径,发挥流行歌曲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使红色文化传播适应社会需求,从而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时代的网络空间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宣传的"主阵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加强革命文化的网络传播。加强革命文化网络传播有利于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蚀、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然而,囿于革命文化和文化网络传播的特质,革命文化在网络传播过程中面临着革命文化网络传播主体权威被削弱、革命文化网络传播范式受挑战、革命文化网络传播受众个性化凸显和革命文化网络传播遭遇商业化侵蚀四个方面的困境。通过进一步加强革命文化网络传播队伍建设、创新革命文化网络传播范式、推动革命文化网络"分众化"传播、完善革命文化网络传播制度,能不断提升革命文化网络传播效果,彰显革命文化网络传播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立新 《新视野》2005,(4):72-73
文化本质上是传播的。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发展先进文化要树立现代传播意识,重视和加强文化传播阵地建设,包括新闻舆论传播阵地、社会文化传播阵地、网络文化传播阵地建设。  相似文献   

18.
黄占宝 《共产党人》2005,(24):49-50
新闻出版单位所生产的各种报纸、期刊、图书以及其他出版物,具有对社会文化进行积累、传播、引导和教育等功能,在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闻出版单位的编辑作为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时刻起着过滤、传递信息的作用,肩负着社会文化责任。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大众传媒在宣传和倡导先进性别文化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贬抑女性形象的信息。传统文化中落后性别文化观念和追求利益是大众传媒传播女性负面信息的主要原因。构建先进性别文化,需要党和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行为示范,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和大众传媒的自律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群众性、非意识形态性,可以跨越文化传播过程中因异质文化特性造成的阻碍和鸿沟,从而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考察、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价值、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传承与传播龙狮项目的历史和成功做法等,提出要通过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方式来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承与传播路径,即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介质,发挥海外侨校及华侨华人的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搭建渗透式的传统文化终身教育体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