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大数据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和思维变革,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为核心范畴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深受影响。因此,需以探索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创新的内涵为逻辑起点,从理论和实践中辨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发展观思想及大数据时代的现实要求对其确立的助推;同时,基于大数据的信息传播图式,探索信息追踪定位传播法、信息隐匿传播法及信息分割传播法等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们信息的传播和互动交流已跨越时空的边界。"大数据"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变革。面对大数据浪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如何培养大数据思维,如何运用大数据思维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技术发展,互联网与新媒体进入到"大数据""移动互联"和"社交媒体"的全新时代。"两微一端",即以微信、微博和新媒体客户端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媒体持续发力,使互联网的信息增殖与传播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当前,中国有近7.3亿的网民,其中有5亿多的微博和微信用户,用户每天发布的信息达到200多亿条,已经超过传统媒体,成为民众日常获取信息、传播思想的重要渠道。伴随着社交媒体大数据的信息洪流,"两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向数据化、预防性以及个性化转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互动中实现对客体"意见"和思想的引领形成交往式主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趋向定量化、数据化,抽样调查样本趋近于总体样本;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呈现微型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贵州立足于发展优势,明确重点、高端定位、精准发力,加快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向创新链高端转型、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高端化发展。全力推动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高端化发展,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上取得新突破,这是贵州推动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目标。当前,贵州正围绕这一目标,立足发展优势,明  相似文献   

6.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然而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困境与挑战。爱国主义的教育策略应着重从国家自媒体法律政策、网络道德体系、高校教育主体"微转型"、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方式创新、培养和吸收学生自媒体"意见领袖"等几方面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7.
杨函松 《世纪桥》2015,(4):33-34
一、"微传播"是吴文化传播的力量之源传媒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吴文化的传播带来机遇和挑战。所谓"微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指以网帖、博客、手机短信、彩信、飞信、QQ、MSN、户外显示屏以及后来兴起的微博、微信等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后者则是专指以微博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这种"微传播"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也不同于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而是"点对点"的裂变传播,  相似文献   

8.
正贵州电信聚焦"互联网+"战略,积极融入全省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贵州坚定不移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向纵深发展,强化大数据发展要素集聚,加快推进大数据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推动大数据发展跃上新台阶。推动大数据快速发展,离不开全省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支撑。作为贵州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贵州电  相似文献   

9.
红色基因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清晰地向世人展示着近代以来我国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质与发展脉络。文章阐述了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指明红色基因是新时代大学生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红钥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内核",是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因库"。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应从厚植情怀,打造爱国主义主题教育课堂;利用多渠道,搭建爱国主义教育新平台;加强保障,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机制等举措,将爱国主义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提供精神引领。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微传播正以强劲势头吸引着广大网络用户的注意,并对当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高校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顺应"微传播"时代的要求,深刻分析微传播特点以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立足现实,着力创新,正视"微传播"宣传的影响,抓住"微传播"特征的优势,利用"微传播"提供的新平台,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彭依彤 《新湘评论》2020,(10):23-24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是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自1964年建馆以来,始终紧紧围绕传播"红色文化"这一中心工作,全面展示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和科学思想体系,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厚植爱国主义精神作了许多有益探索,走出了一条让红色文化"入人心、感人心、聚人心"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微文化场域下传播主体的平民化、多元化,传播信息的碎片化、简洁化,传播模式的分众化、圈群化,使得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呈现出多重困境。微文化场域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培育是一项社会性工作,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发力,与时俱进,加强与微文化相适应的培育路径创新,提升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具体路径包括:生态调控,全力营造明朗"微空间";观念创新,加强政治认同"微教育";力量整合,打造新型培育"微队伍"。  相似文献   

13.
《湘潮》2018,(7)
正通道转兵纪念馆以展示红军长征通道会议历史史实为主旨,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坚持将传承长征精神与发展红色旅游相结合;将传播红色文化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将完善基础设施与提升品牌影响相结合;努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精品基地,促进红色旅游开发,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活动载体,传播红色文化。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不断创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演绎与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担负着"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历史重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培育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阵地.  相似文献   

15.
"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微时代"下,人们的思想形态也逐渐朝着复杂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会对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带来一定的冲击。如何抓住"微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开拓基层党建工作新思路,创新党建工作方式与形式,已经成为现阶段基层党组织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将我们带进一个具有"大数据"特征的时代。高等学校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又是"大数据"产生、传播、应用的重要场所,高校需要运用大数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拓展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互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奋斗》2018,(6)
正为适应不断加快的社会节奏,促进党建工作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推行"微平台、微党课、微承诺、微服务"的"四微"模式,有效激发党建活力。微平台,充分展示党建成果。开通"杜尔伯特党建""杜尔伯特机关党建"等微信公众号,以"传播党建理论,聚焦党建动态;展示党建成果,宣传党建工作;教育党员干部,服务基层群众"为宗旨,开设了学习园地、工作动态、评议投票等栏目,每日收集各党(工)委报送的党建信息,每周通过文字、  相似文献   

18.
"信息茧房"是指网络媒介特别是新媒体在迎合用户浏览习惯、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算法等信息技术手段强化推送同质化的内容,为用户营造较为狭窄封闭的信息空间和信息环境。"信息茧房"具有信息窄化、信息迎合与信息封闭的特征,对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信息茧房"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威性,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鸿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根据"信息茧房"的特征对症下药: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以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甄别力,破解信息窄化;精准传播正向能量以提升价值引导力,借力信息迎合;推进信息共享融合以提升师生亲和力,打破信息封闭。  相似文献   

19.
微时代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其传播活动的日常化和个性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吸引力、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和碎片化弱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传播主体的平等化和社群化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约束力。思想政治教育关乎旗帜和未来,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对社会个体、社会有机体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高校要努力建设"微平台"、精心打造"微内容"、积极培育高素质"微民"以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易璐 《世纪桥》2024,(2):16-18
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目的在于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终起到培根铸魂的作用。高校学生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就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领悟好。百年党史时间跨度大、内涵丰富,高校积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发展需要更有效的实现路径。PDCA模型有效融入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使党史学习教育呈现系列化、系统化趋势,使党史学习教育向常态化长效化发展,促进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