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孙子兵法》是一部蕴涵着丰富的领导思想的军事著作,它所揭示的领导思想,经历了若干世纪至今仍闪耀着理性的光辉,给人启迪,值得现代领导者思考和借鉴。 领导宗旨。《孙子兵法》首篇《计》有云:“道者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所谓“道”,从领导学角度来看,可理解为正确的领导宗旨。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坚持的是捍卫领土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正义之“道”。 决策原则。《孙子兵法》对领导者如何科学决策有三条基本原则:第一,“知”的原则。《孙子兵法·谋攻…  相似文献   

2.
朱子哲学的研究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其工夫论更是集理学一系相关理论的大成。“中和旧说”发生的前后是朱子工夫论形成、发展和延伸的阶段。在此期间他对于道南学派的工夫论有了比较成熟和批判性的见解,同时对于湖湘学派的哲学思想也有了相当程度的领悟,这体现在他对于“已发”、“未发”等诸多命题的探讨中意识到了“敬”与“静”之间不可割裂的联系;同时强调在“居敬”工夫中,心体与性体扮演的重要角色。不仅如此,在中和旧说之后,朱子的主“敬”工夫学说有较为明显的孟学色彩,从而在“中和新说”产生之前,初步构筑了以“居敬”涵养工夫为主要特征的工夫学说。  相似文献   

3.
王敬华 《唯实》2008,(6):39-42
《管子》是法家的代表作之一。贯穿《管子》思想的主流是其“道法”思想。“道”是“法”得以成立的最高依据,是“法”所以享有普遍性、公正性、恒常性的根本原因;道是最高范畴,其内部分为德礼与权法两支,两者互为补充,构成和谐之道。《管子》的“道法”观对正确认识法的精神以及科学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杨帆 《前线》2013,(1):90-91
“良知者,心之本体。”“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这是在王阳明文集《传习录》里能找到的话语。近日,手头没离开这部影响后世颇为深远的大书,在字里行间,领悟着王阳明极具启迪意义的灼见,尤其对他的“致良知”思想印象颇深。  相似文献   

5.
古代“中和”思想与现代艺术美周波产生于先秦时代的“中和”思想,既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和哲学方法论,同时又是一种美学原则。例如孔子首倡“中庸”(即“中和”之意)并把它看作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礼记·中庸》则进...  相似文献   

6.
李虹 《学习月刊》2012,(18):24-26
“道”毋庸置疑是道家哲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最早提出道论的是老子,老子哲学是围绕“道”来展开,庄子以老子哲学思想为基础,对“道”进行了大量的描述,作为道家哲学的代表性人物,学术界多数将老庄并称,将老庄思想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但是由于两者的社会背景的不同,对“道”的阐述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对老子与庄子的“道”进行比较,以求埘老庄的道论有更加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0,(23):121-121
特区扩容后,深圳终于把自己的脚迈到了关外。厦门紧随其后,宣布岛外十分之九的身体终于成为“特区”的一部分,而海南的国际岛规划也终于亮相。《纽约时报》惊叹道:“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  相似文献   

8.
经常“回零”,让一切回到“原来的起点”,是素有“经营之圣”之称的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对自己成功之道和经营“秘籍”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调查研究是领导机关的基本工作方法和领导制度,是每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和行动的首要准则。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笔者以为,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应该注意把握好“十二要素”。关于调查研究应有的情感与品格——“情”、“诚”、“神”、“火”  相似文献   

10.
殷辂 《理论文萃》2004,(6):52-55
周易《革》之上六日:“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此爻意义深远,最能代表目前改革的状况。改而不止,革而不变,改革之大忌也;革而不从道,变而不应时,改革之大患也。纵观二十年改革,改革初期,人心被极左思想弄得极其疲惫,世风虚伪,人心思变,改制是顺天应人之举。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先秦诸子学说讨论核心话题之一的“道“,其概念之承接及思想资源,直接来自前诸子时期所发展起来的,具含西周文明礼乐制度内涵的人文意义之“道“。“道“与“人之道“在思想内容方面的相对应,这是上古的一贯传统。而以“人之道“内容释义“道“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道“的概念,扩展其适用范围,是直至春秋时期诸子学说产生之前“道“概念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2.
庄子哲学中“天”所表征的“自然”之义,可从“无为之德”与“有为之道”两个方面进行理解,而非仅代表一纯粹静态、客观的自然状态、自然本性或自然法则。首先,“自然”作为庄子赋予“天”的一种内在德性,是理解“人德”的意义基础,并为人之行为提供了价值依据。其次,“天”的“自然义”还体现在人经过“虚其心”的修养工夫,能够全然顺应万物的自然之理而动,它指涉了实践历程中人最终达成的主客交融、自然而然的行为化境。  相似文献   

13.
小议“精神文明工资”□戴明恩云南机床厂在工资制度改革中,将工资总额的3%改为“精神文明工资”,规定凡有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扣发其当月的这份工资。这项改革措施实施后,得到了全厂职工的一致拥护。他们认为这份工资钱虽不多,但它可以成为衡量一名职工思想道...  相似文献   

14.
庄子哲学中“天”所表征的“自然”之义,可从“无为之德”与“有为之道”两个方面进行理解,而非仅代表一纯粹静态、客观的自然状态、自然本性或自然法则。首先,“自然”作为庄子赋予“天”的一种内在德性,是理解“人德”的意义基础,并为人之行为提供了价值依据。其次,“天”的“自然义”还体现在人经过“虚其心”的修养工夫,能够全然顺应万物的自然之理而动,它指涉了实践历程中人最终达成的主客交融、自然而然的行为化境。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思想,它们作为一种哲学体系,始终为这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团体发展提供了助力。纵观国内外成功的企业,它们的企业文化中无处不体现着其中的思想精粹,且不说国内的海尔、蒙牛、华为,且不论日、韩的丰田、松下、三星,哪怕是世界知名的欧美企业,我们也不鲜见其管理思想中进发的“儒”、“道”思想精华。  相似文献   

16.
文化发展必须关注文化内外向度的和谐及其文化秩序的重建,这是文化发展之“道”。只有对文化发展两个向度的自觉,才会避免出现“道”的萎缩,或弃“道”求技。  相似文献   

17.
呼唤“信”的回归黄涛“信”,守诺践约之谓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说话算数”的意思。国人自古把信看作是修身交友和立业治国之道;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孔子的学生子贡曾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之道,孔子说:“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老百姓信任统治...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06,(5):24-24
2000年6月,江泽民在《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他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以德治国”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中国历代的治国之道,吸取国外国家事务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如何管理国家事务,如何教育引导人民崇尚高尚的精神生活思考的结晶。  相似文献   

19.
子思的《中庸》集《周易》、《论语》里中庸思想之大成,其中突出体现着一种人生和谐思想,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中和”论。《中庸》第一章关于“中和”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相似文献   

20.
朱明贤 《唯实》2010,(4):37-39
由“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能得出老子反对“为学”。“为学”与“为道”同为人的能动性的基本体现方式,二者是统一的。“为学”,泛指人吸取知识、升华境界的认识活动,其价值目标是认识“道”以致“善为道”。“道”是可知的,人是能动的,人与道、天、地同为大,因此,人完全可以“为学”以知“道”。“绝学无忧”所绝之“学”有其特定内容,而不是“为学”活动本身,相反,“绝学”以“为无为,则无不治”正是“为学”所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