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8 毫秒
1.
梁洁 《实事求是》2014,(5):58-61
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已经处于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村发展与农村城镇化关系到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大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蒲韩乡村社区基于自身的社会资本优势,建立具有内生动力的自组织,实现了农村治理、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劳动力流转回乡,为广大农村地区树立了就地城镇化的标杆,具有重要的推广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小城镇是大战略、大名片、大产业,贵州以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为引领,走出了一条具有新时代特征、具有山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贵州以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方向,走出了一条具有新时代特征、具有山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相似文献   

3.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根本标志,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科学地提出了以"三农"稳定发展为基础和前提,以城乡互补、工农业相互支援为核心,以加快政治民主改革为政治保障,以区域发展为重要举措,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邓小平的农村城镇化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有助于我们科学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为解决当前"三农"问题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城镇化的实质是让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这一转变中的关键因素是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就业岗位,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地处西部地区的新疆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区域广阔,农村人口众多,加快农村经济的增长,提高农民收入是统筹新疆城乡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战略措施之一。一直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与现代化水平相当滞后,不佳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障碍。所以,提升城镇化率与城镇的现代化发展水平,改进西部城镇化发展的软、硬环境,就成为了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阐述了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剖析了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水平是体现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镇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推动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建设路子。在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作中,有些有益探索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7.
张涵 《理论学刊》2014,(4):80-84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文化经济在新型城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应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城镇化中的文化经济,把握好二元体系向一元体系转化的历史进程,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重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体系作出新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明确要坚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思维,对促进农村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实现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正确把握农村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正确看待新时代农村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意义·问题·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城镇化不彻底、集约化程度不高、规划布局不尽合理、矛盾比较突出、农村空心化等诸多问题。鉴于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挖掘内需潜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必须从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等几个方面着手,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杨喜军 《奋斗》2013,(6):24-25
正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是顺应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城镇化建设的要求,省民政厅始终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并将之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力度,强力推进,让新型城镇化的居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相似文献   

11.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对推进海西省会中心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福州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必须进一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走有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建立健全农业投入机制,改革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2.
<正>"道路选择"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问题,事关新型城镇化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晋江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材料上所作的重要批示指出,"中国更宜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中小城市介于大城市和农村之间,是联结大城市与农村的接点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支点。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既能适应引导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现实需要,又能兼顾农业人口城镇化的社会效益,避免人口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过度分散在农村所带来的种种  相似文献   

13.
新疆的农业人口较多,地理位置比较特殊,生态环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因此,研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让农民增收对目前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劳动力有序向城镇转移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四个方面作出部署,体现了从农业、农民、农村、城镇化四个方面着力推进城乡互补发展、共促发展的制度安排,对破除二元结构、开启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四个方面作出部署,体现了从农业、农民、农村、城镇化四个方面着力推进城乡互补发展、共促发展的制度安排,对破除二元结构、开启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4,(8)
<正>中国城镇化已进入发展转型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注入了新的动力,尤其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对于地处中国边疆、生态安全地位重要、资源环境相对脆弱的呼伦贝尔市,探索一条切合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呼伦贝尔市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路径选择呼伦贝尔市在国家经济发展、边疆稳定、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萍 《世纪桥》2013,(5):119-120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现阶段建设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实质内容,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的创新之处,分析目前中国发展新型城镇化面临的调整和机遇,提出发展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抓大不放小",对推进发达区域后进乡镇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基于模式角度对发达区域后进乡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探索,PPP能够整体把控和有效推进发达区域后进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发达区域后进乡镇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地方政府应重视后进乡镇新型城镇化发展,并以城乡协调发展为抓手,在规划设计、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制度创新等方面为后进乡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9.
王新燕  赵洋 《求实》2014,(4):57-60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未来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方向,即必须以生态文明思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生态文明思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符合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是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诸城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创新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山东省诸城市创造性地推行农村社区化改革,构筑起以中心城区—镇街(道)—农村社区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奠定了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