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受教育的目的概而言之有: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其中学会做人一项在目前被视为公民的基础教育内容,其重要性日趋显现,所以有人提出先学做人再学求知,或者是边求知边做人。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属于学做人的范围,它是教育中极基础、极重要的部分,它如同整个教育行为的脸面,一眼就可以瞧见教育的好坏和伪善,正如孔夫子说人其国、观其礼一样,人其校,观生礼,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便能量出个十之八九。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而学生一般都是规矩的破坏者,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管理的一大半工作就是围绕着预防学生犯规,阻止学生犯规,惩戒学生犯规展开的。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当阳市官当中学周开林:与学生谈话是教师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动辄对学生进行训斥、说教,效果却适得其反。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违背了学生认知心理特点,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对抗心理。在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我认识到,与学生谈话要做到平等、真诚、求实、守信,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相似文献   

3.
知识结构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思维性等基本特征,其对教与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精心设计并有效落实三维目标,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完整的基本知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学生要独立思考、认真钻研,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形成建立知识结构的意识,学习有效的知识,以实现知识的“内化”。  相似文献   

4.
德育中的道德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道德内化,是指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要求的影响下,将其转化为自身需要,形成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德育中,道德内化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实现内化既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归宿。道德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铸造他们良好的道德人格。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是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教育者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客体,学生经过教育者恰当的启发和引导,当其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后,学生就会由客体变为主体,道德教育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5.
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学生干部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干部是学校育人工作的最基层执行者、主要协助者。学校的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后勤等工作离不开学生干部的配合和直接操作。对于学生干部来说,由于有其特殊性,故学生干部的职能主要表现为:引导、指挥、协调、组织、教育。而教育又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领导者不但和广大同学的利益一致,而且又与普通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学生干部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为:集中体现广大同学的意志,代表广大同学行使一定的权力,以为同学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主要行使引导、组织和协调等职能。  相似文献   

6.
走近学生     
郑笛 《学习导报》2008,(9):43-44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教育注重面向个体.教师既要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又要规范个体行为。班主任要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实现教育过程的以情动人。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关心学生的身体、学习和生活.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班主任要把自己的温暖和感情倾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通过真情的流露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走进学生的心灵,主动亲近学生,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工作实践中把学生放在应有的主体位置上,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的行政性、强制式的管、卡、压的工作方式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生的进取精神,压制学生的创造力,使教育管理失去生机和活力。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情感,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要坚决反对和防止任何损伤和践踏学生情感的行为。教职工既要按章办事,又要实施情感投资,充分体现工作的人情味,通过沟通交流,去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使其处处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从而有效地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其基本含义是促进人类社会进一步和谐稳定发展。提升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是贯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通过培养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竞争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实现高职教育良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走近学生     
郑笛 《新湘评论》2008,(9):43-44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教育注重面向个体.教师既要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又要规范个体行为。班主任要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实现教育过程的以情动人。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关心学生的身体、学习和生活.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班主任要把自己的温暖和感情倾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通过真情的流露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走进学生的心灵,主动亲近学生,  相似文献   

10.
以微博、QQ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广泛应用中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也成为当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新媒体特点和影响力,创新学生思政教育模式,深化学生恩政教育改革,提高学生思政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1.
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教师要提倡民主,彰显学生个性,统筹差异,因材施教,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组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展现学生的个性,使其成为灿烂的花朵。  相似文献   

1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总方向,其核心是提高人文素质。作为教师在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得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除了求“真”,更要求“善”求“美”,使学生得到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陶晓颖 《学习月刊》2010,(22):79-80
长期以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脱离学生的成长状况,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培养,使得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表现出明显的不喜欢、不认同.少数学生甚至有不接受和反感的情绪。然而,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需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引导高职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帮助其抵御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美术院校学生社交焦虑的特点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采用社交焦虑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对中国美术学院的240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其社交焦虑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家庭所在地学生的自我和谐的状况差异显著;社交焦虑与自我和谐存在显著相关,自我和谐对社交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顾明远 《新湘评论》2010,(11):42-42
从教育学来说,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特长、爱好来因材施教,才能获得教育成功。我国古代《学记》就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又说:“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要诚心,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其优势和劣势,因材施教,否则就达不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为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作为一种塑造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它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同时还具有发展学生能力、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等思想道德品质的作用。笔者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进行了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17.
《北京党史》2012,(5):41-41
一、各区新建的少年之家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的校外场所.其主要任务是巩同和提高学生的课堂知识、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培养学生的集体学习和劳作习惯和民主生活:解决部分二部制学生的校外活动问题.使他们能正当利用课余时间,受到有益的教育,全面发展。根  相似文献   

18.
由于高职院校吸收的学生类型有一定的特殊性,存在思想层面的薄弱环节,情感方面呈现出不同特点。对其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流于形式、急于求成。如何就高职学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通过情感教育触动学生心灵,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评课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形态,于日常教学中运用非常广泛。它是对教师课堂教学优点与不足的一种评议活动,属于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其参与者多在领导、专家、同行、同事等层面,其作用多在于鉴定、检查、比赛、教研、分享等。然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则很少能有机会参与到评课活动中,且对于学生参与评课活动的研究也鲜有触及。本课题主要通过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课活动的目的、机制、意义、注意事项等予以探究,以期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相长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20.
巧用赞美     
李建军 《学习导报》2011,(11):58-58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使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然而,不正确的表扬与批评,则会使学生或是盲目骄傲,或是灰心失望、丧失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