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李林 《新视野》2013,(1):11-15
近些年来,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绩,但离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和全局着眼,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地对过去五年民主法治建设成就做出了评价,并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主法治建设目标.未来中国法治发展的总体思路,应当努力实现四个基本转变,即从法治到社会主义宪政的转变、从法律体系构建到法治体系建设的转变、从注重立法到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转变、从法治的表面“维稳”向深层次解决社会公平正义和权力腐败问题的转变.全社会应当尽快把对中国法治状况的认识和评价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部署上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中国民主法治建设事业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法治道路探索,在这个探索中我们实现了从法律虚无主义到重视法律制度建设的转变,实现了由"法制国家"的静态法制到"法治国家"的动态法治的转变,实现了从法治主要是治民到法治的核心是对公权力的制约的转变。如今,我们党不仅提出全面依法治国,而且明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已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引领性、支撑性和基础性的作用,法治已经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转型时期 ,如何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 ,这是党在新时期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因此在思想道德建设中 ,理应发挥法治的作用。一、法治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作用。首先 ,法治的本质在于秩序和规则。法治通过其规则性内容 ,告诉全体社会成员 ,在法律所调整的生活领域里应该如何行为及其相应的后果 ,从而引导人们的行为合乎法律的规范。其次 ,法治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 ,与思想道德建设殊途同归。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存在着各种调整社会行为的规则 ,包括党和国家的政策、公共道德、风俗习惯、宗教教规以及国家…  相似文献   

4.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是人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其包含着法律上的基本秩序以及基本的价值判断,由此建立价值秩序.宪法中的税概念是判断普通法律中的税的正当性的判断标准,是立法者进行税收立法的依据,是对立法者行使课税立法权的限制,税法的制定及施行应遵循宪法精神.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确立宪法税概念高于法律税概念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潘永才 《学习论坛》2003,(10):65-66
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是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像任何国家走向法治社会一样 ,我国要步入法治化轨道 ,建成法治国家 ,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律制度体系 ;二是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蕴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 ,即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忠诚信仰。如果说前者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后者就是法治得以实现和法治精神得以形成的关键。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 ,那么即使有再多的、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  相似文献   

6.
法治中国的实质是建立一个具有良好法律秩序的社会运行环境。中国律师的社会性、专业性、独立性等特点性质决定了中国律师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律师职业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等功能特点也利于法治中国建设。律师是法律秩序建构者之一,律师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地位独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应从价值、规范、秩序、治国层面全面地立体地审视法与道德关系,才能回应现代法治国家对法与道德实践提出的迫切要求.从价值层面看,法律必须服从道德评判及其价值指向;在规范层面上,二元社会结构使法与道德成为并立互补的不同规则;在秩序层面上,伦理秩序是基础,法律秩序为主导;在治国层面上,推行法治立国,德治并用.  相似文献   

8.
市场化、民主化与法治化的浪潮以及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党的领导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原有的领导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显得有点不适应,这就要求党创新领导方式,建立民主法治型的领导。民主法治型的领导就是要求党的领导应以民主为基础,以法治为核心,避免以党治国。为此就要实现党对国家的领导由以政策为核心向以法律为准绳转变,由强制性领导向诱导性领导转变,由强调集中向强调民主转变。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党执政方式的根本性的历史转变。经济是包括法律在内的全部上层建筑的基础,法治经济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是中国走向兼有文化国特征的法治国家的目标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加速经济法治化和社会法治化的进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现重在建设,因而必须支持和保护公民对民主政治的参与意识,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守法意识,强化法律监督,确保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0.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加强立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或民族步入法治状态 ,既需要有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规范 ,更呼唤着蕴藏于社会成员灵魂深处一种对法律秩序所包含的价值整合的理性认知和虔诚信仰。法治精神作为人们对法律价值把握的理性积淀 ,不仅是特定民族法律行为赖以生长的基础 ,而且还通过每个人的观念介入法律现实 ,决定着法律职能的实现。但在中国的法治化进程中 ,民众法治精神的失却 ,却是不争的事实。它严重制约着法律的实效 ,蚕食着业已建构却十分脆弱的法律根基。构固民族法治精神 ,张扬法治灵魂 ,是 2 1世纪中国法治建设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一法治化过程一般来说是在法…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顺应环境保护法治潮流、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变环境发展方式,是我国法治发展正式迈向绿色法治的现代化治理之路。构筑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之墙",应完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健全生态文明执法机制、创新生态文明考核机制、提高公众环境法治监督意识。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法治的文明化进程加快,特别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到法治文明化的轨道.三十年来法治文明的演进表现在两个转变:从社会主义法制到社会主义法治历史性转变;从法律制度外在的强制性约束到法治理念内在的自觉性意识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一系列依法治国的新理念,不仅丰富了依法治国的理论内涵,而且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背景下提出的,其追求公平正义、遵守规则秩序、维护宪法权威的时代内涵是新时期对领导干部提出的具体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维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法律至上观念、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自觉参与法治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农村环境法治秩序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但是,在我国农村环境法治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国家权力制定完备在法律制度,还要吸收农村固有的习惯、传统,从而使国家制定法与农村传统习俗相融合,构建符合我国农村现状的环境法治制度。环境习惯法是历史的产物,它的作用不会因为国家法的扩张而萎缩,也不会被国家法取代。所以笔者认为国家制定法与环境习惯法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法治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文章对法治环境建设应坚持的法律理念、核心要素、多样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法治环境建设应坚持市场经济法治观念、要以培育和保护市场竞争为核心的民商法和经济法"秩序"建设为重点以及法治环境建设应多样化等观点。  相似文献   

17.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首先应当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带头弘扬法治精神,这既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弘扬法治精神,就要做到:一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法治精神;二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守法;三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接受监督.  相似文献   

18.
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必须具备精神和制度两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经过20多年的法制建设,中国法治硬件系统即法律制度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作为法治精神基本内容的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并未取得明显的进展,以致当前依法治国道路困难重重.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依赖于制度的完备,更需非制度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单立千  顾伟 《党史文苑》2011,(22):65-66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树立法律的至上权威。维护法律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依靠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维护法律权威的政治前提和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20.
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法律的基本价值———秩序、人权、正义、效率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必备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