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越轨行为的概念出发,探讨了外来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越轨行为的特点和类型,运用失范理论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外来青少年越轨的原因和越轨发展形成的过程,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新生代民工阿星的故事深入剖析了外来青少年越轨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原因及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论及网络越轨行为时,学界研究大多习惯将网络越轨行为与青少年群体紧紧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联系,缺乏必要的实证数据的支持。在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的越轨身份和网络越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制造”和“生产”出来的,具有意义建构的意味。青少年越轨身份的被制造,来自于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少年必定存在网络越轨行为的论断和对青少年年龄区间界定的含混;而网络越轨行为的“被生产”,则源自于通过对网络环境容易产生越轨行为的判断而进行的标定。正确和客观地认识网络中的青少年越轨行为,需要将日常生活理论作为理论支点,采用统计概括和田野调查的研究范式对网络越轨中的青少年人口统计学特征和越轨行为特征进行科学准确的把握。同时也不能忽略越轨含义的中性色彩,区别对待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法对深圳市667名流动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一般压力理论为研究视角,探究父母虐待对流动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影响以及越轨信念、学业投入、家庭经济贫困、不良朋辈交往和社区风险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虐待对越轨行为有显著的正影响,越轨信念、不良朋辈交往和社区风险对虐待和越轨行为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高越轨信念、与不良朋辈交往、生活在低风险社区的被虐待流动青少年具有更高的越轨风险。本研究对于预防和干预流动青少年的越轨行为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越轨新闻的传播具有正功能、反功能和非功能。越轨新闻传播的正功能一直被忽略,主要体现在:进行一般犯罪预防,防止犯罪发生;引发对越轨行为的制裁,进行犯罪控制;从制度上完善犯罪预防;引起潜在受害人的觉醒,进行被害预防。越轨新闻传播的反功能表现为:消极的犯罪示范功能;价值导向功能发生偏差。非功能论者指出,犯罪者具有特殊的生理机构,而证明越轨新闻和青少年犯罪存在联系的效果论是站不住脚的。目前,对越轨新闻传播增强正功能,消除反功能的种种路径选择都只是限于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5.
社会解组与社公控制理论虽能有效解释乡村青少年越轨现象,却未能揭示乡村“问题少年”现象发生机制的关键环节。实证研究发现,社会转型过程中社区社会资本匮乏是导致乡村少年越轨问题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因此,防范、矫治乡村青少年越轨的思路之一是重构乡村社区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6.
信息窗     
调查研究发现孩子行为越轨源于压力过大最近召开的北京“妇女发展,儿童成长”论坛上,一项来自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关于当代中国未成年人面临压力与发生越轨行为的关系的研究,吸引了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目光。从2001年开始,中国政法大学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合作开展《未成年人压力与越轨行为相关性问卷调查及比较研究》项目,并计划在内地、香港,在中学进行问卷调查,这是在这一领域内进行实证研究的首次国际合作。整个调查问卷共有360个题目,涵盖了未成年人可能面对压力的各个方面,内容的丰富在青少年调查中极为少见。日前…  相似文献   

7.
由越轨理论出发,本文从城市外来犯罪青少年的社会目标期待,实现社会目标的制度化手段的断裂以及这种断裂与犯罪行为的关联程度等几个维度,描述并分析了城市外来犯罪青少年的社会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的断裂问题,同时因为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关联的存在,我们据此推论,制度化手段的断裂对他们走上犯罪道路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引导青少年追求健康合理、多元化的社会目标的同时,加快社会结构的调整,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目标实现手段,使城市外来青少年的社会目标与其实现社会目标的制度化手段得到平衡,这些对预防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文本中蕴涵着对青少年越轨行为及其矫正的主旨。作者吴承恩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归因及其纠正,为我们研究青少年越轨行为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网络越轨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学界的研究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互不兼容的混沌状态。有人把网络空间(cybersociety)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场域,也有人把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看作是在信包网络技术主导下的一种社会形态,这构成了目前关于青少年网络越轨研究的两个基本视点。实际上,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类社会,因此需要在虚拟和谐理念下从网络秩序的角度来探讨青少年网络越轨,进而探索从虚拟风险走向网络秩序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又对青少年越轨行为起到了加剧作用。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具有内部、外部两个方面的原因。因此我们也应从这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实施对策,以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预防更多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欺负行为普遍存在于校园当中,是中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越轨行为,对青少年儿童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欺负行为的涵义、现状以及防治三方面对校园欺负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使社会各界更加深入地了解欺负行为的发生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学业进步。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一般压力理论来解释流动儿童的弱势地位(压力来源)、负面情绪与越轨行为三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基于2011年广州市中学生生活调查的数据,本研究运用负二项回归(NegativeBinomial Regression)模型分析了各种压力来源对流动儿童的负面情绪及其越轨行为的影响,并比较了流动儿童与广州本地儿童在越轨行为模式和形成机制上的异同。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的越轨行为显著高于城市本地的青少年,尤其是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其越轨行为更加严重。研究进一步发现,压力对流动儿童的越轨行为有直接作用。其次,同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面临更多压力源以及程度更为严重,他们更有可能出现与教师的负面关系及承受更大经济压力。再次,个体的压力越大,越容易产生紧张、绝望、烦躁或焦虑、沮丧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等负面情绪;值得注意的是,本地儿童面对压力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比流动儿童更为严重。最后,本研究证实负面情绪是压力与流动儿童越轨行为间的重要中介变量;由于缺少社会支持,流动儿童的负面情绪更易导致其越轨行为的发生。本研究显示艾格纽提出的一般压力理论对理解中国未成年人的越轨和犯罪行为有较强针对性,也有助于我们提出改善流动儿童社会境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最近召开的北京“妇女发展,儿童成长”论坛上,一项来自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关于当代中国未成年人面临压力与发生越轨行为的关系的研究,吸引了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目光。从2001年开始,中国政法大学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合作开展《未成年人压力与越轨行为相关性问卷调查及比较研究》项目,并计划在内地、香港,在中学进行问卷调查,这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少年涌入城市,追赶着"现代化"步伐,他们有着属于他们的"城市梦"。可进城后,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非但没有实现他们的城市梦,还走上了越轨道路。正是种种社会化主体的缺失或者是不良影响,使得进城务工青少年早期便在农村的社会化过程中出现偏差和失败,产生不完全社会化和反社会化的偏向,并由此使得他们在农村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情感缺乏、冷漠内向,自我放弃、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厌学、拜金等个体特质。从观察访谈的资料分析来看,这些不健全的个体特质恰恰是他们进城后越轨行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与女性犯罪的上升幅度呈超出犯罪总数上升幅度趋势,其中,由于早恋行为造成的女青少年违法犯罪占有一定的成份,并且,由于早恋行为造成的个体和一定范围的群体间的“越轨”行为──—亦称“前犯罪现象”,更成了女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应当对青少年的早恋行为予以应有的重视,从预防犯罪的角度施以必要的教育。一、早恋行为的犯罪学意义造成女性犯罪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早恋行为是较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探讨近年来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上升原因,就不能不分析早恋行为的犯罪学意义。恋爱行为实…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反社会行为纵向发展的持续性或稳定性,可将其划分为限于青少年期型和持续终生型两类。限于青少年期型反社会行为的发生具有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并不代表严重性;在发展趋势上,这类行为较集中地开始于青春期,停止于成年前后,缺乏贯穿儿童期、青春期至成年期的持续性。研究表明,个体在青少年时期出现反社会行为是一种群体性社会现象,并不代表个人程度的越轨,限于青少年期型反社会行为并不是犯罪预防的重点。我们应正确认识这类行为的性质,以对之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长沙市某社区街角帮派的调查,试图解读“街角青年”的形成原因、社会心理特征和社会流动模式,并对他们最终沦落为犯罪青少年的原因,进行一种越轨社会学和亚文化意义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网络的虚拟性严重影响着现实社会中青少年的社会角色,从而引起角色冲突,甚至导致角色失败,使得一些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人格变异和心态扭曲,在具体行为的选择上经常处于二难境地,因而极易产生青少年的越轨行为。因此,树立网络意识,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努力减少和避免这种角色冲突,就成为广大青少年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一直是最为引入注目的社会角色和群体,青少年犯罪问题也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对转型期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大多缺乏广泛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控制理论历来是解释青少年犯罪原因的重要范式,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与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相伴而生的,是随着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的逐渐深入而展开、发展、完善起来的;从西方控制理论出发,可以发现我国社会转型期还存在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三个主要特殊变量,包括腐朽思想文化、社会转型与教育教学改革;笔者尝试“移植”和“整合”控制理论,建构“三层面八因素”犯罪变量模型,并把它作为我国转型期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的一种“范式”。  相似文献   

20.
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存在密切相关性,控制理论认为犯罪是低控制能力和相宜机会结合的产物,当行为人与社会的联系断裂或者被削弱时,便可能产生犯罪。青少年心智能力发展不成熟,网络游戏中为迎合青少年心理而加入的暴力等负面元素和游戏的高仿真性进一步削弱了青少年玩家的自我控制能力;过多投入网络游戏导致青少年玩家与传统社会的联系进一步弱化甚至断裂,进而更容易在网络游戏不健康的亚文化环境下实施越轨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