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2009年民主党政权的成立使日本两大政党制的发展迎来高潮.日本短期内再度实现两党政权轮替的可能性较小,但政党竞争在选举层面形成了主要在两大政党之间展开的格局.以2012年民主党政权的崩溃为转折点,日本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向极端多党化.安倍时代形成并延续的"一强多弱"政党格局或将成为日本政党政治的"新常态".进入"后安倍时代",自民党与公明党间的执政联盟也将继续保持稳定并具备长期可持续性.第一在野党的再度崛起成为难题,在野党的政治重组将呈周期性循环态势.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日本自民党长期执掌日本政坛,形成"五五年体制"。自民党由自由党与民主党合并而成,在合并过程中孕育了派阀。在自民党派阀的发展中,总裁公选制、中选举区制、传统政治风土促进了派阀的增殖与固化。自民党派阀在组织结构与功能上模拟政党,作为政策信息的传播中枢,实现了政策信息在派阀内外的流动、共享;作为政党与选民沟通的中介,实现了选民选票与政府政策的交换、循环;作为筹集、分配政治资金、党内外人事安排的基本单位,实现了党内外政治资源的筹集、协调分配。自民党派阀的模拟政党化,实现了"五五年体制"下国家政权在自民党派阀之间的轮替,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自民党的长期政权。  相似文献   

3.
2006年9月,安倍当选自民党总裁、出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并组成新内阁后,提出要推进"有主张的外交".日本对外政策也因此而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日本自民党"一强"优势确立于2012年日本众议院选举,此后历经5次国政选举延续至今。自民党"一强"是一个"复合结构":从选民支持基础来看,自民党国会势力之强与选民支持基础之弱是一体两面;从日本政党政治格局来看,自民党"一强"依存于其对立面,即其他政党的"多弱并存",同时自民党与公明党结成执政联盟,其"一强"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依存于公明党。以选举政治为分析视角,自民党"一强"优势的延续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国政选举的低投票率,与执政联盟伙伴公明党在选举中相互通融选票,与保守政党日本维新会展开间接合作。从当前日本政党政治形势来看,建立在与公明党结成稳定执政联盟与选举联盟基础上的自民党"一强"优势或将长期延续。  相似文献   

5.
在自民党政府右倾化加剧的背景下,日共基于自身"在野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经验,在二十七大上明确提出"在野党联合政权"构想,并在二十八大上将实现这一构想上升为政治任务.该构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在野党联合政权"的性质、建立步骤、目标与任务、分歧处理原则等.日共推动构想实现的主要举措是,呼吁推翻自民党政府的统治,积极与其他在野党进行磋商,倡议在野党尤其是日共实现"党势跃进",推动市民与在野党开展联合行动,与其他在野党进行选举合作.该构想虽然获得日本部分群体的积极响应,但要真正实现仍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6.
从2009超级大选年看德国左翼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因为在德国要举行一系列重要选举而被称为"超级大选年".在这个超级大选年里,在原东德执政党--统一社会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德国左翼党的崛起,对于德国各个政党以及政党体制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分析了德国左翼党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德国政治的现状,尤其是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政党在德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谢列兹尼奥夫及其"俄国"运动和"俄国复兴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列兹尼奥夫成立"俄国"运动以后,使俄左翼阵营矛盾变得更加复杂.杜马风波后,他与俄共的矛盾更加白热化,最后被俄共开除出党.2002年在"俄国"运动基础上成立了"俄国复兴党".  相似文献   

8.
蔡成平 《南风窗》2011,(8):80-82
作为菅直人的对立面,谷垣祯一虽然拒绝出任负责防灾的内阁副首相,但在救灾初期,自民党等在野党一改"万年野党"的作风,对执政党及内阁几乎采取了全面配合的态度。知名媒体人长濑隆就此评论道,日本整个核电产业都是自民党时代留下的隐患,核电罪责不在民主党,这也是这次日本朝野迅速靠拢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记者:作为公明党的党首,请您谈谈公明党在日本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公明党与自民党联合执政的政治基础是什么?公明党在其中的主要诉求是什么?山口那津男:公明党的立党精神是"和大众同呼吸、共命运"。这是56年前(即1962年)的9月13日由公明党前身公明政治联盟以及公明党的创立者、日本创价学会第三代会长池田大作提出的,展示了政治家应有的姿态。当时,自民党和社会党两大政党争斗不休,  相似文献   

10.
日本自民党在"1955年体制"崩溃后选择了公明党作为长期合作伙伴。自民党希望通过合作维持其在国会的运作能力,公明党希望通过合作进入日本政坛真正的权力核心,并期望通过合作能够在新的选举制度下克服不利境遇。"自公合作"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日本政治的稳定,但这种"实用性联盟"却存在诸多潜在隐患:公明党和自民党的政策主张存在差异性分歧,两党内部部分成员对"自公合作"框架持不满态度,其他宗教联合团体的批评会对两党合作造成压力。"自公合作"体制维持了日本政坛的短暂稳定,但暂时的和谐难以掩盖联合政权内部两党的分歧和隐患。  相似文献   

11.
委内瑞拉新执政党——统一社会主义党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 《当代世界》2009,(12):56-57,60
1998年,委内瑞拉第五共和国运动领袖乌戈·查韦斯一举赢得大选登上总统宝座,结束了国家政权被两大传统政党把持近40年的历史,开启了委内瑞拉政坛的新篇章。多年来,查韦斯大刀阔斧地在委内瑞拉开辟着一条玻利瓦尔革命之路,从建设“有人情味的资本主义”、寻求“第三条道路”,到公开反对资本主义,思想主张逐渐左转,  相似文献   

12.
欧洲左翼政党大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5月8-9日,欧洲左翼党成立大会在罗马召开,300多位来自欧盟部分国家的共产党和左翼政党的代表出席了大会,德国民社党、意大利重建共、西班牙联合左翼、希腊左联党等欧盟12国的14个共产党与左翼政党成为该党首批成员.法共和捷克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共产党虽出席了成立大会,但由于党内有不同意见或对建党呼吁书内容持有异议,决定暂不正式参加新党.大会一致选举意大利重建共全国书记法乌斯托·贝尔蒂诺蒂为该党主席.另外,葡共、德国的共、北欧绿党左翼联盟、古巴共、巴西共、日共等22个来自欧、亚、拉美的左翼政党和组织应邀派代表与会.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工党和新西兰工党在思想理论和纲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对全球化、市场经济和国家等问题也有了新的见解,同时对各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政策进行了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西方政党组织与政党认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组织与政党认同之间存在着一个互动的过程:政党组织是政党认同的制度性资源,拥有健全有效、组织严密、动员有力的组织既是政党组织制度化的结果,也是政党争取认同的有效手段;而政党认同也是政党组织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从西方政党组织的嬗变折射出政党系统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党认同总体发展的曲线.  相似文献   

15.
政党的产生和发展是世界文明演进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西方特别是西欧,是世界最早出现政党的地区,是世界政党制度的发源地.西方近代政党制度的产生,以及由此逐步形成的政党政治,使西方国家的上层建筑实现了革命性飞跃,对本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政治演进带来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Party charism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在日本各政党之中以纲领路线稳定而著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日本共产党,以2004年1月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修改党纲为标志,实施了自1961年第八次代表大会以来最大的政治变革.日共这次政治变革,既是对"八大"以来"日本式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延续和总结,也是对近年来"务实、灵活路线"的确认和发展.在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前,日共在党内广泛征求修改党纲的意见,在中央举办了10多次各级干部读书会和讲习班,并且在党支部会议、地区党会议和县党会议等各级会议展开讨论;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后在党内开展了学习新党纲的活动.所以,日共的政治变革虽然只有一年多,但可以说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8.
廉德瑰 《当代世界》2010,(10):34-36
2010年9月14日,日本民主党党首选举大战落幕。菅直人以721分大幅领先小泽一郎的491分,成功连任民主党党首,继续担任日本首相。菅直人连任民主党党首既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所谓出人意料,是因为在选举投票一周以前,人们对选情的分析还是以小泽作为民主党内最大集团的实力为基础的,但是,临近投票时,得到民意支持的菅直人便逐渐胜券在握了;  相似文献   

19.
20.
Conor O'Dwyer 《欧亚研究》2014,66(4):511-535
Why do party systems stabilise quickly in some new democracies while others remain in extended flux? As a core variable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party system stability has led scholars to generate various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but consensus is still lacking. Given its widely divergent party systems, postcommunist Europe present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to revisit stability's determinants. Applying hypotheses derived from theories about competition in multidimensional policy spaces, I find that they better explain variation in a 14-case sample than contending hypotheses about the electoral system, economic performance, constitutional design, political culture, or previous democratic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