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欧洲左翼党派酝酿成立"欧洲左翼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据德国www.rf-news.de、tagsschau.de、www.jungewelt.de、www.pds-online.de等网站报道,2004年1月10、11日,受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的邀请,来自欧洲17个国家的19个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党的代表在柏林州议院大厦举行会议,就欧洲左翼联合起来,成立一个“欧洲左翼党”(die Partei der Europ(?)ischen Linken)进行了协商。参加会议的除德国民社党外,还有法国共产党、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等。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简称重建共)是1991年2月,原意大利共产党改名为左翼民主党时,意共党内反对改名的少数派发起组建的新党。1996年5月至1998年10月,曾参加普罗迪中左政府。在2001年5月全国大选中获得5%的选票,保持了国内第五大政党的地位。该党现有党员12万人,是西欧地区少数力量较强、影响较大的共产党之一。  相似文献   

3.
经过漫长的准备过程,2004年5月8-9日,来自欧洲部分国家的15个共产党和左翼政党在意大利首都罗马成立了"欧洲左翼党".尽管该党面临着一系列困难与问题,但这毕竟是欧洲左翼力量的一次重新整合,有可能对欧洲未来的左翼运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欧洲左翼党”是欧洲各国共产党和左翼政党力图适应欧洲一体化进程并希望影响欧洲一体化发展方向的产物。欧盟在政治体系和社会体系层次上发生的变化,激励和促使欧洲国家共产党和左翼党在欧盟层面上加强合作,“欧洲左翼党”的成立和发展是这种合作的表现,各党政治目标和策略在冷战后的调整以及它们在意识形态、组织网络方面的合作实践也为它们成立“欧洲左翼党”提供了可能性。“欧洲左翼党”的成立,标志着欧洲国家共产党和左翼政党在欧盟层面上的合作有了具体的内容和计划,为欧洲左翼运动向更广阔、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带来了新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6月16日,德国左翼党-民社党、劳动与社会公正选举抉择党两个左翼政党正式宣告合并为德国左翼党,左翼党实行双主席制,左翼党-民社党主席比斯基、劳动与社会公正选举抉择党领导人拉方丹分别当选该党双主席.  相似文献   

6.
在目前的欧洲,挪威的左翼社会党参与执政;意大利激进的重建共产党是左翼联盟的关键参与者;德国的左翼党有可能成为左翼的新代言人;法国具有分裂历史传统的左翼联合起来明确反对欧盟宪法条约草案。但这并不是说所有国家的左翼处境都得到了改善。在去年的西班牙选举中,左翼联合党  相似文献   

7.
面对整个西欧地区共运的低潮和意大利国内政局的动荡,意大利重建共产党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坚持开展群众斗争,不断调整政策路线,经历了从弱到强、从分裂到团结的发展历程.目前该党暂时走过了困难时期,力量基本稳定,成为意大利国内和西欧地区较有影响的左翼共产党力量.  相似文献   

8.
"欧洲左翼党"的建立及其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5月8-9日,来自欧洲各个国家的15个左翼政党在意大利首都罗马成立了“欧洲左翼党”。“欧洲左翼党”有可能对欧洲未来的左翼运动产生深远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9.
2004年2月20-22日,来自欧洲29个国家的32个绿党组织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欧洲绿党”(EGP)的成立宣言,正式成立了第一个统一的欧洲政党。1000多名大会代表主要来自欧盟15国以及将在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的10个新成员国。大会选举了由2名发言人、1名总书记、1名司库、6名委员组成的领导机构。两名发言人分别由意大利绿党领导人格拉齐娅·弗朗西斯卡托(Grazia Francescato)和芬兰的佩卡·哈韦斯托(Pekka Haavisto)担任。瑞士、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和美国等地的部分代表也列席了大会。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在意大利政坛上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是当前欧洲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主要对重建共成立十余年来理论政策的发展演变作出了总结和分析,对该党取得的斗争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也谈苏联解体的一个原因--兼评美国学者科兹的几个论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共及其社会主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苏共内部产生了一个特权阶层.美国学者科兹看到是这个特权阶层搞跨了苏共和苏联,却不懂得它产生的真正原因,而是把它归之于改革,进而得出了反对市场化改革的错误结论.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不改革、不正确地进行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  相似文献   

12.
早在1996年,您就在<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一书中提出:"政党政治进一步现代化的问题已经提上日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政党现代化"这个问题,但在那时人们对"政党现代化"这个词还相当陌生,所以您的提法应该说十分"前卫".那么,您当时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呢?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政策的实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谋生,由于户籍制度等社会原因,他们下一代的问题日趋突现。根据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笔者从我国“外来人员第二代”的现实境遇出发,提出了对这个群体犯罪问题的预防与治理对策,以供社会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15.
苏共败亡的原因,归根到底在于苏共违背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背离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丧失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说明我们党不仅善于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而且善于借鉴和吸取其他政党成败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6.
17.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潮流的新认识.认清时代潮流,有助于把握时代的本质特征.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曾将"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概括为历史潮流.70年代以后,兴起了新的时代潮流,江泽民同志将其概括为:"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不仅对于国家制定对内对外政策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有利于人们加深对时代主题的理解和正确判断世界大事中的是非.  相似文献   

18.
克里姆林宫易帜十年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之亡,戈尔巴乔夫及其所代表的那一代苏共领导人有不可回避的重大历史责任,但根源在于其制度基因和历史演变."斯大林模式"不过是斯大林主义的乌托邦,并非社会主义的合适的社会模式;大俄罗斯主义的单一制国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核军备竞赛、国民经济军事化都是导致苏联衰败的原因;极权官僚制度及其必然的腐败最终葬送了党和国家,苏联是"自杀自灭",亡于"脑坏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民党在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经历了六次重大历史转折。每一次转折都是对自身建设进行的一次深刻调整。研究它的历史演变 ,关注其现状与未来走向 ,对于研究政党政治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Keiji Sato 《欧亚研究》2014,66(7):1146-1164
In June 1989, the First Congress of People's Deputies of the Soviet Union established the Commission for Historical and Legal Estimation of the Soviet–German Non-aggression Pact of 1939. In the commission, representatives from Estonia, Latvia and Lithuania condemned the Soviet annexation of the Baltic States, prompting heated arguments regarding the invalidity of the related secret protocol of the pact with other members who continued to hold the traditional Soviet ideological view of the pact as something positive. The debate over the secret protocol had the further potential to extend to disputes over ‘recovery of lost territory’ amongst the Baltic States, Ukraine, Moldova, Belarus and Russia.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arguments used by commission members, considering the interplay of national interests, how they balanced arguments between restoration of ‘state sovereignty’ and maintenance of borders, and how they finally compromised and concluded the commission's rep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