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了解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研究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创业型高职院校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创新创业精神。未来,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研究要从增强时代性和战略性、增加覆盖面、加强实践导向、彰显育人功能等方面着手深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梳理了会计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工学结合是目前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文中分析了工学结合的工读交替模式、能力本位模式、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指出工学结合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终从人才培养思路、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创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强化高端制造业,将中国建设为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对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参加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为突破口,引领数控专业的教学成为一项重要的手段。而研究如何以大赛促进高职数控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与创新能力,对于探索一条适应制造强国战略目标要求的数控专业培养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高等教育重点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要求,我国新组建了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与传统高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办学基础差等弱点,如果要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要从用人单位的市场需求出发,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企事业文化专业自办学以来,就不断探索,总结出"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强化产学研合作、构架‘通识+专业+特色’的课程结构、搭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是青年中的技能型人才,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党员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构建合理的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以"入党前,入党中,入党后"3个发展时期为横轴,以"入党积极分子选拔条件,发展对象考察机制,预备党员质量评价体系,党员激励与约束长效机制"4个内容为纵轴,根据学生党员每个时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的不同,建立有效的培养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6.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时下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手持弱势文凭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对于高职院校就业原因和对策的分析基础上,结合广东高职院校的情况,我们认为就业困境在于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关联性不足和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尚未与市场建立联动机制。要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应在扩大高职院校管理专业权限,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管理部门功能,建立非营利就业服务组织等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7.
2015年是加强基层工会建设"落实年"。各级工会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工会建设"三个着力"的重要批示精神;总体把握、认真落实北京市"1+15"文件。以问题为导向,创新载体,明确标准,强化制度,落实职责,把加强基层工会建设的举措落到实处,推动服务型工会深化发展,进一步焕发基层工会活力。  相似文献   

8.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学生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查以笔者所在单位在校生为调研对象,从基本情况、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条件和创业行为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旨在后续为本校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提供可行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江苏省七所高职院校的89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了经济转型时期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现状,采用SSPS20,0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完成数据处理,探讨经济转型时期影响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社会环境、政府、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五维。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必须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适度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使大学生具备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适应力。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1+15"文件,是市委对首都工会工作的全面部署,是首都工会和工会工作的纲领性文献。"1+15"文件揭示了首都工会和工会工作的定位、特点与规律,彰显了首都工会和工会工作的"精品意识",提供了首都工会和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即坚持问题导向。  相似文献   

11.
要构建合理科学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须明确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模式的现状,分析了高职教育实践情境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状况和问题。以期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创新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水平关系着高校的社会声誉,是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高校要把学生就业摆在事关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积极探索"招生、就业、教务、学工"协同联动机制,着力构建"基础保障、培养质量、就业服务、创业孵化"四大创新体系,努力实现就业教育从零散化向系统化转变、就业服务从粗放化向精细化转变、就业评估从单一注重就业率向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并重转变。  相似文献   

13.
培养创新性技能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广东高职教育作为广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伴随着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企业加大了创新性技能人才的需要。而当前高职创新性技能人才培养的不足,导致广东省高职创新性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要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广东高职院校需要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创新课程开发,加强校企合作,改革教育考核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稳定制造业就业是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基本方略和重要举措。近年来制造业就业总量和就业比重双下降,重要原因是工资待遇偏低和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就业需求增加、就业质量提高,但是也带来了结构性分化问题,部分地区和行业失业风险加剧。目前,制造业就业存在人才紧缺、人工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为稳定我国制造业就业,研究建议: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增加岗位吸引力;加强创新研发载体建设,打造紧缺人才聚集高地;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促进人才供需双方优势对接;强化政策服务,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期,探索和构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化的育人模式,对于增强实践育人效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对广大高校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责任意识、增强就业能力、完善个人素质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当前,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因此,建立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化育人模式必须通过树立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化的工作理念、建立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化的工作机制、营造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化的社会氛围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以便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造和创新精神、勇于实践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此对高校学生"三创教育"提出要求,要求各高校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树立以"三创教育"为指导方针,把培养具有"三创"精神和"三创"能力的人才作为高校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就业结构性失衡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我国就业领域重大结构性失衡表现为城乡间失衡、区域间失衡、产业间失衡、所有制之间失衡和技能结构失衡等。劳动力要素未能实现最优配置,究其原因,主要可归结为经济增长模式偏向性,政府经济政策干预不当,劳动力、人才的社会性流动面临制度性障碍等因素。研究建议,以渐进式改革推进经济增长驱动力平衡,转变经济政策的干预模式,消除阻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来解决就业领域结构性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十三五”末期,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农村地区就业创业市场的稳定发展。为应对就业压力,“十四五”规划应将“稳就业、促创业”作为促进农村就业创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以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重点目标,按照“充分发挥第一产业就业‘稳定器’作用,提升农村二、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增强农村创业环境吸引力,稳定农民工就业"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农村地区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新局面。为支撑“十四五”农村就业创业高质量发展,应将提高农村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完善农村创业政策体系、促进农村产业多样化以及吸引优秀人才、社会资本下乡等作为政策着力点,让农村地区成为全国新增就业的“蓄水池”。  相似文献   

19.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从高校 的视角来看,人力资本、杜会资本对大学生的求职过程、职业稳定与职业发展以及就业满意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大学生和高校可通过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投资和积累促进就业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年学生的精神追求。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深理性认同,增进情感认同,强化行为认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学习社会实践、校园社会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增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积极创新社会实践路径,实现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