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我国整体发展趋势来看,社会对具有现代一线岗位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地方性院校应该深入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征,结合自身的优势,对传统办学模式进行大胆革新。以贺州学院为例,分析地方性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以及地方性院校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和师资建设,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等角度,提出地方性院校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毕业生压力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最主要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高职院校构建和实践"1+1+3"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一个引领: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引领;三个结合:学做结合、研创结合、校行企结合。将这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应用型专业,必将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并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新时期我国大学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为塑造应用型人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过程中多次调整专业培养方案,通过变革实验教学理念与相关措施、明确实验教学定位与教学规划,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探索适合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特点和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和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构建契合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和师资培养等手段,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培养。  相似文献   

5.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专业由于其本身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该专业实践教学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创造出多元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包含层次逐渐提升的四个维度:学涯与职涯指导、实验室训练与实务模拟训练、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调查研究与论文写作。这一模式既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般性框架,同时也包含了工会院校的办学特色,对行业院校开展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建本科院校的扩招,大批青年进入思政课教学岗位,形成了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结构。思政课青年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实践者,其师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新建本科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加强新建本科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从构建思政课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环境的视角提出了促进青年教师师德提高的有效途径,为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思政课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2008年以后,中国高等本科院校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现象日益突出.这虽然可以部分归咎于2008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但笔者认为,本科院校的盲目扩招和人才培养方向的误区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根据金融行业的市场需求特点,为高职院校金融学科的人才培养方向重新定位,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几个方面,对金融学科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8.
聊博一笑     
《工友》2007,(12):66-66
从"0"开始父亲:"刚开学考试,你怎么就得了个‘0’分?"儿子:"老师说,我们一切都要从‘0’开始。"搞不清父亲问小华:"你将来要娶谁做太太?"小华:"平时祖母最疼爱我了,所以我要娶祖母做太  相似文献   

9.
在新形势下,全国团属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打造办学特色是团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学院科学定位的必然选择,是学院形成办学优势的客观要求,是学院打造品牌的重要战略。打造办学特色的主要途径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特色素质教育及其科学研究,利用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0.
创新办学模式是当前我国青年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难题。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突出区位优势,创新合作办学模式;突出资源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育人优势,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这些探索对于促进我国青年高职院校的办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技能必须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应用要求,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障体系必须重新构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体现,另一个是学生对信息技术本身的技能掌握和应用,从而适应信息社会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2.
高职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从其办学特点出发,结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探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重点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造力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如何坚持做到既坚持理论学习又要强化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既促使学生打下坚实宽厚的理论基础,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对高校及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以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战略性规划为向导,在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素质教育中,充分考虑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树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培育优秀文化成果,积极推进现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生源不足,办学难以为继是成人教育学校最近几年普遍遇到的问题。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增强办学吸引力,走出办学低谷,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工会干部院校要办出特色,增强办学活力和吸引力,就必须充分认识成人教育、干部教育的自身规律及特点,并摆脱普通教育模式的影响,建立起既适应干部教育特点,又具有工会特色的办学体系和运行机制。首先,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虽同属教育范畴,但两者存在较大的差距,前者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是为今后培养各类人材和就业后备军打下文化基础的教育;后者则是以提高在职人员的任职能力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材的专门性教育。普通学校教育是坐等学生上门求学,而成人教育学校则是靠吸引学员来校学习。这两点根本差异就决定了两者的办学思想、办学内容、办学原则、办学方式、教育方式、招生方式。成人教育学校要有自己的特点,创建自己的模式。办学指导思想要体现为发展经济和生产、促进各项工作、直接有效地服务的思想;坚持按需办学的基本原则,办学内容要突出学用结合,培养提高能力,办学形式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开放式办学;教育方式应以启发式为主,招生方法要变“等”学员上门为“找”学员上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运学院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为学院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今后,只有全面推进学院建设,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才能为我国工运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在学院发展的进程中,要正确处理面向社会办学与坚持工会特色、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学科专业与搞好特色专业建设、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扩大办学规模与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以促进学院建设顺利、健康地进行.  相似文献   

17.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毕业后就业或持有效学分直接进入普通高等教育就读双重目的。我国职业教育10多年的实践证明,就业与升学之双元目标普遍存在。政府应正确引导双元目标,赋予高职院校更大的专业设置权,实现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尝试第三方评价;允许并培育部分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供给贫困学生公平学习机会;建立专本科学分衔接机制,向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过渡。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新类型,发展历史短,学生起点低。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高职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具有岗位的针对性,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何种培养模式更适用于高职教育,和"2.5+0.5"培养模式相比,阶梯式培养模式更适合于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符合高职人才培养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办学环境和教职工的利益诉求也发生了变化.高职院校工会组织如何着眼于新时期的时代特点,顺应时代要求,更好地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人们深入思考与实践的课题.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工会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提升工会的"引导力、服务力、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着眼点,提出了做好新时代高职院校工会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开心园地     
《工友》2014,(3):62-62
正像美女一样我向一个哥们儿抱怨:"这微信附近的人,看照片都像美女一样,其实本人很糟糕。"哥们儿淡淡一笑,说:"你真天真,说了是微信,要是都漂亮,那就应该叫全信了。"太太别解甲:"常听人将妻子说成‘太太’,我结婚后终于悟出其中道理。"乙:"悟出什么道理?"甲:"我烧菜多放几粒盐,她说‘太’咸;少放几粒盐,她又说‘太’淡;买楼盘,底层嫌‘太’潮湿,高层又嫌‘太’累;每月工资交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