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时代风采》2009,(11):17-18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变得扑朔迷离。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意见和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也不乏在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展就业领域、疏通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创造更大的就业空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各地出台多项措施,突出抓好重点就业群体扶持工作:加大保障力度,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点对点就业服务;出台优惠政策,为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社保提供便利;简化办理手续,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失业补助金、社保补贴等。  相似文献   

3.
受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本研究在梳理高校毕业生就业相 关理论的基础上,从毕业地、高校类型、学科及家庭因素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总结。研究认为, 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劳动力需求收缩、就业稳定性变差、“慢就业”现象升温及就业歧视加剧等, 原因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性失衡、用人单位适合毕业生的岗位稀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及就业服 务缺乏针对性等。研究建议,为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应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 建立健全教育与就业的联动机制,提高高校就业工作实效性,同时毕业生也应顺应变化转变观念,制定职业规划, 培育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浅析大学生基层就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新时期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从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对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制约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因素及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就业市场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社会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社会人事管理与人才流动形式的变化、高校学分制推行等新的情况,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模式不仅不能适应这些变化,而且给高校毕业生就业规范化带来负面的影响,变革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模式,使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上海某高校2010-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数据和历年访谈资料为基础,以就业不困难大学生群体为对照组,以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为实验组,从就业目标、就业准备和就业能力等方面分析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特征,从劳动力市场机制、教育体制、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学生个体特征等方面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择业竞争压力,增大了大学生就业心理负担。因此,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提出积极有效的调适心理的措施,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健康的择业心态,有利于大学生正确面对就业环境与压力,促进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8.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时下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手持弱势文凭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对于高职院校就业原因和对策的分析基础上,结合广东高职院校的情况,我们认为就业困境在于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关联性不足和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尚未与市场建立联动机制。要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应在扩大高职院校管理专业权限,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管理部门功能,建立非营利就业服务组织等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9.
谢红江 《中国工运》2010,(12):60-60
一是强化培训,引导就业,加大对下岗职工、农民工的帮扶。二是加大扶持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和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力度。三是开展为下岗职工、农民工援助服务大行动。四是成立“工字号”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为有创业愿望的失业职工、毕业生提供创业项目推介、创业政策咨询等10项服务。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毕业生压力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最主要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高职院校构建和实践"1+1+3"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一个引领: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引领;三个结合:学做结合、研创结合、校行企结合。将这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应用型专业,必将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并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1.
为就业助力     
5月21日,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联合开展的"2013年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在上海正式启动。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除了正在求职的高校毕业生,还有为数不少的农民工、退役军人以及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和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有网友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就业形势任重而道远。就业乃民生之本,事关千家万户。解决了一个大学生的就业,就能缓解一家人的经济困境,甚至能使一家人脱贫。截止今年,  相似文献   

12.
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作为"热"专业"冷"就业的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是由社会、学校、自身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所以要从多层面采用多手段、利用多渠道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2008全球金融危机冷风劲吹,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正日益凸显,尤其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就业压力。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可以了解金融风暴中的大学生就业意愿,以及金融风暴给大学生就业意愿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信息的充分传递是市场资源高效配置的前提。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不完全,影响了大学生理性的进行学科选择和职业规划,导致高等教育人才供需双方不能有效衔接。知情权保障是解决主体信息不完全问题的唯一路径。我国应在立法上明确大学生就业知情权的内容,并通过政府的市场就业信息收集供给、高校就业信息服务、用人单位就业信息告知等,落实大学生就业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5.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从高校 的视角来看,人力资本、杜会资本对大学生的求职过程、职业稳定与职业发展以及就业满意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大学生和高校可通过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投资和积累促进就业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工友》2009,(5):48-49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多项具体计划,力争实现6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就业。 通过与有关部门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嘎查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充实城镇基层民生工作特设岗位计划”,总计招募8000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  相似文献   

17.
"慢就业"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多元化的新形式。新冠肺炎疫情是否提升了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概率,让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慢就业"成为亟需关注的重要问题。研究基于广州5所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大学生"慢就业"特征以及疫情对大学生"慢就业"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近20%的被访者有较强的"慢就业"选择意愿,选择动因及未就业期间的主要活动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家庭支持程度是重要影响因素;疫情并未让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慢就业",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慢就业"选择意愿,其中,疫情关注度是重要影响因素,就业市场形势判断对"慢就业"的影响更加明显。研究认为,建立权威的、实时的信息发布平台,强化政策引导,优化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夯实家庭与个人理性选择基础,是疫情下合理引导"慢就业"的应有之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结构性失衡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市场供需不匹配、区域结构性矛盾、公共就业服务供需矛盾、性别差异等方面。其根源主要在于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端岗位的速度远低于高校毕业生的增速,区域性发展不平衡,以及专业设置的刚性和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等。研究认为,可以采取协同推进产业转型、建立市场导向的专业设置机制、推进专业化效能化精准就业服务、加强社会心理辅导等措施,来化解这一结构性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下行压力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的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行为能否 提升其就业质量及促进职业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值得探究。本研究基于 9 个省份 23 所高校 2019、2020 届本科 毕业生的网上调研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分析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始时间、长远程度对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稳健性。研究发现,总体而言,职业生涯规划越早、越长远,大学生就业质量越高。 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研究建议:各级学校需要构建需求驱动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明晰辅导员在 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专职定位,父母应重视对子女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创业路上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战略目标,2009年4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云南省鼓励创业"贷免扶补"实施办法》,为首次创业人员在我省自主创业提供贷款支持、税费减免、创业服务、资金补助等方面的扶持措施,旨在鼓励和推动劳动者积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