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为“Z世代”青年提供了新的认同建构路径,网络参与深刻影响着“Z世代”的社会化进程,也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社会化模式下形成的婚育观念。通过“青年互联网生活调查”研究发现,网络参与对当代青年的婚育意愿呈现负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具有性别和网络圈层差异:互联网参与对女性婚育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网络参与度高的群体表现出显著更低的生育意愿;身处不同网络圈层的青年,其婚育观念也具有异质性,追星圈青年的婚育意愿最低、网游圈次之,而短视频圈则相对较高。研究表明,以互联网为主要场域的社会化路径,即线上社会化对“Z世代”青年价值观念的形塑存在深刻影响。这有助于理解婚育观念的代际差异,为把握当代青年的思想动态、破解当下的婚育困境提供新的理论启发。  相似文献   

2.
刘建涛  ;冯菲菲 《前沿》2014,(13):135-138
农民工已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进程后随着农村原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脱嵌以及城市现代化观念的冲击,农民工群体的婚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趋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婚恋观念趋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生育观念趋于功利效用与享受效用的交织;抚育观念趋于重教育与学知识的统一。本文对农民工这三大婚育观念的现代化变迁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当代未婚青年同性恋者婚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的方法对贵州省447位未婚青年同性恋者开展了调查,结果发现,超过一半的青年同性恋者异性婚姻意愿强烈,男性高于女性,城镇低于农村;69.1%的同性恋者将同性婚姻作为理想的婚姻形式;29.3%的同性恋者有形婚意愿,但独生子女同性恋者强于非独生子女同性恋者,单亲家庭的同性恋者弱于非单亲家庭的同性恋者;53.2%的同性恋者表示婚后会生育小孩,大部分同性恋者对中国同性婚姻合法化持悲观态度。异性恋文化中心主义与传统生育观念、父母婚育观、同辈群体婚育行为以及国家政策和其他因素影响着青年同性恋者的婚育意愿。  相似文献   

4.
构建全生命周期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目标的方向指引和重要举措。全生命周期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有内涵和外延之分,需要平衡好婚育行为与观念、不同孩次政策对象、个体与家庭生命周期、公域与私域、不同主体利益等关系。为此,构建全生命周期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需要将诸多因素纳入考量范围,特别是融入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宏观结构,评估规范性要素、规制性要素、文化—认知性要素等中观过程,客观看待育龄夫妇双方、多代际家庭的微观博弈,使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同向发力,共同形塑一个韧性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除了受教育程度之外、影响女大学生婚育意愿的一些因素。我们以问卷调查和深度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三个经济水平不同城市的在校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恋爱次数是多少,正在谈恋爱的被访者期待结婚的比例都大于现在没有男朋友的被访者。普遍地,女大学生对生育的期待要大于对婚姻的期待,大部分女生希望在27~29岁结婚、生孩子。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期待生育更多的孩子。  相似文献   

6.
平等观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理念和社会核心价值基础。在传统文化视域范围内,追溯传统文化对平等观的滋养,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理性认知,担当起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责任,就是平等观的文化认同,传统文化的理性教化,社会实践的价值融合,使之成为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审视平等观念的理性需要。  相似文献   

7.
浅论高校大学生婚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家三部委对大学生婚育问题的解禁,大学生的婚恋问题和计划生育问题摆在了各高校的面前,从几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婚恋及计划生育问题进行了分析,试图通过分析找出大学生婚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崔应令 《理论月刊》2023,(8):110-119
探索一种支持生育的有效路径是解决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必须。有效支持生育的路径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必须保障女性权利,促进家庭发展,这是生育支持政策的两个面向,也是根本;二是政策要兼顾系统性和实践性,既要宏观—微观纵向统筹,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也要各部门通盘协作,互相配合,形成政府、社会力量和民众三种主体的共同体,打造生育友好的外部社会环境,这是关键;三是改变有关生育的观念和思想,直面经济理性论、个体主义等理念对生育意愿的思想制约,培养超越理性计算的以人为本理念、超越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类使命感,重视女性主义内部对家庭的积极意义、关怀—关系性的女性特点的探索,重建愿婚愿育的价值感和心理,这是核心。生育支持的制度和观念建设推动重塑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生育文化:一方面要继续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性别文化,尊重并鼓励个体自主,积极践行性别平等理念,也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中将家庭作为社会的核心与基础的传统;另一方面,要用中国文化医治极端个体主义带来的弊病,用性别平等、尊重个体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改变传统家庭中的不平等,在中西互鉴、古今互映中推动实现人口均衡发...  相似文献   

9.
江津区坚持政府重视、部门配合、群众参与、完善机制、创新方式、丰富内容、全面推进、讲求实效,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蓬勃开展,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发展态势良好。为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婚育文化需求,传播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由宣传部门牵头成立了计生、国土、环保三项基本国策文艺宣传队,组织教育、新闻广电、文体、社会团体和镇街村社等80多个单位的各界人士3000多人,排演上百个人口文化节目  相似文献   

10.
杨菊华 《探索与争鸣》2023,(9):111-124+179-180
在中国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转化的现代语境中,离婚率逐步升高,维持婚姻的稳定性从刚性需求演变为弹性选择。新中国经历了三次离婚潮,离婚是多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女性主导性逐渐变强。每次离婚潮都与当时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宏观层面的制度和结构要素改变了旧有的离婚制度,同时形成了依旧残留旧制度痕迹的新的离婚模式。其中,跨越式的现代化之路与传统性别制度的叠加,形塑出不利于“甲女丁男”的婚姻制度,“三低”男性和“三高”“两难”女性被排斥在婚姻市场之外,进而生成“再婚困境”。婚姻家庭研究需要进一步细分不愿再婚和难以再婚群体,辨识性别差异,洞悉经验数据中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1.
录囚、直诉与会审均是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在传统司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明确该制度的运行机制后,应当洞悉该制度的精神意蕴和此种精神意蕴对现代法治建设的价值。录囚、直诉与会审制度的核心价值是"仁",换用现代法学的语汇是对"人"的关注。解析传统法律中对人的形塑与关怀,与现代法治文明中的人的地位进行合理性通约,乃是传统司法文化古为今用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2.
杨正国 《群众》2009,(9):38-38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特质的体现。在实施国家沿海开发战略进程中.城市文化对人们的观念、思维以及行为,都有着深刻的引领作用。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基本特色,是由其特定的地域条件、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生产力及生产方式的演变,并经过长时期的渗透、孕育和融合而形成的。从历史上看,盐城因海而生,因海而存,因海而兴:放眼未来,盐城必将从海洋走向世界,因海洋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3.
廖洪元  ;肖智清 《求索》2007,(8):83-85
文化生产力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指文化生产力以自身属性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以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被满足的程度所形成的效益关系;它具有五个特征:客观性、主体性、意识形态性、多样性、大众性;它的价值取向应体现:人们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民族凝聚力的铸就、弘扬传统文化和发展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4.
当代社会中婚姻成本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影响着人们对婚姻的幸福体验及理想追求。婚姻成本是一个考察婚姻活动中由当事人所付出的一切有形和无形成本总和,包含了经济成本、社会成本、文化成本、政治成本等。通过对浙江的调查,分析发现婚姻成本中经济成本负担最重,但其它三大成本也在通过形塑婚姻当事人的思想和观念,影响个体的婚姻行为。制度主义是分析婚姻成本飙涨原因的重要理论工具,它对婚姻成本的分析聚焦于婚姻制度与婚姻行动者及其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无论婚姻制度中的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对婚姻行动者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导致了婚姻成本的攀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陈岱云  武卫华 《求索》2008,(11):58-62
人口的观念取决于社会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反作用于人的意识观念。人口生育观念是生育文化的一部分。人口的生育观念正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在变化、提升。从而使人口的生育由自然到理性的控制,使人口的发展由无计划到有计划以至于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相适应。人口生育观念在嬗变过程中,是随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自觉的变化,这就是人口生育观念的“诱导性自发转变”内生型的理论;但是有的是在社会、政府施加一定影响力的情况下而理性的克服自己的思想障碍而不情愿的变化,这就是人口生育观念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型的外生型“政策性转变理论”或“超前型(超经济发展)的诱导转变”。中国人口的生育观念的嬗变主要的是属于后者,中国的人口转变就是在后一种情况下而实现的。所以说,中国的人口转变的低生育水平的稳定,新的生育观念的稳固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对策,因此,当今中国人口转变之后要适时研究调整人口政策,适应促进新时期的人口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文化已成为推进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越来越重要的驱动力。作为推动社会发展最终动因的生产力,往往是物质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力的统一。“文化生产力”这一概念,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知识经济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文化推力。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决定了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环境、资源、人口方面,还应包括文化层面,实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谈及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人们最为关注的是他们作为未来建设者的现代素质的全面提高。现代意义的素质是指与现代生产力、现代制度相适应的优秀人才在思想上、道德上、心理上、能力上、文化上必须具备的条件。大学生综合索质的提高,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机制、铸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人格的时候,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道德修养理论,是青年人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能促成大学生培养、形成新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8.
李仁武 《岭南学刊》2012,(6):122-127
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是广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发展的战略抉择,而要推动这一战略的实现就迫切需要实施文化引领工程,以形成推动社会实践新发展的文化自觉。要在新形势下推动广州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提升广州的文化软实力,必须要从实施文化引领工程对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性、实施文化引领工程的针对性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广州实施文化引领工程的目标设计与主要对策措施等三个方面展开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对青年人进行“热爱祖国为荣”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通过分析国家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发现,新文化运动以来形成的现代国家观念中失落了对本土文化的观照。作者认为,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应该是热爱我们传承了六千年的历史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灵魂,当一个民族的文化被青年人当作沉重的包袱甩掉时,爱国主义教育就会流于形式,民族凝聚力就会丧失。  相似文献   

20.
婚育率下降是当前中国家庭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梳理中西社会现代化道路上的家庭变革和女性发展之间的张力,分析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新社会风险与固化的劳动性别分工、女性双重压力之间的联系。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性别平等话语的转型和婚姻法律的调整表现出一定的价值模糊性。青年女性基于高职业期待、高生活质量期待和高离婚风险下的理性权衡形成了去家庭化的婚育决策。建构女性友好的婚姻家庭制度和政策环境,需要从明确支持女性发展的理念、厘清政策法规中婚姻家庭的主体性定位、发展平衡工作—家庭关系的社会政策体系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